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真相背後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身沒有伐蜀,這個問題要分三個階段來分析:第一,沒機會。本質上,司馬懿是不希望諸葛亮死的。因為魏國朝廷對司馬懿一直不放心,但是當時又沒人能擋得住諸葛亮,只能用司馬懿。而諸葛亮死後,魏明帝一下子如釋重負,以為天下無憂了。以明升暗降的方式,剝奪了司馬懿的兵權,而且,此時,朝廷內曹氏親貴,要殺司馬懿的多的是。而作為魏明帝,是不可能讓司馬懿再次領兵伐蜀的,一旦伐蜀成功,司馬懿兵權穩固,那更是尾大不掉。而之所以後來讓司馬懿去遼東,主要是想整死司馬懿,當時司馬懿年紀又那麼大了,遼東局勢危機,魏明帝是想借刀殺人滅了司馬懿。所以,整個從諸葛亮死到魏明帝駕崩前,司馬懿即使想伐蜀,也沒機會。

  • 2 # 盧溝曉月lxy

    司馬懿為什麼沒有在諸葛死後伐蜀?捋一捋時間線就知道了。

    諸葛亮從開始北伐到病死於五丈原的這段時間(228—234),曹魏正處在魏明帝曹叡時期(226—239)。曹叡是一位掌握實權的皇帝,他對司馬懿又防又用,不會讓司馬大權獨攬,讓司馬掛帥出征防衛諸葛,也有曹魏親信將領的逐漸凋零的原因。

    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魏延、楊儀內鬥。當時司馬懿曾上奏請求借機伐蜀,但被曹叡否決,可見當時是曹叡說了算的,司馬懿不敢擅自決斷。

    公元237年,發生了遼東公孫淵叛亂,司馬懿又被派去平亂。

    公元239年,曹叡病死,臨終託孤曹爽和司馬懿,曹爽專權,排擠司馬懿,司馬懿沒有實權,一直隱忍不發。

    公元249年,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握了曹魏的實際最高權力。

    公元251年,司馬懿病死。

    從整個時間線看,司馬懿的重心一直在內部平叛和奪權,根本無暇顧及蜀漢。

    另外蜀漢方面。在諸葛亮死後,蜀漢基本國力尚在,還有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維持,加上蜀漢本身有地利的優勢,想要消滅蜀漢,也不是簡單的事。曹爽在當大將軍專權後,曾經為了揚名立威而興十萬大軍伐蜀,但最終已失敗告終。

    曹魏名將、後來的滅蜀功臣鄧艾曾估算,欲征服南方,要準備十萬大軍,籌備五年時間,需要三千萬石糧食。因此沒有充足的準備是不行的。

  • 3 # 大鍋故國神遊

    建興十二年(234年)二月,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渭水和司馬懿對峙。同年八月,諸葛亮病情惡化,病逝於五丈原。

    《晉書·宣帝紀》:

    “帝欲乘隙而進,有詔不許。”

    這個時候司馬懿並非沒有趁機進軍乃至伐蜀的打算,讓司馬懿直不得不作罷的直接原因來自於“詔”,也就是曹睿本人的指令。在其後的十幾年時間裡,司馬懿也沒伐蜀,其實裡面原因很多,似乎難以釐清,導致在一定程度上還陷入了陰謀論,比如司馬懿“養寇自重”云云。今天,大鍋就來為大家梳理一下諸葛亮去世後,司馬懿一直沒有伐蜀的四個主要原因。

    一、魏明帝方面的原因

    關於魏明帝曹睿這方面的原因,其實本身也比較複雜。我們又可以從三個角度來進行理解。

    首先,諸葛亮生前高舉北伐大旗,致力於興復漢室,蜀漢的北伐其實主要就是集中在這段時期。諸葛亮病逝後,其繼任者都沒有實質性的北伐了,軍事行動的力度和密度都大大降低。加之蜀漢的國力相對於曹魏來說,是比較弱小的,每次“騷擾”性質的軍事行動都被曹魏化解。在這種情況下,曹睿也就放鬆了警惕,以為天下無事,開始追求其享樂來。在這期間,曹睿大興土木建造宮室,伐蜀的事自然也就受到一定的影響。

