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這幾天,莫然翻到了甲骨文生詞表,看著翩翩的文字,立即迷上了這美妙的詞學。 甲骨文,又稱"契文",是漢字的早期形式,是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最早出土於河南省安陽市殷墟。 我抄甲骨文字字典卷,雖然整整抄了只有兩三張,但是讓我深感珍惜。當抄到第一卷時,就深深被這蔓妙的圖形文字陶冶。不厭其煩的,第二張看得張大了眼睛。第一張是"數字",第二張是"始也"、"大也"、"地名"。 甲骨文對歷史、對一切有著深遠的影響。作為漢字的鼻祖,有著深遠的地位。不重複單字幾千餘左右。不少學人均有對甲骨文的記載。我在百度上簡單得查了一下並做了一定的概況。學者王國維對甲骨卜辭中所見的商代諸先王、先公,對照《史記》記載了詳細的考證,證實了《史記》中《段本紀》的可信性。中國的文字萌芽較早,在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就發現了各種刻劃符號,成為中國文字的雛形,經過兩三千年的孕育,到了商代,中國的文字到達基本成熟階段。而甲骨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為。 談及影響,勿庸置疑。對中國的各個朝代,不同的領域都會有或多或少的影響。
4
回覆列表
  • 1 # 方曉曉

    題主真是一個好學的人,正好我之前也對中國的古文字非常感興趣,現在就把甲骨文(或者說商代古文字)對後世的影響粗略地說一下,並在後面附上幾本入門書籍。

    按照唐蘭先生以及裘錫圭先生的說法,中國的古文字階段應該從商代後期算起,按照時代的先後和形體上的特點,可以分為商代文字、西周春秋文字、六國文字和秦系文字四種,只是文字的流變是非常複雜的,這些文字之間也是有重複的。

    在現在已經發發現的商代文字資料中,最多的當然是甲骨文,也就是在龜甲和獸骨(一般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其次是金文,也就是青銅器上的文字。商代的金文幾乎都是刻在銅器上的,甲骨文絕大多數是用刀刻劃出來的,一般是先用毛筆書寫,然後刻劃;也有一部分只用毛筆書寫了,卻沒有刻劃的。

    在商代,毛筆是主要的書寫工具,雖然我們現在已經很少看到商代的典冊了,但是我們還是可以在甲骨、玉、石、陶器上看到少量的毛筆字。金文也基本保持著毛筆字的樣子,但甲骨就不太一樣了,因為刀刻出來的字型跟毛筆寫出來的肯定不一樣,刻字的人為了省時省力,將不少圓形改成了方形,將填實的部分改成了勾廓,將粗筆改成了細筆,另外還有一些簡化的部分。

    可以把商代的金文看成當時的正體字,而把甲骨文看成當時的俗體字,在文字演變的過程之中,俗體字所起的作用非常種藥,而在商代後期的文字裡,正體字的演變也就是金文的演變是受到俗體字也就是甲骨文的極大影響的。

    西周時期我們所知道的最主要的資料就是金文,實際上我們在上個世紀50年代以後,陸續在各地發現了周朝的甲骨文。只是這個時候文字的形體,還是以金文為主,最初完全是沿襲了商代晚期金文,而春秋時代各國的金文,又是沿襲了西周晚期的金文,到了春秋戰國之交,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國,繼承了周王朝的文字,而東方六國的文字跟春秋時期的正體字相比,後來幾乎面目全非了。後來李斯等人整理了官方正體字——小篆,而在戰國晚期,秦國文字的俗體就在全國流行,之後形成了隸書,並在西漢正式取代了小篆,成為主要字型。

    以上便是甲骨文與金文對後世文字的影響,其實金文也就是有銘文的銅器歷代都有發現,宋代就有人專門研究這些,據裘錫圭先生估計,目前發現的先秦銘文大概有一萬幾千件,其中商代的銅器可能佔四分之一左右。

    這是西周年間的酒器“保卣”

    下面給題主介紹基本古文字的入門書吧。

    文字學方面:

    唐蘭先生的《中國文字學》

    裘錫圭先生的《文字學概要》

    陳煒湛、唐鈺明先生的《古文字學綱要》:

    附內頁(請忽略我的醜字》

    甲骨文方面:

    通論推薦王宇信先生的《甲骨學通論》

    王蘊智先生的《殷商甲骨文研究》

    一本入門認字的書趙誠先生的《甲骨文字典——卜辭分類讀本》

    內頁(藍字是我的筆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3款捷達行駛7.5萬公里,天氣涼了,早晨起來發動車不好發動,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