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在中國古代由於沒有一個成熟的信用制度,人們習慣於用窖藏的方式貯存財富。

    為了窖藏的安全,窖藏者都力求不使人知,連親人也不知道。假如意外事故來臨,人們沒有機會來挖掘這些財富,或者根本就沒有機會把窖藏的地點告訴別人就突然暴斃,這個寶藏的秘密就會封存起來,直到後人偶然發現這個秘密。因此,千百年來,經常發生發現窖藏的故事。

    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東征西戰,最後在四川建立大順政權。

    可是不久即被清王朝所滅。據傳張獻忠戰敗之前,將其億萬金銀採取窖藏辦法埋於四川,以備東山再起。但隨著張獻忠的戰死,這個秘密也就一直沒有被揭開。

    此事也在清朝的文人筆記與野史中提起。“石牛和石鼓,銀子萬萬五”的民謠也一直在成都一帶流傳。大意為:錦江的石牛與石鼓一旦找到,張獻忠的萬萬兩銀子也能找到。記載張獻忠窖藏的書有多種。吳偉業在《鹿樵紀聞·獻忠屠蜀》中說順治二年(1645年),張獻忠“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錮金’。”彭孫貽《平寇志》卷十二引查繼佐的話,也說張獻忠“用法移錦江而涸其流,下穿數仞,實以黃金寶玉累億萬,殺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後決堤放水,名曰‘水藏’”。兩書中,一稱“錮金”,一稱“水藏”,當屬於傳聞異詞。彭遵泗《蜀碧》卷三也收錄了此事,作為“錮金”,不過,窖藏的數量沒有說明。

    雖然上面三書都出自私家的著作,不過,這條史料也被清朝官修的《明史》編撰者所信服。

    《明史·張獻忠傳》說:“又用法移錦江,涸而闕之,深數丈,埋金寶億萬計,然後決堤放流,名‘水藏’,曰:‘無為後人有也’。”

    經這樣一記載,就更加被人們視為正史了。後來陳克家繼他祖父陳鶴完成的《明紀》也一字不易地抄錄了這條史料。

    垂涎這筆鉅額財富的自然大有人在,連清朝政府也動過一番腦筋。

    據《清文宗實錄》卷八十九中記載: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員到錦江實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確切地點而中止。咸豐三年(1853年),翰林院編修陳泰初又舊事重提,由吏部尚書等代奏,呈請尋找這筆財寶。他說親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撈到張獻忠遺棄的銀子,“其色黑暗”,聽說“曾經查出歸官,尚存藩庫,有案可核”,這個用來證明此事不是虛構,張獻忠窖藏有歷史根據。那時清政府財政緊縮,正值太平天國起義高潮,動了心的咸豐皇帝命令成都將軍格瑞“按照所呈備情形,悉心訪查,是否能知其處,設法撈掘,博採輿論,酌量籌辦”,不過,心機費盡,依然無果。

    幾百年來儘管不少人垂涎這筆巨寶,但都勞而無功。看來這筆財富又是一個新的“天朝國庫”之謎了。 大家是如何看的呢?說說你的想法吧,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把你養大,你什麼都得聽我的”,如何善意的消化父母給的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