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皖人春秋
-
2 # 許文華
“聖賢”是一個超脫的概念。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是一句成語,意思是:“普通的人不是‘聖人’和‘賢人’,誰能夠做到沒有過錯呢?”
作為本成語中的“聖人”、“賢人”,是一個昇華了的抽象的概念,而不是指單個具體的聖人、賢人。抽象概念性的聖人、賢人是沒有也不能有過錯的。要不,本成語就不能成立了。理由是單個具體的聖人、腎人,首先他也是普通的人,至少他在有輝煌成就前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既然人是難免有過錯的,那麼,聖人、賢人首先是人不是神,他能沒有過錯嗎?這樣成語本身就互相矛盾了。所以,作為本成語中的“聖人”和“賢人”只能是理解為沒有過錯的抽象的概念。
至於具體的聖人、賢人,如老子、孔子、孟子、朱熹、周敦頤等,我們在寫到他們的古籍中,都沒有看到關於他們有過錯的記載。這並不是因為這些人在生活中就沒有過沒過錯的地方,而是因為他們的為人處事,主體上是很優秀的,人們推崇他們,在記述他們的言行、事蹟時,忽略了他們的缺點而頌揚了他們的優點。就同當今我們宣傳英雄和先進人物一樣,宣傳他們的材料只寫了他們好的方面,不寫他們的缺點錯誤。
如果我們以當今的哲理、原則再去審視這些聖人、賢人的言行,他們就不是完美的。如老子在“道德經”說:“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了使社會安定,民眾本分,就“常使民無知無慾,”這不是愚民政策嗎?老子在“道德經”主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肯定不符合當今的改革開放,促進世界各華人民友好交往的大勢呀!又如孔子說:“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與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慾”異曲同工,都是愚民政策的表現。孔子又說,唯女人與小人難養也。當今的女人要是看見孔子,能不罵孔子嗎?再說,孔子的母親不是女人嗎?他這樣說不是同樣侮辱了他母親嗎?孔子是不是忤逆不孝呢?所以,就是傳下來的聖人聖語也不是完美的,更何況他們幾十年日常生活的瑣事呢?
綜上所述,“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中的聖賢,只能理解為一個無過錯的抽象概念,是完美的象徵。
回覆列表
簡答:客觀看待聖賢
可以肯定的是,聖賢是人們普遍認可並敬重的道德高尚、才識過人的人。既然如此,聖賢一定會倍受尊祟,並能引領社會風尚。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聖賢也不可能是完美的人,只不過其缺點不明顯或未被常人發現而已。對於後人而言,由於當時的"聖賢"存在著時代的侷限性,有的不足就可能會暴露出來。但我們應該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和評價。
對於今人,我們的態度應該是學習、汲取古代聖賢的道德情操和思想智慧,古為今用,學以致用,努力成為新時代知行合一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