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夜讀社

    原因很複雜。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其主要內容有: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開辦新式學堂吸引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科舉考試廢除八股文,取消多餘的衙門和無用的官職。按通用的說法,戊戌變法是晚清時期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 庚子事變爆發,慈禧太后率光緒皇帝等百位皇親在忠臣隨扈下出宮避禍西安。迴鑾之後,接受八國聯軍提出的《 辛丑條約》,此舉對中國打擊甚大,因此朝廷保守派主動進行變法。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緒皇帝的名義頒佈上諭,命督撫以上大臣就朝章國政、吏治民生、學校科舉、軍制財政等問題詳細議奏,拉開了清末新政的序幕。

    有意思的是,清末新政的改革內容雖然與戊戌變法近似,但在改革的力度、範圍、深度等方面,卻遠超戊戌變法。除了在軍事、官制、法律、商業、教育和社會方面進行一系列系統性改革,還廢除了千年仕宦之道的科舉制度,編纂官制,構建法律體系,實施君主立憲等,這些,都是戊戌變法未觸及的。

    為什麼三年前強烈反對變法的慈禧,這時會主動推行改革?

    三年前,慈禧大權在握,沉浸在自己虛構出來的幻覺中不能自拔,認為自己能夠江山一統,王朝萬世。庚子一戰,五顏六色的虛幻的肥皂泡立馬戳破,慈禧痛苦地認識到,再不順應世界潮流,響應人民呼聲,她的統治有可能土崩瓦解。

    但是,慈禧明白的晚了,歷史的機遇在手邊溜走,再也回不來了。雖然才過了區區三年,但朝野上下形勢卻發生了鉅變,對外戰爭一敗再敗,政府已經威信掃地,社會不滿在蔓延,賠款壓得財政處於崩潰境地,好的時機已經錯過,能夠延續統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了。此時進行改革,難度比前兩次更要大得多。慈禧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條件下實施改革,結果非但未能挽救大清帝國,反而加速了它的滅亡。

  • 2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日本友人為了分裂清帝國網羅一批在日留學生成立一個組織同盟會,其目的是把明朝統治時期的十三布政使(清朝時期改為十八省佔清帝國疆土面積的四分之一)從清帝國獨立出來,口號是:驅逐韃虜,恢復中國!(中國十八省也)國旗是漢獨十八星。其實同盟會也沒幻想自己有能力推翻清帝國,只是幻想十八省脫離清帝國獨立。沒想到清廷為了保全祖宗建立的一統江山不被分裂,百姓免受生靈塗炭,清廷終止全盤接受西方民主化的君主立憲制改革,協商提出五族共和制國體(因為清帝是五族共主),與君主立憲制差不多都是還權於民,並授權清朝重臣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組建五族共和政府,國旗:五色旗。五族共和政府同時簽署了對清廷皇室的優禮政策(這個優待表面看具有了東方特色的君主立憲制形式,因為還保留清帝),孫中山,黃興也在公開場合表示:清廷不以皇權為私產,是當代蕘舜,遠勝華盛頓再造共和,對清廷的優待政策與民國共存亡!可是後來他們都是怎麼做的?不但不遵守諾言。近一百年來不斷往清廷扣屎盆子,在這個國家裡五個民族都是正統,五十六個民族都是正統。五族共和是清朝提出來的,難道你們比一個被你們形容的不堪入目的朝代還封建落後嗎?

    隆裕喜歡讀書,尤其是世界各國曆史。

    辛亥之後,隆裕太后召集慶親王奕劻、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和國務大臣共商國事。她最後表態說:

    你們都說沒有主意,要問你們,我全交與你們辦,你們辦得好,我自然感激,即使辦不好,我亦不怨你們。皇上現在年紀小,將來大了也必不怨你們,都是我的主意。這並不是說我家裡的事,只要天下平安就好,

    隨著時間的推移,當《清帝遜位詔書》最終呈獻給隆裕太后,隆裕太后閱未終篇已淚流面滿,袁世凱等人跟著哭啼,隨後隆裕交給軍機大臣世續,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軍諮大臣徐世昌蓋用御,清朝結束

