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最終失去了
-
2 # 四十五度說
自古以來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古代出門也是需要整理自己的妝容的,現在有鏡子,在古代也有銅鏡。在銅鏡沒被髮明之前,人們是用水中的倒影來看自己的容貌的,在青銅器發明之後,人們使用銅盆裝水來照自己,隨著冶煉銅工藝的提高,人們開始使用銅或者是錫來製作銅鏡。
【上圖為唐代銅鏡】
在古代的銅鏡是透過冶煉出來的銅製作而成,銅鏡是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古代銅鏡製造精良,有著不同的形態,也是中國古代的文化遺產。
【上圖為春秋時期銅鏡】
上古的鏡,是大盆的意思,因為人們一直使用盆來裝水照自己,古代的鏡子叫做監。最早的時候是在商周時期,開始鑄造銅鑑,隨著冶煉技術的提高,到秦朝時開始大量製造銅鏡,因為銅鏡優於鑑,所以從秦之後就不再使用水在做鑑了,再到秦漢時期,銅鏡的使用則更加廣泛,工藝提高製作出來的鏡子也更加精良。
銅鏡在古代是透過紅銅和錫,或者是用鉛等透過嚴格的配比進行冶煉融化,再倒入模具中冷卻之後形成毛坯,再進行加工之後,表面塗上錫汞而成。銅鏡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四千多年的歷史,隋唐時的銅鏡製作最精美,當時的社會經濟繁榮所以收藏者都對精美的銅鏡有興趣,因為一些原因導致一些銅鏡的冶煉工藝失傳,在宋朝之後就缺少精美的銅鏡。
說到銅鏡就不得不提到青銅,青銅是最早的合金,青銅器的產生就意味著人類由石器時代進入了青銅時代,在五千多年前,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這種合金製作的方法,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金屬進行高溫溶解,再融合在一起。古代的青銅是透過大量的實踐經驗積累出來的,祖先們透過使用不同的礦石進行提煉,得出了銅、鉛、錫等等金屬。漢鏡的合金比例比較穩定,其中銅的含量達到百分之七十左右,錫佔百分之二十,其餘的是鉛,漢鏡有著較好的鏡面,可以反光。在南北朝時期,合金的配比不穩定,所以容易被腐蝕,顏色大多數是黑色的。
【上圖唐代鸞鳥紋銅鏡】
銅鏡最出名的是在唐朝,盛唐時期的鏡子是銀白色的,配比十分穩定,唐鏡中加入了少量的銀,所以銅鏡的表面是有銀白色光。
到明代末期開始有了玻璃,漸漸開始使用玻璃為鏡子,再到清代乾隆年間,玻璃開始流傳於民間。在民國初期的時候一些偏遠地區還是使用著銅鏡。
-
3 # 小康剪輯精彩瞬間
銅鏡製造必須先設計銅鏡的鏡模,將紅銅、錫或鉛或鋅透過嚴格配比冶煉融化,依據鏡模進行制範、澆築、休整的工藝過程。
戰國到唐晚期,摸索出了合理的合金成分、幾何造型、製作模範技術統一等,鑄製出的銅鏡的型制形成了內凹卷緣、弦式紐及採用了高錫青銅合金,所謂高錫青銅是指含錫量在20%以上、銅含量在56.6%-74.8%之間的銅合金。
宋代以後,銅鏡合金中的鉛含量逐漸增高而錫含量日趨降低,已不屬於高錫青銅,其含錫量10%左右,含鉛量在8%-23.7%之間,這時期的銅鏡呈黃銅色,佈滿銅鏽。
明清銅鏡大多呈黃色,合金配比是銅70%-75%,鋅25%-30%。
回覆列表
而銅鏡一般以銅、錫、鉛等金屬鑄成,其中銅的比例一般佔70%,每個時期都有點不一樣。最早的銅鏡是埃及發明的,我們國家是在商朝掌握的這種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