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262127250678

    按照孟子的說法,“無恆產有恆心”是對士與為政者的要求。為政者是學習自然比百姓多,懂的道理自然比百姓透,那麼,恆心與毅力自然要堅定。恆心即常心,無論身處什麼境地,遵守社會秩序與道德規範的心。也就是說,為政者要有“不忍”之恆心,但是不能強求百姓也有。因此,士為政,就如同農民種田,各司其職。如果百姓,沒有田產(恆產),就失業了。沒有恆產的百姓,將會走向何方?這是士應該替百姓考慮的問題。百姓是在恆產的前提下,安分耕作,受國家役使。因此,為政者就要盡心盡責的“制民之產”,保障百姓的生存與生活。百姓的生存與生活如果出了問題,首先不是百姓的責任,而是為政者的責任。按照孟子的論證,百姓流離失所,“放辟邪侈”,犯法之後,官府去抓,那就是罔民。罔民即是為政者失責。

    可見,孟子論述的“不忍之心”以及“仁愛之心”,其雖有“人皆有之”的表述,但是其理論的落腳點不是要求百姓,而是要求為政者。如果為政者沒有“不忍之心”,就缺乏“仁愛之心”。孟子考察為政者是否稱職的標準是以民生為標準,而保障民生正是為政者仁愛之心的體現。

    梁惠王自認為自己是一個不錯的君王。《梁惠王上》記載:“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當河內受災,王實行移出百姓,移入糧食的做法,河東出現災荒的時候,也是如此。但是效果並不好,於是梁惠王請教孟子。孟子給他說,你治國的方向出了問題。如果可以做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這就是孟子制民之產,給百姓以恆產的仁政方案。

    在孟子看來,自認為乾的不錯的梁惠王,是一個只顧自己,不顧百姓民生的君主。“(王)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孟子說:“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認為梁惠王不是稱職的國君,其原因正是沒有施行“仁政”。沒有行仁政,也就沒有盡到“民之父母”的責任。雖然梁惠王也採用了一些措施,但是孟子認為只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不能給根本上解決問題。可見,無“仁愛之心”,沒有以“不忍人之心”施行“不忍人之政”,喪失“責任之心”,細枝末節的補救無法挽回頹廢的危局。

    從《孟子》的整體文字來看,不難發現,孟子闡釋的性善論與其仁政學說密不可分。《孟子》第一章《梁惠王上》的第一句話是“孟子見梁惠王”。在孟子與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的對話中,其主體內容是闡發“保民而王”的仁政學說。孟子的良苦用心在於試圖說服當時的國君做一個有責任的“為民父母”的仁君,其前提是具有“不忍”之心的善。從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性善論的用意主要在於強調為政者要有仁愛之心。這種仁愛之心的檢驗標準,就是看為政者是否盡到了民之父母的“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養拉布拉多怎麼能沒有臭味,每天屋裡都很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