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有個將軍叫做葉志超,他被人們稱為逃跑將軍。這個稱號可不是什麼好名頭,對軍人來說是莫大的恥辱。但歷史上真實的葉志超也並不是個軟骨頭,雖說沒有什麼學問也談不上什麼人際關係,就靠敢打敢拼,就能做上一個整軍的高階將領,靠的就是一路摸爬滾打,英勇作戰的精神,無論是在早年和太平天國的鬥爭中,還是和捻軍的作戰中說,都身先士卒,十分勇敢。 同治年間,葉志超率軍鎮壓了捻軍起義,幾乎把捻軍連根拔起,清廷賜封號“額圖渾巴圖魯(滿語中是勇士的意思),光緒年間,爆發熱河教匪,得李鴻章舉薦,又率軍把教匪剿平,擒殺教匪首領李國珍,清廷賞賜黃馬褂,但凡清朝爆發起義,葉志超不鎮壓下去,絕不收兵。 那又為什麼像這樣的人會被定上逃跑將軍的稱號呢,是因為他在甲午戰爭時期中,在沒有和日軍正式交戰的情況下,將其部下聶士成置之不理,就棄城而逃狂奔500裡。但其實葉志超不是個沒上過戰場的人,為人並非貪生怕死,此事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平壤保衛戰雖說只打了一天,但是場面十分激烈,中國軍人可以說做到了寸土必爭的地步,那為什麼葉志超此時會下令撤退呢?其實都是因為後勤補給跟不上,第一天打完之後,葉志超就和部下開會說,接下來我們炮彈只有600顆,打也只能夠一兩個小時,糧食,只夠三天之用,而且當時的平壤已經是9月份了,9月份的平壤是非常冷的,來的時候正是夏天,士兵們皆是穿的夏裝,如今完全無法抵禦寒冷,作戰能力大大降低。況且我們屬於客場作戰,雖然北韓當時是我們的屬國,但卻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補給。 此時擺在葉志超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負隅頑抗,全軍覆沒。第二條路則是戰略性的撤退,直到撤退到益州附近時,補給就能跟上。但是天不遂人願。當時恰好下大雨,撤退的路線受到阻礙,不得不將當時的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還有糧餉全部丟給日軍,而日軍則不慌不忙的在清兵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陣腳大亂,死亡2000人,被俘500餘人。 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葉志超率部奔向安州,其部下聶士成建議道,安州地形險要,是進行防禦阻擊的地方,在這裡可進行固守,一定能擊敗日軍轉敗為勝。可此時的葉志超猶如驚弓之鳥。將部下的建議拋之腦邊,途經安州時策馬透過,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他是回國了,但是其身後的日軍則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北韓全境,隨後甲午戰爭的戰火在陸地上便直接燒到中國國內。 但其實這事說到底也怪不得葉志超,當時的清軍確實是跟日軍有巨大的差距,無論是在武器質量上還是軍費上都沒得比,而葉志超作為清軍主帥,對此還是有很清醒的認識的,如果面對這種劣勢不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唯一的下場就是被日本人全殲,還不如回國儲存實力,謀求更大的發展。至於什麼狂奔500裡都是後人在黑葉志超,畢竟打了敗仗,被黑也是無可厚非。如果說葉志超是個不懂指揮的人,我還能持贊同意見,但是非要將他硬說成是一個軟骨頭,貪生怕死之人,還是說不過去的。
清朝時有個將軍叫做葉志超,他被人們稱為逃跑將軍。這個稱號可不是什麼好名頭,對軍人來說是莫大的恥辱。但歷史上真實的葉志超也並不是個軟骨頭,雖說沒有什麼學問也談不上什麼人際關係,就靠敢打敢拼,就能做上一個整軍的高階將領,靠的就是一路摸爬滾打,英勇作戰的精神,無論是在早年和太平天國的鬥爭中,還是和捻軍的作戰中說,都身先士卒,十分勇敢。 同治年間,葉志超率軍鎮壓了捻軍起義,幾乎把捻軍連根拔起,清廷賜封號“額圖渾巴圖魯(滿語中是勇士的意思),光緒年間,爆發熱河教匪,得李鴻章舉薦,又率軍把教匪剿平,擒殺教匪首領李國珍,清廷賞賜黃馬褂,但凡清朝爆發起義,葉志超不鎮壓下去,絕不收兵。 那又為什麼像這樣的人會被定上逃跑將軍的稱號呢,是因為他在甲午戰爭時期中,在沒有和日軍正式交戰的情況下,將其部下聶士成置之不理,就棄城而逃狂奔500裡。但其實葉志超不是個沒上過戰場的人,為人並非貪生怕死,此事確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平壤保衛戰雖說只打了一天,但是場面十分激烈,中國軍人可以說做到了寸土必爭的地步,那為什麼葉志超此時會下令撤退呢?其實都是因為後勤補給跟不上,第一天打完之後,葉志超就和部下開會說,接下來我們炮彈只有600顆,打也只能夠一兩個小時,糧食,只夠三天之用,而且當時的平壤已經是9月份了,9月份的平壤是非常冷的,來的時候正是夏天,士兵們皆是穿的夏裝,如今完全無法抵禦寒冷,作戰能力大大降低。況且我們屬於客場作戰,雖然北韓當時是我們的屬國,但卻不能給我們提供任何補給。 此時擺在葉志超面前的就只有兩條路,一條路是負隅頑抗,全軍覆沒。第二條路則是戰略性的撤退,直到撤退到益州附近時,補給就能跟上。但是天不遂人願。當時恰好下大雨,撤退的路線受到阻礙,不得不將當時的大小炮40尊,槍萬餘支,還有糧餉全部丟給日軍,而日軍則不慌不忙的在清兵退路上設下埋伏,當天雨夜,撤退的清軍陣腳大亂,死亡2000人,被俘500餘人。 平壤之戰,以清軍大敗告終,葉志超率部奔向安州,其部下聶士成建議道,安州地形險要,是進行防禦阻擊的地方,在這裡可進行固守,一定能擊敗日軍轉敗為勝。可此時的葉志超猶如驚弓之鳥。將部下的建議拋之腦邊,途經安州時策馬透過,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他是回國了,但是其身後的日軍則一路高歌猛進,佔領北韓全境,隨後甲午戰爭的戰火在陸地上便直接燒到中國國內。 但其實這事說到底也怪不得葉志超,當時的清軍確實是跟日軍有巨大的差距,無論是在武器質量上還是軍費上都沒得比,而葉志超作為清軍主帥,對此還是有很清醒的認識的,如果面對這種劣勢不進行戰略性的撤退,唯一的下場就是被日本人全殲,還不如回國儲存實力,謀求更大的發展。至於什麼狂奔500裡都是後人在黑葉志超,畢竟打了敗仗,被黑也是無可厚非。如果說葉志超是個不懂指揮的人,我還能持贊同意見,但是非要將他硬說成是一個軟骨頭,貪生怕死之人,還是說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