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沂州琅琊人

    80後、90後一代,隨著國家的發展,趕上了全面普及教育的東風,同時為了緩解97年金融危機帶來的一定影響。

    看看以下的時間線,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

    1998年10月提議大學擴招,由原來的免費精英教育改為收入一定費用的大學教育;

    1999年各大學實現擴招。

    同時,98年正逢國企改革下崗潮,大量年輕人面臨失業,而大學擴招為這一類群體提供了去處,由於國企改革是階段性的,2001年改革的下崗高潮過去了。

    我想,當時大學擴招的政策的多方面考慮的。第一,可以緩解當時的金融危機。危機如何緩解,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消費,讓人們花錢消費。可當時人們消費信心大受影響,人們不願意買房、買車、買家電。而中國自古以來對教育的相當的尊重,人們可以不消費,但不可以省錢而不上學。大學擴招後,學費是一部分消費,同時進入大學後,相關的吃、住等也帶動一部分消費。

    第二,當時的大學擴招,總體上提升了中國人口的基本素質。當然,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在提高中國人口素質上是起到最大的作用,不過大學人數增多,甚至到現在的“爛”,在另一方面也提升人口的科學素質。中國未來的經濟發展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或許可以透過人口質量紅利來補充。

    上面一段話的扯淡是對大學擴招政策的贊同。但是如今,又有了研究生擴招的趨勢,我們還應該走這一步嗎?

    我認為對於個人而言,有些人是不適合作學術研究的,對於大部分人上完本科即已足夠。但我自己當時沒有抉擇好,透過考研上了研究生,兩年的研究生生活讓我明白:我不是一個作學術研究的料。

    我心目中作學術研究的人,是以真理為標準,不是以發論文為標準,國內甚至出現過論文造假事件,最有名氣的是河北科大的韓春雨事件。作學術研究是要考相當的天分的。

    按照這樣的標準,現在國內的大學有一部分人是和我一樣是不合格的研究生。也不能說研究生沒有學到東西,但是和期望的還是差了很多。

    如果讓適合作學術的人安心搞學術,不適合的人早點“迷途知返”去就業,我想中國的學術氛圍會更有效。對此付出的代價就是,就業壓力更大了...

  • 2 # LSM0829

    1.抑鬱質的人細心謹慎、感情細膩、較孤僻、善優思、疑慮重重,缺乏果斷。他們的神經過程較弱,不能夠忍受太大的精神緊張,即使是微弱的刺激,也會當做較強的作用來感受;情緒體驗豐富,常常為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動感情。他們能夠與別人很好地相處,勝任別人的委託,能夠克服困難,但優柔寡斷,面臨危險情勢緊張、恐懼。抑鬱質的人成為藝術家的比率比較大,但萬萬別去當運動員.

    2.內向性格的人,有耐心、謹慎,適合做類似研究的工作,如醫生、科學家、機械師、編輯、工程師、技術人員、藝術家、會計師、打字員、程式設計員等.

    3.對物體和圖形的有關細節具有正確的知覺能力,適合職業:繪圖員、工程師、藝術家、醫生,護士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信步地板是一線品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