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酷炫腦科學

    在一個合作研究中,神經科學們發現,人們會不斷花錢直至大腦中的島葉部分發出“疼痛的訊號”,而這個部分正是處理痛覺的部分。難怪會有花錢花到“肉疼”這一說法了。

    在這個研究中,被試可以用研究人員提供的20美元和購物清單去購物。不過,被試是可以選擇不去買這些東西的,他們是可以選擇把這20美元拿走的。換句話說,這個實驗中不一定要求被試們把錢花光。在被試看商品清單時,研究人員利用磁共振成像技術(fMRI)觀察了他們大腦的活動。

    fMRI結果發現,在被試看到某件價格過高的商品時,他們大腦中的島葉活動會有明顯的變化,而這樣的變化會令被試感到不適、難受,進而無法下不了手去買下這樣商品。此項研究的神經學們認為,正是這種痛覺抑制了被試消費的慾望。

    有趣的是,移動支付會將這種花錢疼痛感大大削弱。移動支付令傳統的紙幣漸漸淡出了我們的生活,如今電子價格對於我們而言更像一個抽象的數字,人們對金錢敏感度遠不如從前。人們在掃維結賬時變得麻木起來,花幾百元的體驗似乎跟幾十塊差不多。直又等到月底時看到存款餘額時,才會意識到自己花錢是多麼的大手筆。

    這樣的現象在西方社會出現得還更早,信用卡支付是許多西方人債務危機的根源。我們愛用的微信支付至少會在你的每一消費後給個資訊提醒,而信用卡通常只有在月末統一還款時才顯示一整個月的消費支出。這就是為什麼信用卡會令許多人低估了自己的花錢能力,過度預知未來財力,最終導致債臺高築、家徒四壁的原因了。

    買買買時是開心了,可是隨之而來的罪惡感的後勁有時是相當大的,而這種不良體驗給剁手黨們帶來的心理危害實在不容小覷。有一種心理疾病叫做“強迫型購物症”(Compulsive BuyingDisorder),指的就是某些重度剁手黨的這種“不買不行”的行為。強迫型購物症的造成的不良影響不只是經濟上的損失,更重要的其實是心理可小可大的傷害。行為學家Michel Lejoyeux表示,根據他所做的研究,31.9%有著購物成癮的人同時也會有著抑鬱症的傾向。他同時指出,消費後的罪惡感是致病的罪魁禍首。罪惡感會帶來低自尊、尷尬情緒、焦慮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而過度消費帶來的經濟負擔,還會持續給人們造成壓力,這又進一步加劇了強迫型購物症著的心理問題。

  • 2 # 人間茶話

    為了填滿自己情感的宣洩口;

    有便宜為啥不佔;

    跟著大家一起搖擺;

    為國家做GDP做貢獻,為馬雲爸爸,為強哥瘋狂打call;

    沉默一年,爆發一天。

  • 3 # 老記伏櫪

    “瘋狂購物”實際上是浮躁社會浮躁心理的物化表現。過去物資匱乏,人們視物悅之而不得;現在倉黍充實,所需無所不盡。物資由“無”到“豐”極大刺激了人們的獲得心理,加之一段時間以來社會崇享樂、輕廉身,更致使社會思潮出現“崇物”行為,浮躁心理在物化上的表現便是“瘋狂購物”行為。其實,天地之大,萬物之多,還需“擇需而為”。物豐終有盡時,積德留於兒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益母草泡茶喝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