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輕安天成

    從維持一個正常人的身體基本需求以及日常生活所需來說,每個人需要的物質資源都差不多的。例如一個正常人一天所需的食物量,維持身體溫度所需的衣物,能滿足遮風擋雨的處所,往來各地的交通成本等都沒有太大的差距,而現實中存在的千差萬別的現象主要體現在方方面面的形式和內容上,遠遠超過了實際的需求。我們作為社會中的個體不是能遺世而獨立的,世界就是我,我就是世界,都在互相影響著。出現這種過度消費和盲目攀比的現象每一個身在其中的個體都有責任,往深處探究那是因為每個人都缺乏安全感,現在的社會被營造出一種人就是要不斷的追求更多更好更強更快更舒服才是有價值的氛圍,一落後就覺得失敗,就覺得檔次低,就覺得人生沒多少意義,無時不刻不被層層的壓力所包裹著。實際上物質給人的所謂的滿足感安全感幸福感在超過一個點後所起到的作用力是越來越小了的,《金錢心理學》中說到的一個研究指出,金錢和幸福兩者的相關性約為0.25。當人們收入很低物質缺乏的時候,幸福感確實很低,身無分文的人幸福感和滿意度幾乎趨於零。在0.25前是正比關係,0.25後基本就沒有太多相關了,說不好還會下降到0.2或者0.1甚至更低,這現象在數學中叫作“金錢的邊際效應遞減”。我們不也可以看到社會上很多有錢人表示不開心嗎,金錢物質的增多沒辦法給到一個更高的安全感了,不少有錢人轉到更多的實現社會價值方面去以尋求內心的平和價值昇華。說大白話就是,沒達到小康水平之前金錢物質的增多是會不斷提高我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而人生僅僅是盯著這個小康水平嗎還是把眼光放到0.25之後的實現人生價值和昇華上去才是最終正道。過來人都有體會,我做為八零後農家孩子從小被灌輸一個目標一定要好好讀書考大學,好像考到大學什麼都有了,當考到大學後,迷茫了,不知下一步何去何從了,不知如何提起動力不知所措。是不是一樣的道理,假如我們從小被灌輸的是如何培養一個健康的心智更好實現人生價值我想就會少了0.25後的迷茫。佛說心外求法是旁門左道,正道是在自己心中。

  • 2 # 檸檬心理

    我是心理學專業,我來回答。很多行為的產生大多源自於我們的認知。不同的問題,每個人因為文化、社會習俗,生活經歷選擇關注的角度也不一樣。對於年輕人而言,有一句非常不錯,在自我意識沒有形成完善前,卻把自我感受放在了第一位。年輕人的認知中,叫做,我要征服這個世界!對於中年人而言,常常面臨著養家餬口的壓力,各行各業大多打拼的中年人都不同程度存在著中年危機的恐懼心理。這種不安全感致使個體期望儘可能的去獲得更多的資源。中年人的認知中,叫做,我想征服這個圈子。老年人經歷了滄桑風雨,大多人喜歡回溯,講訴過來的經歷,歲月無情,且行且珍惜。老年人的認知中,叫做:我只想征服我自己,多活一天算一天。不同階段的人,都會面臨這個階段產生的危機感,我們試圖打造讓自己安全的環境,為此,我們身邊的人的需求連綿不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黑坑鮰魚怎麼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