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大贏家王富貴

    孔子(前551-前479) 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學術貢獻 少“貧且賤”,及長,曾任“委吏”(司會計)和“乘田”(管畜牧)等事。學無常師,相傳曾問禮於老聃,學樂於萇弘,學琴於師襄。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年五十,由魯國中都宰升任司寇,攝行相事。後又曾周遊宋、衛、陳、蔡、齊、楚等國,自稱“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終為見用。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刪修魯史官所記《春秋》,成為中國第一部編年體歷史著作。相傳先後有三千人弟子,其中著名者七十餘人(賢人)。其思想以“仁”核心,以為“仁”即“愛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等論點,提倡“忠恕”之道,又以為推行“仁政”應以“禮”為規範:“克己復禮為仁”。對於殷周以來的鬼神宗教迷信,採取存疑態度,以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又注重“學”與“思”的結合,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和“溫故而知新”等觀點。首創私人講學風氣,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強調“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張,以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應實副其“名”,並提出“不患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觀點。自西漢以後,孔子學說成為兩千餘年封建社會的文化正統,影響極大。現存《論語》一書,記載有孔子與門人的問答,是研究孔子學說的主要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肝區疼痛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