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相當旺德福
-
2 # 蟲兒68
沒人邀請,強一波。多說幾句。相聲演員分幾種:一種在學習期的演員,肯定要排練,一是活兒還不瓷實,二是,兩個人配合也不夠默契三,還需要師父指導(所以,必須死鋼死口);學習有所成,但還沒到大成的相聲演員,所謂的排練,不必一板一眼了演出之前,只要互相說說起承轉合的部分,還有那些是包袱兒的肩膀,就可以了。但是,合作的二人也要經常見見面,聊聊天,逗逗悶子,遞個話,培養二人的默契程度,避免出現,逗哏演員在臺上現掛,捧哏演員接不住,包袱兒撂地上的尷尬情況發生;相聲已得大成者,絕對不需排練,甚至於,合作的演員一年都見不了幾次面。舉個例子,高德明,王長友,王世臣使的(訓徒),堪稱經典。(網上可以找得到),有一次,和老先生聊天,說到這塊活,老先生說,親眼所見,三位先生使這塊活。平常,王世臣,王長友先生,盯著北曲的小劇場演出,高德明先生偶爾高興,來小劇場串門,到了後臺,王長友先生就說,既然來了,就使一個,熱鬧熱鬧吧,於是就有了這塊訓徒。之前,三位先生照常喝茶,聊天,直至上臺,另外,網上所傳,三位先生的群口,都是這麼來的。可見,大家就是大家
下面請欣賞,犢子笛奏!
所以任何文藝形式,沒有不排練的。
畫個畫還要打個腹稿呢是吧?
相聲也是如此,而且尤其講究死綱死口。
許多人認為“死綱死口”,就是“背死書”、就是“照本宣科”。
這是受到某些理論的曲解。
演員在確定了臺詞以後,開始磨合。
不對的地方、感覺不好的地方,就要改。
幾遍以後,覺得已經非常適合表演了,在臺上就要按照這個路子演。
臺詞節奏尺寸都不能錯。
上臺實踐的過程中,發現需要改進的地方了,下了臺再磨合、再改。
再使這塊活,就要按最後一次、最完善的那一次演。
臺詞節奏尺寸還是都不能錯。
這叫做“死綱死口”。
就算表演的過程中,出現了意外。
處理完意外以後,也要立刻回到死綱死口的狀態。
所以死綱死口,並不是說不能改,而是不能在臺上改,只能在臺下改。
至於郭德綱老師說,上臺前幾分鐘把活大概縷一遍,上臺就演。
我覺得是誤解了,或者說是被偷換了概念。
正活不用說,郭老師肯定捋了不少次,不然像《列寧在1918》這樣的段子,前後不可能出現大範圍的變動。
墊話方面,說實話,來來去去就那麼幾截,也都是以前綱死的。
郭老師說的“大概的捋一遍”,其實是上臺前說清楚,
今天這塊活,墊話是哪幾番,瓢把兒在哪,用什麼底等等。
至於臺詞節奏尺寸,一番一番的拆開來,都不知道捋過多少遍了。
如果真要是通篇現撞,
那臺下的“衣食父母”們,就只能看著個“人仰馬翻”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