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昨天回答了下面這個問題,但限於知識水平,有些地方還有些疑惑
4
回覆列表
  • 1 # 魔鬼冷知識

    首先明確一個前提

    我們的眼睛直接探測的是什麼?是物體本身呢?還是來自物體(發射或散射等)的光子?答案顯然是後者。

    那麼,不論物體是大還是小,只要能發射出足夠的光子,那麼這些光子最終照射到視網膜上後,當然會被感知。(視細胞才不會追究光子是誰發出的)而且,因為晶狀體的作用,你還能知道這些光子來自什麼方向。

    但是能看到是一回事,能看清卻是另一回事。當兩個物體離得太近時,由於瞳孔的衍射,以及視覺細胞的大小等各種限制,我們就無法分辨細節了。無法分辨細節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會把密集的顆粒,看成“一溜光帶”。

    首先看來自視覺細胞大小的影響。視覺細胞可以理解為相機的畫素。如果兩個物體的像落到同一個畫素上,那麼我們自然是不可能分辨的。

    而衍射的影響就要請出瑞利判據了。考慮一個點光源,它透過瞳孔後就會衍射。如果兩個不相干的點光源靠得足夠近時,主峰也就會漸漸重疊到一起,變得無法分辨。如下圖所示:

    瑞利給出的判據是,當點光源A的衍射圖樣的極大值剛好和點光源B的第一個暗條紋重合時,認為這兩個物體是剛好可以分辨的,具體的說就是。其中是物體分離的角度,是波長,D是(瞳孔的)孔徑。按我印象,視覺細胞的尺寸好像剛好是和這個角解析度匹配的,既不是瓶頸也不浪費。(懶得驗算了)

    結論:要想肉眼看到pm2.5需要兩個條件:

    要有足夠的來源於pm2.5的光子。由於小顆粒散射效率一般不高,就要求背景足夠暗,同時照明光不能照到眼睛或相機裡。這樣才有足夠的信噪比。不滿足此條,pm2.5的訊號會被背景訊號所淹沒。顆粒間要足夠遠。按人的明視距離25cm算,顆粒在與視線垂直的面上的投影的間距要大於1.22*500nm/5mm*25cm=0.03mm(大約相當於頭髮的半徑)。為了能清楚的看到,將這個標準放寬些,變成0.2mm(兩張A4紙的厚度)。作為參考,300ppi的手機螢幕的畫素尺寸是25.4mm/300=0.085mm。不滿足此條,你看到的就是一條光帶,而不是分立的顆粒。

    當然你只是能看到它,而完全不能靠視覺大小分辨出你看的到底是一個pm2.5還是一個pm25。你可以簡單的猜測亮的比較大、暗的比較小,一般不會錯。

    關於濃度的具體計算:如果光束直徑5cm,也就要求在0.2mm*0.2mm*5cm的區域內,平均只能有一個pm2.5。即每立方米個顆粒。按顆粒平均直徑1um,按密度1g/cm^3估算,那麼重量為261ug/m3,換算成指數大概150左右?光束越薄越有利於看到單個的顆粒。

    至於丁達爾現象,它只是說小顆粒也可以散射光,又沒說大顆粒不散射,對吧?米氏散射就是研究大顆粒對光的散射的,事實上比小顆粒還強不少呢。

  • 2 # 我是好人XD

    由於人肉眼直接可見微粒大小大約是直徑0.1-0-2mm,遠大於丁達爾效應的1-100nm。那麼既然考慮丁達爾效應,肉眼能看到微粒大小下限就一個是丁達爾效應的微粒大小下限,即直徑1nm的微粒~ 個人感覺是這樣的隨便配個圖~

    第一次回答問題,緊張 一般還要什麼要做的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田雅閣與馬自達cx5怎麼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