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的乾坤
-
2 # 林城—布衣
中國歷史上“戰國、秦漢之際”在中國北方的蒙古高原上生活著一支勇武善戰的遊牧民族,這就是匈奴族。匈奴騎兵機動性非常大,經常南下侵擾農耕政權的邊境地區。
自戰國時期開始,居於北方的燕、趙等諸侯國為了防禦匈奴騎兵的南下襲擾,就開始修築防禦工事——長城。在冷兵器時代,修築長城對於騎兵的戰略防禦功效十分顯著。
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但匈奴的威脅依然存在。秦始皇贏政決定在原來燕、趙長城的基礎上,大規模擴建長城向東西方向延伸,用以抵禦匈奴的南下攻擊。
秦長城多以土石夯築和壘砌而成,由於年代久遠多以損毀。秦朝修築長城,有效的抵禦匈奴的侵擾,保護了中原地區的農耕文明,也給秦朝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負擔和勞役。
明朝推翻元朝統治後,元朝殘餘勢力退回蒙古高原,威脅明朝北部邊境地區。明朝又大規模修築長城,用以抵禦蒙古騎兵南下。我們今人看到的長城,多為明朝長城。
修築萬里長城,這應該是秦始皇的一項功績,而不應該是他的一個汙點。主要原因在於:
首先,就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安全而言,在當時的情況下,修長城是有必要的—秦始皇那樣一個征伐海內的君王做出防禦性的姿態,可見匈奴之患有多嚴重。當然看看後來漢朝的情況就知道了;
第二,與國家人民因匈奴入侵的損失相比,修長城的成本要低一些;
第三,秦之前各國在修長城,秦之後歷朝歷代也在修長城,何苦為難秦始皇?
第四,華夏族是農耕民族,如果不是有絕對的優勢,很難一時解決北部異族的侵擾問題。當時天下初定,沒有力量大規模軍事出擊,修長城是比較好的選擇;
第五,如果不修長城,又要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就必須在漫長的北部邊界部署龐大的兵力。在生產力低下的古代,這完全不可想象。唯一的辦法是修築長城,屯兵於險要關隘禦敵方是上策;
第六,中原王朝如果不能將北部遊牧民族徹底打趴下,那麼就需要修長城。因為長城對於農耕民族而言就是一把安全鎖。只有有了這道安全屏障,內地的百姓和政權才會有安全感。一個族群有了安全感,才能安心發展生產,創造文明。
戰國時期,北部遊牧民族迅速強盛,並開始大規模南下侵擾,給內地的諸侯國造成巨大威脅。自戰國中後期北部諸侯國如燕,趙,魏,秦等便持續修築長城。
秦漢是修長城的高潮,此後歷代王朝修繕加固長城的工作也一直不曾停止,只是規模都不大。如唐朝前期對北部遊牧民族有巨大優勢,因此沒必要大規模修築。而宋朝的北部邊境都基本上沒摸著長城(主要長城都在契丹人和党項人手裡),也沒辦法大修。元朝沒必要修長城防自己,滿洲人是先把蒙古人收服了,然後滿蒙結盟南下統治漢人,也沒必要修。
只有明王朝,立國兩百多年,始終處在蒙古人和女真人的兵鋒之下,沒辦法只能勤勤懇懇,一以貫之的不停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