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
2 # 風輕雲淡51055
載灃是清末宣統帝的生父,任監國攝政王,是晚清時期實際上的統治者。
載灃其人曾在光緒年間因義和團槍殺德國公使事件後被清庭任命為赴德道歉謝罪專使,但他在德國拒絕德國皇帝跪拜謝罪的要求,顯露了強硬的一面;抗曰戰爭爆發後嚴辭拒絕日本到滿洲國任職要求,並斥責其子溥儀接受日本條件出任滿洲國傀儡皇帝,顯示其凜然大義的一面。
至於說載灃優柔寡斷、懦弱無能還能當上攝政王的原因,恐怕和慈禧死時晚清面臨的形勢有關。光緒死後,慈禧太后重病之中想到隆裕太后和室統皇帝母弱子幼,憑藉“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的能力和見識顯然無法像慈禧太后一樣支撐朝政大局。這時急需要一個攝政王來執掌朝政大權,維持風雨飄搖中的清庭統治。
從能力和威望上來看,滿清皇族中也許不乏有比載灃更適合任攝政王的人選,但是,任命一個強勢的滿清皇族官員擔任這一官職無法確保任攝政王的人不會憑藉手中權力取宣統帝位而代之,所以,慈禧重病之中決定立三歲溥儀為帝時,同時想到了任命性格軟弱的載灃為監國攝政王,因載灃是宣統帝溥儀生父,想到只有這樣才可以避免皇位被他人篡奪,也可確保大權在握的攝政王日後易於控制,可能慈禧也沒想到她命在旦夕吧。
題主你的上半句,已然回答了你下半句了——正是因為載灃他優柔寡斷、懦弱無能,所以他才能當上攝政王。
滿清歷史上的攝政王,算上載灃總共只有兩位,前一位就是多爾袞。如果再算上祺祥政變後的恭親王的“議政王”,也不過就只有三位宗室皇子,在自己的“侄子”(加引號是因為載灃是溥儀事實上的親爹)年幼、嫂子沒執政經驗的時候擔任輔政的王爺。
而頭兩位王爺,那可都是地地道道的厲害主兒。多爾袞的能力不用多說,皇太極把位子傳給他都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他本人也確確實實是清初滿洲最優秀的政治家;而恭親王也不遑多讓,是晚清皇室難得的賢王,在他的大力支援下,洋務運動才轟轟烈烈地得以展開。
但是這兩位王爺都有一個問題,也是所有能人的共性問題,那就是能力高了不服管。多爾袞自不必說,都做到“皇父攝政王”,就差逼著順治叫他親爹了(據說還把孝莊迎娶了);而恭親王也給慈禧留下了一個印象,就是不聽話,搞得慈禧老是沒事幹就敲打他,最後還在中法之戰的時候來了個甲申易樞。
但這個時候,你不選載灃來輔政,又確實沒有別的什麼宗室可以擔此重任。載灃確實年輕沒閱歷而且有點懦弱,但是他至少是溥儀的親爹,他不會禍禍國家;你讓別的載字輩宗室來幹這個,怕是隻能把清朝給禍害的更慘。
還有一點,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這個攝政王只是個幌子,慈禧的真實用意是希望自己的侄女、也就是隆裕太后能夠繼承葉赫那拉家的榮光,把自己的權力繼續發揚光大下去。而她是不可能給隆裕太后搭配一個恭王、多爾袞那樣的副手的,只有載灃這樣的才好控制。
只不過算盤打得不錯,卻沒想到三年以後,隆裕太后就和攝政王“從善如流”,宣佈退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