    其次,以宗室親信掌兵是曹魏政治中的一個傳統。如果不是之前諸葛亮給曹魏在西線造成的壓力實在太大,司馬懿是不可能得到專制關中的機會。諸葛亮病逝後,曹睿自然並不想讓司馬懿統兵伐蜀,成就更多更大的軍功,進一步提高自己在軍中的威望。

    《資別傳》:

    “圖萬年後計,莫過使親人廣據職勢,兵任又重。”

    曹睿的這個思想,從其和親信孫資關於其身後的輔政安排思路的談話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來。而且實際上,司馬懿在最開始,也是被曹睿排除在輔政班子之外的。

    最後一點,曹魏方面從魏明帝以後,整個國家其實是轉入守成。曹魏公卿並沒有太強的進取心,而蜀漢因為高舉“興復漢室”的旗幟,曹魏上下對蜀漢其實頗有些畏懼情緒,主動進伐蜀漢的意願並不強烈。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後來司馬昭伐蜀,曹魏朝堂之上,幾乎是清一色的反對之聲,也可以得到印證,只有鍾會摸到了司馬昭的心思。而諸葛亮逝世之後曹魏的另外一次伐蜀,也就是曹爽的駱谷之役,其目的也是如出一轍。曹爽和司馬昭都是想借伐蜀獲得一些功業,來為增強自己在國內的地位服務,而不是魏蜀軍事態勢出現了重大改變,或者整個曹魏集團此時有澄清天下的壯志。

    二、遼東的公孫淵之叛

    魏景初元年(237年),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燕王。

    《資治通鑑》:

    “景初二年春正月,帝召司馬懿於長安,使將兵四萬討遼東。”

    公孫淵在遼東自立,正式“叛魏”和司馬懿得以統兵出征,獲得建立功勳的機會這件事,其實是出於魏明帝曹睿的精心安排,背景其實相當複雜。這裡因為篇幅關係,不再做展開。拋開其中的內幕不談,這件事顯然牽扯了司馬懿的精力,讓他從西線被抽調走,自然不可能再去策劃實施伐蜀。

    三、司馬懿在正始年間處於被壓制的地位

    曹睿駕崩以後,本來被排除在輔政班子之外的司馬懿,因為孫資劉放對曹睿託孤安排的破壞,幸運地成功上位,獲得了輔政大臣的地位。

    《三國志·曹爽傳》:

    “帝寢疾,乃引爽入臥內,拜大將軍,假節鉞,都督中外諸軍事,錄尚書事,與太尉司馬宣王並受遺詔輔少主。明帝崩,齊王即位,加爽侍中。”

    雖然如此,從這段記載來看,在新的輔政安排中,曹爽還是居於首輔的地位。另外,從司馬懿後來“遷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的敘事中,曹爽的輔政地位在司馬懿之上,也是可以得到證實的。

    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出於爭權的需要,曹爽一直在不斷打擊和壓制司馬懿。客觀地講,在整個正始年間,司馬懿在和曹爽的對抗中,一直處於不利的位置。在這期間,曹魏有過一次大規模的伐蜀,這就是我們前面提到過的駱谷之役。然而這次伐蜀是由曹爽主導的,司馬懿本人對這次伐蜀還表示了反對。然而這個時期的“話事人”是曹爽,因此“反對無效”。到高平陵之變前,司馬懿已經稱病在家了。所以,這個階段,司馬懿不可能,也沒有條件來主導伐蜀。

    四、忙著“營立家門”,鎮壓淮南等地的反對力量

    魏正始十年(249年),司馬懿在老朽殘年大行險事,發動高平陵之變,成功地控制了洛陽城,一舉剷除了曹爽集團,從此掌握了曹魏的中央政權。有人說,這個時候司馬懿總有條件伐蜀,來獲取不世之功了吧?

