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
2 # 指間行走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道德經》
這兩句話什麼意思呢?
要理解這兩句話的意思,就得從“善者”和“辯者”入手。
何為“善者”?又何為“辯者”?
我的理解是:“善者”即為心性良善而又有智慧之人;而“辯者”就是巧舌如簧、善於言辭、工於心計之人。
如此,這兩句話的意思就是:那些心性良善而充滿智慧的人是不會去辯解(粉飾)的;而那些巧舌如簧滿腹心機之人多半不會是良善之人。
老子為何這般說呢?在《道德經》中,老子曾講到過:大音希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等詞語,這些詞語看似矛盾,實則充滿了智慧。本性良善而又充滿智慧之人,其言行舉止已經是世之規範了,他根本無需辯解,也無時間精力去做任何辯解,因為他心中有著自我的是非標準,且他的所言所行也均是依從其標準而處之。與其坐而論道,不若起而行之,是“善者”們的處世法則。因此說:善者不辯!(更無需辯)
而那些巧舌如簧、撥弄是非、顛倒黑白者,無不是滿腹心機,到頭來無不印證了“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這般的存在,除了用“辯者”為其加冕,於“善”何益?
想起《太上感應篇》中“禍福無門惟人自召”的話語來。善者之所以為善者皆出於心,心善則言行舉止皆無需揣度隨心而為,是非對錯皆存乎其心;而辯者之所以會不善,那是因為其言行舉止皆有違於心,甚至妄想透過思辨來欲蓋彌彰掩人耳目,說到底,那也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公道自在人心,心若存善,又何須“辯”?心若存私,即使巧舌如簧也無法阻止最終的審判。
言多必失大概也是這個道理吧!謹此作結,若覺不妥,萬望指點!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是說良善之人不會爭鬥不已,爭鬥不已的人當非良善之輩。
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版本】漢帛本作“善者不多,多者不善”,河上公本、王弼本作“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唐傅奕本作“善言不辯,辯言不善”。以“多”有“刻求”和“勝”之義,可理解為“爭鬥不已”,則與“爭辯不已”義通。
隱忍不發 以待時也
【釋義】善,良善。多,爭鬥不已,爭辯不已。《康熙字典》:“多,勝也”,又“刻求也”,又“稱美也”,故可解為爭鬥不已,故義與“善者不辯,辯者不善”通。
鋒芒畢露 久必為傷
【簡評】老子說“上善若水”,是指水之德,近於上善之德,即道之德。為什麼“上善若水”呢?水之大德,在於“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前者大公,後者無私,“故幾於道”。
上善若水 利而不爭
具體來講,水有“七德”,“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其中“與善仁”,便是由水之潤澤萬物,引出聖人仁懷天下,仁懷天下之人,又怎麼會有爭心呢?不爭之德,便是“你高,我便退去,讓你獨自閃耀光芒”,又如何屑於爭鬥呢?
含藏內斂 淵深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