    可能隆裕太后常為失國無奈而悲慼,也為溥儀的成長而擔心,這份負荷是如此之重,僅僅一年就一病不起,最終撒手人寰。

    民國政府給予隆裕太后的葬禮規格之高,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多,舉世罕見。可見清朝百姓對清廷的愛戴之情,1913年2月22日,隆裕因病去世,年僅46歲。隆裕去世當天,民國政府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三日,這是史無前例。

    除了降半旗外,民國政府還下令,“茲逢大清隆裕皇太后之喪,議定各官署一律下半旗二十七日,左腕圍黑紗。自二月二十二日始,至三月二十日止,以誌哀悼,”

    隆裕入殮後,梓宮從長春宮抬出吉祥門,由景運門進錫慶門、皇極門、寧壽門、至皇極殿停靈。而祭堂則設在了太和殿內,正門處還掛了“女中堯舜”的大匾。

    黃興表示:辛亥革命爆發後不到三個月就實現了南北統一,“全賴隆裕皇后、皇帝及諸親貴以國家為前提,不以皇位為私產,遠追堯舜揖讓之盛心,遂使全國早日統一,以與法、美共和相比並。”

    僅憑這一點,清朝皇室和隆裕太后也是值得後人尊敬的。

    孫中山也表示,“孝定景皇后讓出政權,以免生民糜爛,實為女中堯舜,民國有優待條件之酬報,永遠履行,與民國相終始。

    可是百年以後經過不斷顛倒黑白的政治宣傳,人民對滿清的認識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了,滿清已經被徹底妖魔化了。

    ”隆裕太后死後,遜位皇帝溥儀為其上諡號為“孝定隆裕寬惠慎哲協天保聖景皇后”。

  • 3 # 屬馬姓楊

    清朝後期的落後開端就是從乾隆時期閉關鎖國就埋下,這一鎖就是數十年,一直到後來1840年道光年間,鴉片戰爭發生後,清朝才在洋槍洋炮面前屈服,被迫打開了國門。此時的西方文明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高度,離第一次工業革命也為時不遠,不管是精神生活還是物質生活,以及社會制度的健全已經將同時期的清政府拋的十萬八千里。

    鴉片戰爭後中國陷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泥沼之中不能自拔。這個時期由於帝國主義國家早就在中國建立了租借和殖民地,通過殖民地向更廣泛的地區進行各個層面的滲透,由於中華文明已經沒有了優勢,所以在西方文明面前不堪一擊。最直接的就是民眾開始接受外來的思想,並對清政府的愚民政策進行抵制,洪秀全等人不就是例子嗎。

    時間逐步推移,到了清朝的統治後期,迫於形勢,同時在一些朝中有識之士的推動下,清政府不得不做出些“改良”,更重要的是清政府面對日益高漲的國內反對聲,不得不做出些樣子,以圖延續自己苟延殘喘的統治。

    在政治上也試圖做些嘗試,不過一些朝中守舊派畢竟勢力強大,在他們認為老祖宗留下的有違體制的東西不能改,其實在他們眼裡無非就是怕改了之後,自己的利益受損而已。

    殊不知“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時代的車輪誰都無法阻擋,首先就部分接受新思想的知識分子發動了所謂的“公車上書”,隨後變法在執行中,守舊的“後黨”與維新的“帝黨”之間的爆發激烈權力鬥爭,最終“帝黨”敗落,維新失敗。

    在這短短的100天時間裡,頒佈了大量的詔令,其中包括:獎勵工商業,廢除八股文,建立各級學堂,改革軍事,操練新軍,革除政治,等等。這樣的話,必然會遭到守舊派的全力反撲,另外光緒似乎也有病急亂投醫急於求成的味道,明明實力不夠,還要急與慈禧奪權,結果鬧得雞飛蛋打。

    百日維新意義重大,不過更多的就是雙方為了爭奪權力而做出的一次鬥爭。

    說白了就是清朝統治階級不願放棄到手的既得利益,不願意還政於民,繼續把百姓當成奴役的物件。統治者總以謊言來“忽悠”不明真相的群眾,事後又不兌現。嘴上說的好聽是“改革”,實際是借改革之名行倒行逆施之事,時間長了自然會被大徹大悟的百姓所拋棄。