    其實這個時候司馬懿更沒條件來考慮伐蜀的事情了。

    《漢晉春秋》:

    初,夏侯霸降蜀,姜維問之曰:“司馬懿既得彼政,當復有徵伐之志不?”霸曰:“彼方營立家門,未遑外事。”

    姜維諮詢奔蜀的夏侯霸,司馬懿執掌曹魏朝政之後,會不會有“征伐之志”?姜維口中的“征伐之志”,顯然是指的伐蜀一事。在這裡,夏侯霸已經點破了司馬懿當時的處境了。司馬懿在高平陵之變後,其實在曹魏內外還有很多反對他的勢力,朝內有極具聲望的正始名士夏侯玄等忠曹勢力,在外有關中的郭淮和淮南王凌、毌丘儉和諸葛誕等人也並不能讓他放心。特別是在淮南,很快就爆發了王凌的叛亂。

    從這些情況我們可以看出,此時司馬氏在曹魏的地位還並不穩固。司馬懿當時的主要任務其實是夏侯霸口中所說的“營立家門”,鞏固自己的執政地位。這個時候的司馬懿,自然也不可能有精力和條件去考慮伐蜀的事情了。在平定王凌叛亂後的第四個月,司馬懿就以73歲的高齡過世了。

    綜上所述,在諸葛亮病逝後,並不是司馬懿主觀上不想伐蜀,成就不世之功,而是當時的客觀條件並不允許他這樣做。

  • 4 # 歷史探祕君

    中國有許多在世界上受歡迎的東西,其中小說就是其中之一。它風靡全球。而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更是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歡迎,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自然也是在中國小說界擁有著很高的地位。之所以三國演義能夠在世界上如此受歡迎,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裡面的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裡面的人物塑造豐滿。其中諸葛亮與司馬懿就是兩個相當受到人們歡迎的角色。

    司馬懿沒有進攻蜀國

    原因一,在諸葛亮死之前,他就已經撤退,並且諸葛亮也是知道自己的命也快要到了盡頭,於是在死之前他就已經將自己身上的很多重任交給了自己能夠信賴的人,其中在死前囑託馬謖如果魏延反叛就直接殺掉魏延就是一個例子。因此即便是在諸葛亮死後,蜀國依舊沒有完全崩盤,依舊運營得井井有條。

    第三,司馬懿擁有自己的野心,都知道司馬懿不是一個甘願受人指揮的人,他深刻地明白如果現在進攻蜀國,便宜的還是曹家,即便是他將蜀國滅國,最終自己的勢力也會大損,又加上此時的司馬懿的實力還不是很強大,面對曹家,他還沒有取勝之力,唯有先留住蜀國,這樣才能夠維持自己在曹家人心中的地位,這樣才能夠不被曹操針對!因此司馬懿權衡好了之間的利弊關係後才沒有選擇出征蜀國!

    因此,在諸葛亮死後,司馬懿也不會貿然出手,他早在心中打好了自己的算盤,怎樣做才能夠讓自己處於一個最有利的地位之中。而後來一切也是如司馬懿所想,他們家成為了魏國之主,統一了三國!

