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吹往南方的雪
-
2 # 青言論史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管筆桿子,一個管印把子。筆桿子和印把子誰更管事兒,一目瞭然。
眾所周知,明朝廢除了丞相。但是沒有丞相不代表皇帝就能自己一個人幹完所有的事兒,勞模如朱元璋也不行。因此,在洪武后期,就設立了內閣作為幫助皇帝處理案牘檔案的機構。
到了朱棣當皇帝的時候,內閣權力進一步加大。其子其孫所開拓的“仁宣之治”,正是以著名的“三楊內閣”為中樞核心的。
但是內閣權力的增大也帶來了皇帝的焦慮,原因很簡單,丞相雖然沒了,但是內閣的出現還是導致皇帝的權力被分掉了。這就是皇帝的本性所產生的永遠也解不開的死結——人都是懶惰的,但是也害怕自己的權力被分走。
在這種情況下,明宣宗開始組織太監讀書,並且由司禮監來代替自己批閱奏摺。到了後來,司禮監負責硃批,內閣負責票擬,成為了明朝的定製。
一般來說,辦事的流程是這樣的——
下面把事情呈報上來,內閣看過以後,票擬好意見,呈遞到御前;
司禮監秉筆太監拿到票擬,代替皇帝寫好處理意見,呈遞到皇帝本人面前過目;
皇帝同意,由司禮監掌印太監蓋上御璽,透過/皇帝不同意,打回去重新改。
這麼算起來,內閣和司禮監其實都是秘書機構,只不過內閣相當於辦公廳,而司禮監則相當於領導貼身秘書。
到底是辦公廳主任權大,還是貼身秘書權大,那就見仁見智了。
-
3 # 青瓷雅居
內閣有票擬權和封駁權(封駁經常被留中)。司禮監有批紅權。本來批紅是皇帝乾的事,御筆硃批。可明朝皇帝懶啊。搞了一個太監培訓班。培訓太監讀書習字,知禮明理不算,還讓太監代替皇帝批票擬。一開始是助理,後來皇帝實在太懶就成代筆了。太監不能叫“硃批”只能叫“批紅”。司禮監秉筆負責“批紅”,掌印負責稽核和向皇帝彙報。如果皇帝不同意可以“留中”或“發還”內閣。內閣不同意的也可以“封駁”退回司禮監,皇帝同樣可以“留中”。萬曆經常這樣幹。六部把奏章遞內閣合議。地方遞六部或通政司交內閣合議。內閣票擬後司禮監掌印稽核後(需不需要皇帝同意看皇帝心情),秉筆批紅髮回內閣生效。
回覆列表
內閣由明太祖朱元璋創立。明初,朱元璋擔心相權獨大,把持朝政,於是廢除相制,親掌六部。每天處理各大政務,頓感力不從心,於是設定殿閣大學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處理政務。但這些大學土很少能參決政事,一切大事還是明太祖親自主持。這樣既分擔了政務,權力還掌握在手裡。
司禮監屬內廷機構,司禮監最早初置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四月,掌管宮廷禮儀,凡各種節日,命後宮朝賀獻禮,則掌管其他班位及監察內官人員違犯禮法。是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務的“十二監”之一。司禮監都是太監掌管,在明初時並沒有太大的權力,直到了中後期,由於皇帝的怠政以及幼衝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其批閱奏摺。於是司禮監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充自己的權力,且干預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後果。但司禮監始終受制於皇權,只是皇帝怠政讓其為所欲為。
綜上,內閣的職務是幫助皇帝處理政務,而司禮監是掌管宮廷禮儀,後代帝處理政務,權力才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