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日文物
-
2 # 煮茶嘆古今
其實並不是當朝不會修史,前朝不修,後朝修史也找不到依據。
舉個例子,張廷玉修明史的時候大量參考了明實錄和起居注,實際上明實錄就是明朝後一個皇帝給前一個皇帝修的歷史,包含了前一個皇帝在位時的官員任免,重大歷史事件等等,當然也有溜鬚拍馬屁的成分。
但為何不把實錄當成正史呢?因為當朝修史,多少會有主觀成分,不能真正反應當朝的情況,並且時間上有一定的侷限性,後世修史能縱觀整個朝代,能較好的分析前因後果,當然也不排除有抹黑前朝,吹捧當朝的嫌疑。
所以不能說當朝不修史,歷代皇帝都會給上一個皇帝修實錄,這其實就是當朝修的史。但因為其本身的侷限性和主觀性,後朝修史相對更客觀,更具有說服力。
因為當代的記錄被稱為“事”,只有後人對前人的記錄才被稱為“史”。由於人總對當時所處的這個時代不能完全瞭解,所以需要後人來寫歷史,記錄前代,即所謂“後見之明”。歷史的材料來源分為兩類:官方文書和私家史料。後人寫史主要是根據前朝政府的公文詔令等官方文書,有時藉助一些知名人物的私人記錄,如往來信件等。中國對歷史的記載是非常悠久的,但直到唐朝國史館,官方修史才成為主流,之前都是私家修史,例如南史董狐之流。史官作為史書的記錄者是擁有很大權利的和很高地位的,其褒貶人物對當時有極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