  • 5 # 歷史任人打扮的小娘子

    常言說棋逢對手將遇良才,諸葛亮和司馬懿既是對手也是知音,他們的智慧謀略不相仲伯,只是風格各有不同,諸葛亮高調張揚,司馬懿低調內斂,諸葛亮和司馬懿就像手心和手背,只有互為存在,才能體現其價值,諸葛亮存在一天,司馬懿就可以在曹魏操盤一天,一旦諸葛亮不在了,司馬懿就會從蹺蹺板上掉下來,往往最能成就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敵人。

    戰爭首先是對立雙方將領的智謀博弈,司馬懿採取這種策略,可以說是一舉兩得,首先他儲存了自己的實力,其二消耗了西蜀的國力;使國力本來就不如曹魏的西蜀更加走向衰落,司馬懿 這是以時間換空間, 以無招勝有招,以不變應萬變。

    諸葛亮屬陽,司馬懿屬陰,司馬懿是採用軟刀子殺人,不留一絲痕跡,無形中西蜀的氣血會被司馬懿的策略耗盡;這叫劍不在手中,而在心中,這無形的劍終將把 西蜀搞得七零八落,足見司馬懿的手段之高明;由此可見司馬懿這”忍”的能力有多大, 司馬懿深知只有能忍別人不能忍之事,方能成別人不能成之大業。

    在朝堂之上,他是夾著尾巴做人,在戰場上,他也表現出懼怕對手的樣子,這些都充分表現出了,司馬懿是個演技派高手。

    後來司馬懿在輔佐曹芳十年之後,篡位代之, 曹魏的江山歸到了司馬氏手裡, 這時司馬懿,才終於挺起了腰桿,現出了他本來的面目;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朝堂之上,危機四伏,司馬氏的政權並不穩固,另外還有曹氏集團的人想要造反,司馬懿只能先解決內憂,處理完自家的事兒,而後才能處理外患, 但上帝沒有給司馬懿太多的時間,他處理完內憂之後,就去見曹操了, 他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再去討伐西蜀了。

  • 6 # 鼠行者

    司馬懿,字仲達,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和軍事謀略家,這樣一個出色的人,在諸葛亮病逝後,並沒有選擇乘勝追擊,終其一生也沒有再次進攻蜀國。我認為這並不是司馬懿無能,而是司馬懿出色的政治頭腦讓他不能伐蜀。

    1.勢力不足

    司馬懿雖然手握有軍權,但此時的軍權也是處處被限制的,曹操和曹丕雖然都用司馬懿,但同時也都防著司馬懿,所以,此時的司馬懿並沒有太多的機會培育自己的勢力。所以他需要先去慢慢培養自己的勢力。

    2.隱藏野心

    司馬懿有野心,而且野心非常大,但他不能表現出來,原因就是上面所說,自己暫時還沒有自己的勢力,一旦提前暴露了野心,基本也就離死不遠了。司馬懿當然不能讓這種錯誤發生,所以他要隱藏自己的野心,假如他去打蜀國,一不小心把蜀國滅了,在軍中有了極高的威信,曹家還能讓他繼續統兵嗎?那會相當困難了,曹家每一代交代後事都是要提防司馬懿,可見他是如履薄冰,稍錯一步,就該與曹操見面了。就像有幾次司馬懿作勢要去打蜀國(已經通過小道訊息知道曹叡下令收兵),曹叡收兵命令一到,司馬懿屁顛屁顛的接受了命令,放今天那都是影帝級別的。

    3.時機未到

    這個與上面的原因也是有關聯了,司馬懿自己的羽翼尚未豐滿,不足以一步定乾坤,而且他也不想直接正面反叛,而是想學習曹操那樣,將權力握在手中。假如通過起兵造反的方式,其他兩個國家聞訊後,不排除會聯手攻打魏國的可能性,到那時,腹背受敵將會是非常難受,導致滅國都有可能,這種風險是不能冒的。就這樣一直到曹叡時期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因為他們都處處提防司馬懿。到了曹芳繼位時,曹芳才八歲,由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政,曹爽這人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而且也只是臣,對司馬懿威脅不大。司馬懿就設計奪了曹爽的權力,接著就開始逐個清除朝中的反對勢力,不久便離開人世,也就再沒機會東征西討了。

