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黎二娃的爸
-
2 # 歷史遨遊
首先,任何事情的形成,都有其決定因素,這為根本。其次,事情的形成也有其偶然性,必然和偶然共同構成。
而在歷史的長河中,必然性決定其大趨勢;而偶然性,或加速歷史的程序,亦或者完全改變其程序。
而這個偶然性中亦可以找到其必然性。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家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
那麼後漢末年為什麼會亂呢?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
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了。
而後漢的禍源,最開始便從十常侍開始,《三國演義》中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了。
宦官是後漢的亂源,而所謂外戚也是其中之一的亂源。什麼叫做外戚呢?外戚便是皇帝的親戚,俗話謂之國戚。
而外戚和宦官,這兩股勢力再猖狂最終也不大會謀朝篡位。
這二者偏愛廢立皇帝,黨同伐異,後漢在任意一股勢力裡也會延續。
群雄割據會被推遲,王朝最終很可能會以一種相對和平的方式過渡,至少不會發生後漢那般赤地千里的慘況。可惜,兩股勢力在同一時間段裡覆滅。
董卓之後,叢林法則,弱肉強食開始,武力強的公孫瓚、呂布被袁紹、曹操分別吃掉,次一點的張繡選擇歸順,勢力範圍廣的袁氏兄弟同樣難逃厄運,荊州不戰而降。這時候的曹操差點就完成了統一,可惜建安十三年那一把火。
而群雄中的佼佼者,曹操、劉備、孫權所代表的三國三足鼎立。
有趣的是,前有三家分晉,後有三家歸晉。
我們要明白的是,三國這段歷史,不是因為《三國演義》的普及而被人們津津樂道。
是因為其三國曆史本身的精彩,才被後代文學家所看重,才有的《三國演義》。
三國這種歷史格局不能單純的認為是巧合,任何歷史格局都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東漢末年,中央集權瓦解,各路諸侯擁兵而起,分裂局面形成,合久必分,這個時代正是分裂的時代。因此三國局面,四國局面都有可能形成。
偶然性:主要是歷史人物在歷史程序中所起到的作用,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人民創造的,但是,偉大任務對歷史程序的影響也是巨大的。比如曹操,沒有他北方不一定會統一,而且少數民族也有可能侵犯中原,再比如諸葛亮,沒有他蜀國未必能建立,即使建立了,南蠻入侵也未必能穩固。
所以三國格局的形成,即是必然,又是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