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疆同心聊歷史
-
2 # 70後大叔講歷史
中國古代皇帝帶兵打仗,也是經常有的。一般皇帝御駕親征的時候有三種情況:
1、生死存亡的時候。
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韓王信在大同地區叛亂,並勾結匈奴企圖攻打太原。漢高祖劉邦親自率領32萬大軍迎擊匈奴,結果中了匈奴誘兵之計。劉邦和他的先頭部隊,被圍困於平城白登山,達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隊斷絕了聯絡。後來,劉邦採用陳平的計謀,向冒頓單于的閼氏(冒頓妻)行賄,才得脫險。
景德元年(1004年),趙恆(宋真宗)北上親征,與入侵的遼軍會戰於澶淵。局勢有利於北宋,但因趙恆懼於遼的聲勢,並慮及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不顧寇準反對,以每年給遼一定金銀為“歲幣”於澶淵定盟和解,史稱“澶淵之盟”。
2、大軍出擊,對手又比較難打,只有皇帝才能壓服眾將。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攻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巖、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座城,徙遼、蓋、巖三州戶口七萬人到中國,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隊,斬獲高句麗首級達到四萬餘級,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3、好大喜功,勝利的把握比較大時。
明英宗時,瓦剌太師也先揮師南下,直逼大同,威脅北京。大太監王振鼓動皇帝,建議他御駕親征。當時大明朝國勢鼎盛,區區蠻夷,怕他不成?隨帶領二十萬人大軍,號稱五十萬,戰將千員出征瓦剌。
皇帝被王振吹捧,要學太祖和成祖驅逐韃虜,建立不世功勳,留下赫赫武功,不成想王振胡亂指揮,大明朝20萬精銳被一舉殲滅。皇帝朱祁鎮被俘,王振被樊忠殺死,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埜等一眾大臣戰死。歷史上稱之為”土木堡之變“。
在這裡,只談歷史中大一些的朝代,像亂世時(十六國)皇帝親征這種現象太常見!
“御駕親佂”——這種事多見於小說之中。不過正史中也有記載:北宋王朝初期,遼國勢力強大,佔據著中原王朝的傳統領地——幽雲十六州,使北宋王朝的邊防門戶洞開!宋太祖未及北伐而逝,宋太宗舉兵北伐又慘敗而歸。從此己後莫敢言兵!然而自此以後宋遼之間構怨日深!
其後,遼國蕭太后率大軍南下,大軍抵於澶州城下。北宋朝廷上下亂作一團,多數朝臣主張南撤以避禍!只有少數朝臣堅決主張抵抗,寇準就是其中一位。在寇準的堅持下,宋真宗被迫同意“御駕親佂”,鸞駕直抵澶州南城。而此時遼軍氣焰正盛,宋軍將士的抵抗意志未堅。
又是在寇準的勸諫下,宋真宗才壯起了膽子,渡河抵達了澶州北城。宋軍前線將士見到皇帝親自抵達了戰場,指揮抵抗遼軍,立刻士氣大振,全軍意志也被統一了起來!到了此時宋遼兩軍才算是力均力敵!隨後,因為蕭太后的愛將,遼國統兵大將蕭達攬被宋軍使用三弓床弩射殺,而導致了遼軍士氣衰落。在這種情況下,遼國開始尋求與北宋達成某種妥協。這才有了後來使兩國得享百年之安的——澶淵之盟!
由此可見,關於什麼時候皇帝會“御駕親征”己經可以得出結論了。那就是除了那些開疆雄主以外,其他君主都是在面臨國破家亡的危機之下才會被迫御駕親征的!而御駕親征所起到的作用,就在於鼓舞鬥志、激勵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