  • 7 # 笑看往事如雲

    司馬懿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可是他和孔明不同,他有能力,也有野心,當時曹操在位的時候,他沒有能力撼動曹操的地位,曹丕繼位後,曹丕依然將司馬懿死死的壓制住,而且,司馬懿自己內心也非常明白一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矯兔死,走狗烹。

    一:蜀患在,司馬家族才有生的希望。

    現在曹魏面臨吳蜀的壓力,再加上北方少數民族也不是太老實,所以現在曹魏還需要他來幫忙看江山,一旦他失去了作用,他就沒用了,不但他要死,他的司馬家族也要一起賠進去,所以孔明死在五丈原後,司馬懿不但沒有反攻,反而退兵了,只是守住原有的領土,沒有對蜀國動手,而因為蜀國這個大患還在,所以曹魏掌權者也就沒有對司馬動手。

    二:韜光養晦:暗自壯大自身實力。

    在這段時間裡,司馬懿不斷的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和曹家抗衡,在這種時刻,司馬就更加不會去找蜀國的麻煩了,而蜀國失去了孔明,自保都來不及,又怎麼敢再去找事呢?

    三:坐等蜀國動亂,坐收漁翁之利。

    所以說司馬懿沒有對蜀國動手,不是他傻,應該說是他太老謀深算了,他算計了他效忠的人,也算計了蜀國。為什麼說他還算計了蜀國?司馬懿死後,其子司馬昭宴請劉禪時無意說出了其中的玄機:有劉禪黃皓這樣的君臣,即使是孔明,也保不住蜀國,何況孔明已死,蜀國其他人就更加無力迴天了,所以與其大動刀兵,不如我們將重心放回朝中,坐等蜀國動亂,坐收漁利就可以了。

    而後來的事情也確實和司馬懿的預想一樣,黃皓將姜維逼走,蜀國無將,對魏國沒有威脅,而也因為司馬懿早早回朝廷布局發展,才在後來曹芳想要除掉他的時候能夠活下來,並且還很順利的奪下了曹家的天下。

    而這時回過頭來看蜀國,蜀國也是國力衰弱,很輕易就被司馬拿下,可謂司馬懿不打蜀國,看似他傻,其實是一舉兩得,保了身家性命,還奪了百年江山。

  • 8 # 洞庭一葦1188

    司馬懿不是不敢伐蜀,而是他知道攘外必先安內,所以,他把目標定在了篡奪曹魏的江山上,沒有時間去考慮伐蜀的事。而蜀漢在諸葛亮死後,儘管有姜維的九伐,但都不成氣候,犯不著司馬懿出征。

  • 9 # 古今歷史觀文

    魏明帝怕司馬懿做大,不讓司馬懿攻蜀。史書記載司馬懿在諸葛亮死後想要一鼓作氣攻打下蜀國,但是卻被魏明帝給叫了回來。魏明帝為何會叫停司馬懿的計劃,因為魏明帝知道諸葛亮死後,蜀中國人心不穩,司馬懿很可能一舉拿下蜀國,他怕司馬懿在拿到滅國戰爭勝利的功勞後做大,脫離了他的掌控。

    實際上諸葛亮心裡清楚,國力差距,蜀漢是不可能滅掉魏國的,而之所以堅持攻打,那是以攻為守,以進攻讓魏國害怕,讓其不敢輕易動蜀漢。事實證明也正是如此,每次諸葛亮來,魏國那是如臨大敵,曹叡都非常害怕。而諸葛亮死了,對於曹叡來說,那是鬆了一口氣,慶幸還來不及,更不敢去攻打了。

    公元237年,遼東公孫淵反叛,司馬懿攻遼,238年平遼。239年曹叡病故,把曹芳託付給了司馬懿和曹爽。司馬懿又蟄伏了十年。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政變,殺了曹爽,奪權成功。251年,撲滅王陵叛亂,年內病逝。後來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國,三國歸晉終於完成。