  • 4 # 二郎聖佑草民

    滿清是有史以來最邪惡最無能最腐敗的統治者,實際上元清已經滅國了,只不過要野蠻的遊牧民族藉助儒教統治,所以文明得以延續。現在海外唐人街華裔絕大部分都是滿清賣到海外的勞工後裔,那時候不叫勞工叫豬仔,其實就是奴隸,如果當地法律人權發達也許還能活下來,販賣自己的國民,滿清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1908年慈禧死亡,她一生最大的貢獻就是終於死了,結束她罪惡的一生。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1912年建立中華民國。

    滿清是沒有出路的,無論他們怎麼折騰,這是由其落後本質和劣根性決定的,革命的勝利是無可阻擋的,民族的精英已經覺醒,大量留學歸來掌握先進文明,推翻落後滿清是必然趨勢,袁世凱這個有眼光的投機分子正是看到這一點才投靠革命,後來復辟背叛革命也被輕易推翻,中華民族的覺醒再也不可能逆轉。

    所有關於滿清的歷史都是帶血的瘡疤,不願提及,每一次提及都是痛,但是華夏卻不能忘記這段黑暗歷史,走好未來的路。

  • 5 # 人心137283301

    從今天看清政府為什麼不實行君主立憲制的原因要從儒學的根本上看!

    很多人為戊戌變法的譚嗣同等人被殺憤憤不平,覺得假如變法成功,中國的近代會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其實完全是荒謬的。

    他們之所以永遠不會成功是康梁譚這些人和李鴻章一樣都只是個裱糊匠,不管從理論還是現實,他們都沒有從本質上出發。歷史把一切罪怪到慈禧頭上其實是典型的中國式歷史記載。慈禧有罪,但絕不是主要原因。

    自明以來,儒學日漸腐朽,程朱理學深入到各個階級,存天理,滅人慾徹徹底底成了統治階級的遮羞布,在封建時代,這種鞏固皇權的思想有著穩定社會的作用。而在大航海時代來臨,資本主義會面發展的巨大社會變革中,扼殺個人創造力,消除個人思想的學說必將國家拖入深淵。

    儒學並不是沒有改革的契機,明中期王陽明的“心學"就是劃時代的改革。但是以知行合一為主題思想的這一學說並不為統治階級所喜,因為專制是需要愚味並且愚忠的人群,而大清在繼承明朝的儒學體制外,因為少數民族掌權,從內閣制變成軍事制,更為專制和野蠻,,清朝軍機處這三個字就說明了清朝權力的本質,這種專制與禁錮思想讓清朝人民變得更為懦弱和愚味,而八旗貴族階級作為典型的食利階級,也日漸腐朽墮落。

    反觀心學在明亡後在東南亞和日本繼續盛行,在明治維新時,日本中上階級人手一本《傳習錄》便是明證,心學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實踐出真知。在日本江戶的黑船事件後,中上層階級迅速看清了體制的時代落後,迅速完成了基本徹底的資本主義改造。

    而同時代的滿清,不管是老佛爺,李鴻章,康梁譚也好,官僚,讀書人,百姓也罷,所有的改變都是圍繞在圍繞鞏固皇權這一程朱的中心思想,所有的改變都是以本為主,在不動國本情況下改革,甚至不能說改革,只是修補。

    戊戌變法只想變權力不想變經濟,洋務運動只想搞經濟不想變權力,不管怎麼變,權力的核心不變,思想不變,焉能不敗?

    假如日本明冶維新核心思想家福源諭吉在中國也沒有用,沒有整體覺悟的中上層階級和漸開民智的人民,個體是無法拯救愚味的眾體的!

    所以滿清必亡,茶毒200多年,不亡沒天理!

    這就是思想對於國體的重要性,日本相比滿清,就勝在四個字,“去本求心”。

    教育才是根本,看一代人看什麼書,就知道這個國家的未來,權力左右下的教育絕不會教出獨立思想,自由人格的民族精英。

  • 6 # 寒江閣一道人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首先,咱們得先確定,什麼是君主立憲?在當時的世界上,君主立憲有兩種運作模式,一種是英國的國王統而不治,由議會多數黨領袖組建內閣來領導國家的方方面面,所以主要權力是在議會下議院手中掌握的,國王說了不算數。

    至於第二種,就是德日的君主立憲,這就是披著立憲外衣的君主專制了,議會對於政府行政只有監督建議權,但實際上,政府內部的高階職位與軍隊,都由君主本人來操縱,而清廷在當時,偏偏就喜歡第二種,認為後者可讓自己皇位永固,又得個立憲的好名聲。

    由此可見,清廷一開始出發點就與真正的君主立憲有偏差,或者說玩得就是一個拙劣的權力遊戲,為什麼要這麼說呢?

