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暖心理
-
2 # 鵜鶘心理
常言說憐憫之心,人皆有之。這句話表明同情心是一種人類的普遍心理。同情通常指的是對他人的苦難、不幸會產生關懷、理解的情感反應。
從我個人的理解上,同情及時一種移情作用,同時也是一種愛的本能。之所以說是移情,因為在狹義的同情中常常針對弱者、不幸,並且更偏重於同情者自身的情感體驗,然而在當時情景下,對所謂的弱者的不幸的生活判斷,卻常常帶有過多的主觀成分,而且考慮到潛意識中情感在行為中的體現。而從愛的本能這個角度來理解理解的話,同情是一種普遍性的關懷情感反應,無關乎物件的強弱、貧富等,甚至延伸至動植物等物件。
要說同情心是不是好,我還是主張當然需要的,其實這種心理情緒說實在的你自己也未必能夠控制得住。作為一種愛的表現,只要是活著的人類,只要有情感存在,都會有這種心理情緒的存在。只是在遇到不同的情景下,是不是觸及自己內心的那個點而已。每個人在生活中都不會一路順風順水的,都會多多少少有自己坎坎坷坷,碰碰磕磕的地方,因為即便是從移情角度出發,當在看到別人有同樣的經歷時,自然想起當初的自己,能夠回想到自己當初的那種感受了。在從愛的本能來說,這是人與人情感交流的潤滑劑,當愛流動,我們被愛包裹時,我們感覺到自己身體會孕育出無限的生機。而同情心也是愛的一根根鬚,在滋潤別人的同時,也會豐富自我。
需要同情心,但是不要同情心氾濫,或者是運用的形式不當,不然有時會傷及別人也會傷及自己。
-
3 # 弋言
首先,來看看,我們一般會同情誰呢?離了婚的女人、吃不飽肚子的乞丐、被虐待的兒童、被家暴的婦女、上不起學的貧困兒童......
這些人都有什麼共同點呢?你比他們過得好。
所以,同情從一開始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的。當你同情一個人的時候,很多時候不是想真的幫助他,而是覺得他過得很慘。
同情就是憐憫,讓被同情的人飽受自尊心的折磨,所以才會有那句話“人窮志不短”。正是被同情者們的反擊。
相反,同理心是友善的,是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移情和共鳴。
同理心讓人感覺很暖心,沒有心理負擔,更容易被接受。
而同情讓人喪失體面的自尊,讓人尷尬和羞恥。
同情更多是一種態度,而同理心才能稱得上是情緒。
同情是動作,同理是一個氛圍。
感覺現在有很多人都會說XXX好可憐之類的話,還有很多人附和,我覺得很奇怪啊,同情這個情緒本來就是建立在不對等的關係上的吧?這麼直白真的不會傷害到被可憐物件的心嗎?
回覆列表
首先,我們先看一下什麼是“情緒”。“情緒是來自正在進行著的環境中好的或不好的資訊的生理心理反應的組織,它依賴於短時的或持續的評價。”(Lazarus,1984)也就是說,情緒是人對客觀事物的體驗及反應。反應有生理反應和心理反應的區分。但體驗和反應本身是沒有“好壞”的區分的,即“情緒”的存在本身是沒有“好或不好”的說法。
人類的所有關於“好與不好”的“評價”基於我們的“認知”,而認知來自經驗,知識,資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