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無止境

    做人當以仁義為本。劉備行王者之術,推崇仁義,運用忠信禮義等手段,降心服志,名正言順地獲取仁德之政,更加高明因為在一個社會中,名聲是最大的本錢,也是權力運作中的硬通貨。仁權之術核心就是提倡仁義道德,透過教化的方式來進行治理。

    劉備自己曾對龐統說道:“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 劉備為什麼要運用仁權之術,而不是採用霸權之術呢?首先,劉備認為,經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後,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兩漢的正統,仁義道德思想深入人心,一整套適應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基本形成,忠孝節義成為人們普遍遵循的基本道德規範,自己要匡扶漢室,隆興漢家天下,就必須從道義的角度為自己積累政治資本;“仁德”之旗號是最合適不過的了。其次,從劉備的出身及地位來看,也最適合以“仁德”為本。劉備雖出身於貴族家庭,但已破落,從小便淪落在社會的下層,與其母以織蓆販鞋為生,深知民間疾苦。然而他卻志向遠大,從未忘懷他是帝室之胄的血統,少小立志要幹一番大事業。東漢末年,劉備目睹世事黑暗,宦官專權,皇帝暗儒懦,軍閥割據,民不聊生,悽愴漢室的傾頹,“欲伸大義於天下”,但他本人手無尺寸之柄,既無權無勢,也無錢無人,沒有任何可以憑藉的基礎。惟有修身養性,以仁德信義號召天下,喚醒正義,以期救黎民於水火扶漢室於危亡之中。所以,他走上了一條與曹操完全不同的救世治國之路。但是,在三國時代,僅僅靠仁權之術是不可能實現雄圖大略的。不過劉備也不是等閒之輩,他也有“機權幹略”,在仁權之術下也要行霸權之術,諸如殺呂布、掩真心、取益州、入西川等等方面也運用了權術。你是怎麼看的呢?期待你的點贊和評論,大家一起分享歷史給我們帶來的樂趣吧。

  • 2 # 墨城煙雨朦朧

    你弄錯了一個概念,劉備借荊州是借的江陵,並不是整個荊州,因為當時劉備佔領了荊州大部分,但沒有佔到荊州的江陵,而孫權只有一個江陵也沒太大用處,所以為了雙方同盟的共同利益,孫權將江陵給了劉備,而作為回報,劉備把交州給了孫權,這樣孫權也有了直通巴蜀的通道,雙方都實現了利益最大化。

    而劉備的震怒一是孫權奪取了本來屬於劉備的荊州,而不僅僅是江陵。二是因為孫劉是同盟,孫權在劉備伐魏的大好局勢下背信棄義,突然翻臉這是讓人受不了的。

    但其實因為三國是三個國家之間的攻伐,其實誰都不希望一家獨大,所以孫權的做法也能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殺人者如果死亡,被害人家屬應該如何求得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