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思堂
-
2 # 洛水清風
1965年,考古學家開啟湖北一座楚國將軍墓後,發現了一個木漆盒子,盒子裡藏有兩把寶劍,一把是越王勾踐劍,一把副劍。當人們把寶劍從劍鞘抽出時,發現這把埋藏於地下2400年的越王勾踐劍依然光潔如新,寒氣逼人,鋒利無比,十二層的紙能被它輕輕一劃而破。
這把越王勾踐劍短小精美,製作精良。他通高55,7釐米,寬4.6釐米,總重量875克。眾所周知,勾踐是越國國君,當年他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一舉打敗吳王夫差,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那麼,大名鼎鼎的越王勾踐劍怎麼會跑到楚國一位普通的將軍墓中呢?考古學家對此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這把劍是楚國滅越國時,掠來的戰利品,被賞給了楚國這位有功的將軍。另一種說法認為這把劍是禮器,是越國送給楚國的。其實,越王勾踐劍如何來到楚國將軍墓中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把劍有兩個未解之謎。
其一是這把劍鑄造之謎。專家對此研究幾十年,終於在X光射線下發現其中奧秘。這不是一把單純的青銅劍,而是一把經過人為比例的合金劍。它的銅含量為80.3%、錫為18.8%、鉛鐵各為0.4%。如此合理配比,不僅讓這把寶劍有韌性,不易折斷,而且堅硬鋒利。這把寶劍因為各部分因為有著不同的金屬配比,這就要求寶劍在鑄造過程中,必須分兩次澆鑄才能讓寶劍複合為一體。這種澆鑄技術是近現代才發明出來,被稱為“複合合金工藝”。2000多年前的中國古人是如何掌握這項技術的,現在不得而知。
其二是這把寶劍的不朽之謎。深埋地下2000千多年,即使銅鐵也會鏽跡斑斑。而這把青銅劍出土時居然光亮如新,古人如何做到讓它千年不休呢。專家對其進行現代科技檢測發現,秘密在於古人在這把劍的表面鍍了一層膜,正是這層膜隔絕空氣,避免這把劍的氧化腐朽。這層膜究竟有什麼構成呢!後來才弄明白,這層膜原來就是現在的鉻鹽氧化處理技術,是有德國在1937年發明,1950年由美華人申請了專利。那麼,2000多年前的古人是是如何掌握這項技術呢,這也是一個未解之謎。可以肯定的說,直到秦朝,華人還掌握著這項技術,因為秦兵馬俑中出土的青銅劍,依然保持千年不朽,正得益於鉻鹽氧化技術的應用。
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是湖北博物館鎮館之寶,被國家列為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它即使中國古人勤勞智慧的象徵,也是中國古代科技發達的實物見證。
-
3 # 窮鬼的立方
陪嫁說,戰利品說,外交禮品說。我覺得也有可能是出賣的可能。由於劍上有人名,陪嫁說,外交禮品說基本站不住腳。歷史記載勾踐在位時並無大敗,即使後輩戰敗應該把自己的劍交出去,而不是交祖先的劍,所以戰利品說也可疑。由於微凹菱形格,十三同心圓,鳥篆文劍至今只此一把,當時就已經是至寶,所以墓主人也寶之並陪葬。由於當時工藝就已失傳,所以戰國時就有仿品,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平面菱形格紋,深凹菱形格紋都是仿此劍的,目前沒有發現第二把微凹紋的器物。所以有一種可能是勾踐後輩將此劍收藏儲存,後因生活所迫或其它原因將此劍出賣。一種可能性吧。
回覆列表
據《吳越春秋》和《越絕書》記載,越王勾踐曾特請龍泉寶劍鑄劍師歐冶子鑄造了五把名貴的寶劍。其劍名分別為湛廬、純鈞、勝邪、魚腸、巨闕,都是削鐵如泥的稀世寶劍。據稱,後來越被吳打敗,勾踐曾把湛廬、勝邪、魚腸三劍獻給吳王闔閭求和,但因吳王無道,其中湛廬寶劍“自行而去”,到了楚國。1965年冬天出土於湖北省荊州市江陵縣望山楚墓群的越王勾踐劍當為純鈞、巨闕中的一把,個人認為是純鈞的可能性較大。劍身上刻有“鉞王鳩淺,自乍用鐱”八個鳥蟲書文字,這把青銅劍全長55.6釐米,寬4.6釐米。其中劍身長45.6釐米。
越王臥薪嚐膽打敗吳王夫差,三把劍卻下落不明 。那把“自行而去”,到了楚國的湛廬寶劍被楚王據為己有。後來楚國又打敗了越過,想必剩下的這把劍就成了戰利品。因為這個大墓的墓主名為“滑”,可能是楚滅越的功臣之一,楚國大貴族邵滑。邵滑秘密入越越後,在越國政壇上翻雲覆雨。不過五年時間,越國的朝臣們就互相猜忌,上下離心離德,朝政大亂。楚國軍隊抓住機會,一舉滅掉了越國。在越國滅亡以後,楚王為了表彰邵滑的功績,將這把寶劍賜給了他。邵滑死後,又將這把珍貴的寶劍放入墓中陪葬。另外一些學者主張,楚越兩國的關係從越王允長開始,一度非常親密。楚昭王還曾娶越王的女兒為妃子。這把劍可能是作為陪嫁,流入楚國的。既然越王劍是自作用劍,作為陪嫁品的可能性較小。正如被吳國打敗後,獻了3把劍一樣,勾踐自作用劍不大可能作為陪嫁品。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因“物以人名”,歷史文化價值很高,被當世之人譽為“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劍制工精美,顯示出鑄劍師的卓越技藝。此劍寒氣逼人、鋒利無比,堪稱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