    因為一,當時地方勢力,尤其是東南地區的地方政治精英已經通過之前的“東南互保”,取得了和中央叫板的資格,比如清末新政的前奏《江楚會奏變法三折》,就是湖廣總督與兩江總督聯名上書的結果。按常理講,地方大員哪有建議中央行政決策的資格?可這時候人家就敢,所以清廷要保住自己千瘡百孔的中央權威,必須和地方妥協,所以用立憲來重新建立自己的權威,非常的必要。

    二,當時的日俄戰爭,也讓清廷的貴族們覺得,立憲民主相比俄國的開明專制有優勢,這也促成他們來學習日本。所以我們會看到,1900年以後赴日中國留學生數量直線上升,例如魯迅先生,便曾留學於日本。

    三,1905年科舉制度的廢除,也讓清廷暫時失去了籠絡知識分子最有效的手段,所以除了官方贊助留學外,也必須用效法國外立憲的方式,來換取對方的認可,只是,這種方式最後被證明是非常蒼白的。江南士紳抱怨清廷立憲組織緩慢,所以頻頻組織請願團上書請願,雙方關係也因此變得非常緊張。

    由於清廷的出發點錯誤,並且地方分權的現實已經形成,無法輕易撼動,所以立憲一開始可以說是步履維艱。

    巧的是,1908年慈禧和光緒病逝,攝政王載灃抱著小皇帝溥儀上臺,這時候領導班子重組,本給推進立憲政治改革一個契機,可是,錢穆先生說得好,清朝本質上是一個部族政權,在沒有科舉制後,地方漢人知識分子多隻能通過留學或參軍來遊離於政治的邊緣地帶,而核心權力,都掌握在了載灃、良弼等皇親貴胄手中,這就又激化了中央和地方本已緊張的關係。

    載灃等不但不尋找分享權力緩解危機的方式,反而將袁世凱免職,又讓湖廣總督張之洞離開位子回到軍機處賦閒,朝廷的滿漢、中央-地方權力平衡全部被徹底打破,而地方立憲呼聲,也因為袁等出局、缺乏中央大員支援更被置若罔聞。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武昌起義會讓地方各省份紛紛借勢宣佈獨立,舊官僚、立憲派與革命黨攜手反清,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後總結,導致清廷立憲走進死衚衕的主要原因就是三個——

    1、對立憲本身認識錯誤。

    2、無法正視地方已崛起的事實,還刻意打壓,導致地方離心化加重。

    3、部族政權的本質使得權貴瘋狂聚斂利益,排斥異己,京師高層四分五裂,地方又不服從號令,雙方結合在一處,推翻大清。

  • 7 # 清史詞典

    主要原因還是慈禧阻礙君主立憲。

    慈禧應該是看出來中國不可能實現君主立憲。因為,中國去學習的兩個國家,一個英國,一個日本皇族都是血脈相連。而中國朝代更迭太多太多。中中國人的思維你皇室根本不是什麼狗屁血統高貴,只是你權利大,我惹不起你一旦我長了權我自己當皇上多好啊,我並不比你差。中國篡權奪位的事兒太多了。就像項羽看見秦始皇,說的一番話,不過如此完全可以取而代之。

    以下幾點可以看出慈禧一直阻礙君主立憲

    1殺戊戌六君子改革派逃亡海外。

    2甚至在死前殺害光緒因為光緒主張君主立憲。

    3立溥儀為皇帝 因為溥儀的父親載灃,反對君主立憲。

    慈禧已經看出來搞君主專制是不行的了。

    而共和那個就是清朝直接滅亡。

    只有君主專制清朝才會存續下來。而君主專制在中國是行不通的。

    所以慈禧想出來一個辦法,就是皇帝不掌權。那就讓皇帝的親信掌權。 搞一個假的明面兒上的君主立憲。只是後來載灃做的有點兒太明顯結果失敗了。

  • 8 # 無能的扎心君

    我是扎心君,我來嗶嗶幾點。

    1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有幾股勢力。滿清貴族。漢族權貴。立憲派。革命派。他們對滿清立憲的態度各不相同。爭取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支援是清朝維持統治(保命)的唯一方法。