  • 10 # 財源滾滾達三江

    信看過三國的我們都知道司馬懿與諸葛亮兩人是一生之敵,同時兩人又惺惺相惜。諸葛亮在五丈原之戰後去世了,至此司馬懿再無敵手。而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在有生之年卻沒有選擇攻打蜀國,這是為何呢?在筆者看來司馬懿終其一生沒有攻打蜀國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首先在當時諸葛亮去世的時候是在公元前234年,當時司馬懿臨危受命,阻攔了諸葛亮的攻勢之後,立馬又被派去平定遼東。而在司馬懿解決遼東問題之後,魏明帝讓司馬懿鎮守關中。司馬懿任職還未多久,在這時司馬懿收到皇帝的詔書。原來魏明帝病危,連夜招司馬懿進京面聖。司馬懿在魏明帝床邊被魏明帝臨終託孤。這一幕像極了當初諸葛亮在白帝城被劉備臨終託孤。可惜曹爽卻沒有給司馬懿這個機會,曹爽一直排擠司馬懿,最終司馬懿忍無可忍發動政變奪得政權。

    這就是諸葛亮死後與司馬懿發動政變之間所發生的事情。所以在筆者看來,第一個原因是因為魏明帝忌憚司馬懿,他不允許司馬懿攻打蜀國。以曹氏三代對司馬懿的處置來看,司馬懿並非是真正可以掌控的人。而蜀國唯一的支柱諸葛亮死後,蜀國上下人心不齊。魏明帝認為司馬懿很可能會一舉拿下蜀國,到時候司馬懿可以隨時脫離自己的掌控。等於說消滅了一個蜀國又生出了一個蜀國。所以此時攻打蜀國雖然是個好的時機,但在魏明帝眼中,更應該提防的是司馬懿。司馬懿本身抵擋蜀國進攻,救國之功已經無人可比。若再讓他樹立威信,手中掌握重兵。魏明帝對於司馬懿更加無法掌控,倘若司馬懿有造反之心,魏國更是無人可與之爭鋒。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司馬懿本人。司馬懿本就是一個極善於偽裝的人,他懂得隱忍。他也知道魏明帝忌憚自己不信任自己。於是他不會主動向魏明帝申請攻打蜀國,因為這樣會引起魏明帝的猜忌之心。所以司馬懿再一次選擇了隱忍。他希望魏明帝知道蜀國和吳國還是存在的,如果這時候魏明帝卸磨殺驢,將自己給殺了,以後他沒有可以依靠的人去抵擋蜀國與魏國。他要讓魏明帝知道自己的重要性,尤其天下未定,魏明帝身邊可用之人更是寥寥無幾。

    第三個原因就是蜀國地處崇山峻嶺之中,易守難攻。若司馬懿選擇攻打,勞民傷財,還不見得能攻打下來。同時除去蜀國,吳國的威脅還存在著。若司馬懿優先攻打蜀國,吳國必不會坐視不理,而這時司馬懿反而會被兩面夾擊。同時蜀國沒有諸葛亮這個頂樑支柱,蜀國在司馬懿眼中已是囊中之物成不了太大的氣候。因此司馬懿也沒有必要再將眼光放在蜀國身上。

    第四個原因就是攘外必先安內。在司馬懿奪得朝政之後,這時魏國已經改姓為司馬家族。雖司馬懿已無性命的顧忌。但是曹魏留下的舊勢力依舊存在,他要先消滅曹魏的舊勢力。鞏固自己的政權。於是司馬懿韜光養晦,大力發展自身國力,只為了等待時機一到,再一舉殲滅蜀國與吳國。

    因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沒有攻打蜀國。前期最主要是因為魏明帝對司馬懿的限制,魏明帝不信任司馬懿,司馬懿也顧忌魏明帝。而後期司馬懿掌權,更是內憂外患。外有江東猛虎,內有曹魏舊勢力不斷挑起矛盾。司馬懿自然無暇攻打蜀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原民辦教師現在是農民,你的學生叫你老師,你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