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水餃可以說是中國最傳統的美食了,那麼你知道水餃有多少個名字嗎
12
回覆列表
  • 1 # 某些觀點

    水餃原名“嬌耳”,餃子餡主要分肉餡和素餡。相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用來治凍爛的耳朵 。

    現在人們一般都稱為餃子。

    三國時期稱作“月牙餛飩”,

    南北朝時期稱“餛飩”,

    唐代稱餃子為“偃月形餛飩”,

    宋代成為“角子”,

    元代稱為“扁食”;

    清朝則稱為“餃子”。

    在我的家鄉山西一般稱為“扁食”,一般是這種形狀的。

    還有的地方稱為角(Jue)子,水包子。

    古時還有“牢丸”“餃餌”“粉角”等名稱。

    可煎炸煮蒸,煮的就是水餃。其他的煎餃、炸餃、蒸餃。說起來有點想我媽做的大個蒸餃了。

  • 2 # 小黑小黑Luo

    舒服不過倒著,好吃不過餃子。

    餃子指包成半圓形的有餡的麵食。餃子又名嬌耳、扁食、煮角、箍扎、包子、水包子、子孫餑餑、煮餑餑、牢丸、粉角、餛飩、角兒、水點心等。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角子個頭大小和饅頭差不多,有餡,或菜或糖,和包子做法類似,不同的是包出來有兩角或三角,或蒸或炸而成。

    餃子從形狀上來說是小版角子,但是種類、做法更多,老外甚至把辣椒、橙皮、土豆泥、乳酪等做餡。餃子大多水煮而成,所以又叫水餃。

    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中國醫聖張仲景發明的,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張仲景看到寒冷的冬天,很多無家可歸的人衣不遮體,把耳朵都凍爛了。於是,他研製了一個可以禦寒的食療方子,叫“祛寒嬌耳湯”。就是把羊肉和一些祛寒的藥物放在鍋裡煮,熟了以後撈出來切碎,用麵皮包成耳朵的樣子,再下鍋,用原湯再將包好餡料的麵皮煮熟。因為樣子象耳朵,功效是防止耳朵凍爛,所以取名叫“嬌耳”。人們吃了“嬌耳”,喝了湯,渾身發暖,兩耳生熱,再也沒人把耳朵凍傷了。

    所以,至今北方有冬至吃餃子防止凍耳朵的習俗:“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

    我的家鄉把餃子稱作扁食。扁食的傳統形狀和我們平時常見的餃子有所不同,像個彎月。包時,彎起拇指頂住扁食的底部,將麵皮對摺帶餡沿邊緣一點點捏住。包扁食的速度顯然比擠水餃要慢,但是更美觀。而且為了吸引孩子注意,還可以把邊捏出不同的花邊形狀。

    也可以兩個餃子皮扣一起包成圓形,我們叫登登鼓。

    小時候,不喜歡餃子餡的味道,吃餃子時唯一的愛好是啃餃子邊。如果包成帶花邊或者登登鼓,似乎味道都變得能接受了。

    山東煙臺青島一帶把餃子叫箍扎,也有地方叫扁食、包子。

    滿族人把它叫子孫餑餑。老北京一帶結婚前一天,男方要給女方家抬去食盒,內裝米、面、肉、點心等:孃家要請“全福人”用送來的東西做餃子和長壽麵,所謂“子孫餃子長壽麵”。結婚這天,新娘下轎,先吃子孫餑餑長壽麵。入洞房後,由“全福人”喂新郎新娘沒煮熟的餃子吃,邊喂邊問:“生不生?”新娘一定要回答:“生(與生孩子同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懷念沒有通訊的年代,一年能打幾次電話,見面的熱情,網路改變了一切?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