    2慈禧太后老佛爺,雖然禍國殃民。但是政治手腕還是很厲害的。慈禧從來是以漢族地方實力派和滿族權貴之間搞平衡。而且,慈禧一直木有重用外戚。孃家人(孃家人木有人才或者避嫌)。這一點,確實木有落人話把。漢族勢力派,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滿族權貴,奕欽,奕匡,榮祿,僧格林沁(蒙古族)勝保。互相牽制,彼此制約,今天給個棗,明天打個巴掌。帝王之術。1908年,73歲的慈禧死前,毒死了38歲的光緒。命三歲的溥儀繼位。

    3溥儀的爸爸,載灃為攝政王。志大才疏。一系列政策,破壞了慈禧苦心安排的微弱平衡。宣統元年(1909年),載灃代皇帝任全國陸海軍大元帥,宣佈統一全國軍政大權;任用滿人載澤、毓朗、善耆等掌握建立新軍事務;任命桂良、風山為江寧、廣州將軍,蔭昌為陸軍大臣。他又委派胞弟載洵、載濤分赴歐美各國考察陸海軍。兩人回國後,載洵為海軍部大臣,載濤為軍諮府大臣,並代載灃統帥禁衛軍。載灃所任用依靠的這群人,無一不是清朝滿族親貴、無能力,無膽色,權欲極重的庸碌之才。(良弼倒是滿洲貴族中少有的英雄人物。唯一敢於帶頭公開強烈反對清帝退位的滿人將領。不過被同樣是英雄的不怕死的同盟會員彭家珍暗殺了。)強迫袁世凱退休。得罪了北洋軍為代表的漢族實力派。任命許多滿族封疆大吏,排擠漢族官員,導致漢族官吏離心離德。南方新軍,廣泛的革命宣傳,大權旁落,靠邊站的地方漢族的督撫以關我屁事,看你好戲的態度。大多掙一隻眼,閉一隻眼。

    4做事看關鍵,搞了個皇族內閣。得罪了實力最廣泛的,人數最多的立憲派。1901年,駐日公使李盛鐸首次奏請實行君主立憲制。1905年5,清廷派五大臣出洋學習。按照德國公使代擬的路線,分兩路赴日本、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和奧地利考察憲政。回來時奏請立憲,並陳述立憲三大益處。皇位永固,相位旦夕可遷。君位萬世不改,外患漸輕,內亂可彌。出發時,還遭到革命黨人吳越的爆炸暗殺。1911年,5月8日。清朝宣佈皇族內閣,慶親王奕匡為內閣總理大臣。社會輿論一片譁然。13個內閣成員,九個滿族和皇族。4個漢人。原來三個總理大臣,漢人一個,內閣層面,漢族50%。忽悠了半天,比原來還倒退了。朝三暮四,把老百姓當猴耍。吃魚也要吐吐骨頭,也不怕卡了喉嚨。連嘴都不擦,臉都不要了,還能長久嗎。

    5滿清得國,殺孽太重,揚洲十日。嘉定三屠。以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用滿清的話,以騎射定天下。統治基礎不穩。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就曾經預測清朝五十年內,必亡。

    6革命派,反對和平立憲。鼓吹暴力革命。開始人單力薄,早期,被普遍認為是亂臣賊子。說像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也不為過。1911年4月17日。黃花崗起義,集中所有本黨精英,以期用熱血喚醒廣大的普通民眾。才區區72烈士。已經數年精華,毀於一旦。(都是年紀輕輕的知識青年。為了貧弱的國家民族,拋棄個人大好的前程,和花季的青春,捨生取義,視死如歸)但是,由於清政府實行皇族內閣,大小通吃的醜惡行徑,貪婪嘴臉,徹底把中間立憲派推到革命陣營。全國上下,大多數人對清政府極度失望,認為,(本來,立憲派視革命起義為叛亂,逐漸轉變為同情,支援。理解萬歲)只有排滿革命才能救中國。

