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是大贏家王富貴

    這是一副對聯,上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下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意思是,有志向的人,事情一定能做成,項羽破釜沉舟,秦朝的百十座城池都歸了楚國。用心刻苦的人,老天不會辜負他,勾踐臥薪嚐膽,三千越國士兵打敗了吳國。蒲松齡為了激勵自己不斷髮憤讀書和創作,在壓紙用的銅尺上刻上了此聯,後懸置於書屋聊齋書房。擴充套件資料:