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
李煜,(937~978) 字重光,號鍾隱,世稱李後主,徐州(今屬江蘇)人。五代南唐後主,詞人。
說實話,從二人地位上,品格上,文學藝術的風格及作用上,均無可比之處。只能是各講各的…
陶淵明,自幼博覽群書,早年即有抱負,性愛自由,不屈己從俗。因家境貧寒,耕植不足自給,始出仕。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因不滿官場汙濁,每次赴任旋辭。至年四十餘,出任彭澤縣令,僅八十餘日,因不願折腰媚迎督郵,(注:督郵,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紀檢委、或紀委巡查組,位輕權重,《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曾因怒鞭督郵而導致劉關張哥仨捲鋪蓋走人!)復棄職歸隱。
為世人所熟知的"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一語,即由此出。
此後,其親自參加農事,接近農民,對農村生活多有體驗。雖數遭水旱災厄,幾至飢寒而乞食,終堅持固窮精神。後在貧病中去世。友人顏延之等仰慕其高風亮節,私諡靖節,故有靖節先生之稱。其所作詩文辭賦成就皆商。
其詩作多描寫農村田園日常生活,畫面淳樸自然,感情真摯深切,表達了詩人棄官村居“躬耕自資"後喜悅的生活情趣。傳世名篇甚多,《歸園田居》五篇最為著名。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其他如《詠荊軻》、組詩《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慷慨悲憤,寄寓著對黑暗勢力毫不妥協的抗爭。但某些作品也流露出"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詩人善用白描,不事藻繪,形成簡淡、雋永的獨特詩風,在唐代以後影響很大。其散文《桃花源記》,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自然樸實的語言,描繪岀一個美好的生活境界,表現作者不滿現實政治、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與其《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等均為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其《桃花源記》曾多次入選中國的中學語文課本。
李煜,作為南唐後主,在位十五年,過著偷安、亨樂的生活。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時,據傳他當時還在淨居寺聽經,倉忙中肉袒出降,被封為“違命候"。978年七夕,被宋太宗趙光義派人將其毒死。
其擅長詩文,精通書畫,洞曉音律,尤以詞名世。前期作品,描繪宮廷享樂腐化的生活,表現傷時懷人、離愁別恨的情調,風格柔靡。被俘後的詩作,一變而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主要抒寫對昔日帝王生活的眷念和對眼前囚徒生活的哀嘆。(真個是,即然今日,何必當初?"
其作品語言明淨,情調傷感。善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直抒胸臆,構成新鮮的意境,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為豔科“的藩籬,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等,均為名作。
現如今,可以從二人對世態對人生對文學創作等等方面做一深刻的比較。
正可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L
陶淵明,(365~427),一名潛。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東晉詩人。
李煜,(937~978) 字重光,號鍾隱,世稱李後主,徐州(今屬江蘇)人。五代南唐後主,詞人。
說實話,從二人地位上,品格上,文學藝術的風格及作用上,均無可比之處。只能是各講各的…
陶淵明,自幼博覽群書,早年即有抱負,性愛自由,不屈己從俗。因家境貧寒,耕植不足自給,始出仕。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因不滿官場汙濁,每次赴任旋辭。至年四十餘,出任彭澤縣令,僅八十餘日,因不願折腰媚迎督郵,(注:督郵,相當於現在的檢察院、紀檢委、或紀委巡查組,位輕權重,《三國演義》中的張飛曾因怒鞭督郵而導致劉關張哥仨捲鋪蓋走人!)復棄職歸隱。
為世人所熟知的"我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一語,即由此出。
此後,其親自參加農事,接近農民,對農村生活多有體驗。雖數遭水旱災厄,幾至飢寒而乞食,終堅持固窮精神。後在貧病中去世。友人顏延之等仰慕其高風亮節,私諡靖節,故有靖節先生之稱。其所作詩文辭賦成就皆商。
其詩作多描寫農村田園日常生活,畫面淳樸自然,感情真摯深切,表達了詩人棄官村居“躬耕自資"後喜悅的生活情趣。傳世名篇甚多,《歸園田居》五篇最為著名。其中的優秀作品,隱寓著他對腐朽統治集團的憎惡和不願同流合汙的精神。其他如《詠荊軻》、組詩《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慷慨悲憤,寄寓著對黑暗勢力毫不妥協的抗爭。但某些作品也流露出"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詩人善用白描,不事藻繪,形成簡淡、雋永的獨特詩風,在唐代以後影響很大。其散文《桃花源記》,運用豐富的想象和自然樸實的語言,描繪岀一個美好的生活境界,表現作者不滿現實政治、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與其《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等均為膾炙人口的傳世之作。其《桃花源記》曾多次入選中國的中學語文課本。
李煜,作為南唐後主,在位十五年,過著偷安、亨樂的生活。公元975年,宋兵破金陵時,據傳他當時還在淨居寺聽經,倉忙中肉袒出降,被封為“違命候"。978年七夕,被宋太宗趙光義派人將其毒死。
其擅長詩文,精通書畫,洞曉音律,尤以詞名世。前期作品,描繪宮廷享樂腐化的生活,表現傷時懷人、離愁別恨的情調,風格柔靡。被俘後的詩作,一變而為"故國之思“,"亡國之痛",主要抒寫對昔日帝王生活的眷念和對眼前囚徒生活的哀嘆。(真個是,即然今日,何必當初?"
其作品語言明淨,情調傷感。善用白描和比喻的手法直抒胸臆,構成新鮮的意境,突破了晚唐五代"詞為豔科“的藩籬,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其《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令:簾外雨潺潺》等,均為名作。
現如今,可以從二人對世態對人生對文學創作等等方面做一深刻的比較。
正可謂:"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