    7,1911年5月。鐵路收歸國有,又不出錢補貼原來的股東。引發四川保路運動。得罪大中小有產階級。你想有錢買鐵路股份的人,大小都是資產階級啊。斷人財路,如殺人父母。能不恨嗎。1911年11月11日,武昌新軍起義,一呼百應,特別第一個反正的督撫。江蘇巡撫程德全挑瓦起義(就是換個牌子,挑幾塊房子上的瓦片,表示起義)因為,江蘇(當時包括上海)經濟很重要,斷了清朝賦稅財源,北洋軍都快發不出糧餉了。也就現在的工資。所以袁世凱像熱鍋上的螞蟻,要積極和孫中山議和。清朝覆亡,指日可待了。就連慶親王奕匡, 把大筆貪汙的錢存在外國銀行,隨時準備跑路。奕劻為人貪鄙,與其子載振、大臣那桐賣官鬻爵,被當時的人們譏為"慶那公司"。

    8,抓的緊,反而一無所有,鬆開手,得到的是整個世界。1912年2月12日,清朝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後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於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夏曆),頒佈退位詔書(清末最後一榜的狀元張謇起草),作統治之最後結束。由於溥儀當時年僅六歲,無行為能力,因此由隆裕皇太后(孝定景皇后)臨朝稱制。頒發得退位詔書共三道,圖片為辭位正文。

  • 9 # 小於叔

    什麼是君主立憲制?君主立憲制即“有限君主制”,是相對於君主專制的一種國家體制。這個制度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但不採共和政體。而當時的清廷是封建君王專制制度。即一個國家的權利,全都掌控在皇帝一人手裡。

    從定義上看,這兩個制度,前者是人民主權,權利分散;後者是君王專制,帝王傳承製,權利獨享。

    所有的一切根源,說到底,還是因為權利。

    在清朝末期,發生了太平天國戰爭、洋務運動,當時執政的慈禧太后為了維繫滿清這種局面,其實已經默許將一些權利分配給漢人,這也是清朝得以延續的一個關鍵。慈禧與武則天一樣,都是不多見的女皇帝,但是與武則天不同的是,當時的清廷,當時的世界大環境,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慈溪在政治權利這方面,不得不說玩的也很溜,很有獨到之處。因此,慈禧太后雖然沒有武則天那麼名垂青史,但也絕對不是十惡不赦之人。

    在後期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載灃。載灃等諸多貴族卻一心想搞權利,以新政之名,行集權之實。他們的想法是,滿清的天下,怎麼可能會讓漢人執掌大權??雖然後來也搞了所謂的新政,但從那內閣中就能看出,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皇親國戚,這樣的內閣,與朝廷的模式又能有什麼區別。

    所以,並不是不實行君主立憲制,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或者說,那些為了權利,為了眼前的貴族面子的皇親國戚們,早就為了自己,而放棄了整個朝廷。

  • 10 # 犀牛村夫

    清朝為什麼不實行君主立憲?

    在看到現在歐洲許多國家都是以君主立憲制,而且這種制度既公正又公平,還使國民既富強又自由而且還民主,或許會有很多中國人便會產生過這種疑問。

    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那個時段,世界上已有不少國家開始把傳承的帝制制度改設為君主立憲,說起來這還真不失為一個明智的選擇。

    君主立憲是有效地限制了專制的皇權。便國民能在被專制的制度中走向民主、走向自由。然而這種政治改革對原來的專制皇權起到很不利的限制,這猶如到老虎的嘴裡去奪食一般,又怎能讓橫霸慣了的老虎情願把叼在嘴裡的美食拿出來與人分享。

    清朝末期的最高統治者當時是慈禧太后,她真可謂是比老虎還老虎的橫霸者,要想從她嘴裡奪出美食來讓人們分享,那不等於是剝她的皮嗎,就連那維新變法她都制上了,更別說是皇權旁落的君主立憲。

    不過話又說回來,要是慈禧早先就知道自已死後不久大清江山就拱手讓給了別人,她一定會後悔當初沒有接受維新變法,如果她能知道由於大清的敗亡而使她的墓陵都要人給掘盜,那她將會毫無憂鬱的便會答應比維新變法更難接受的君主立憲。

    可惜一切都晚了,沒有遠見的她總以為大清是永霸於國民的唯一政權,短淺的目光沒有令她看到歐洲各國為什麼要設立君主立憲,當時她還以為人家西方的皇室都是傻瘋了呢,更談不上當時的大清能在她手上把傳承的皇權改為君主立憲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垂字的成語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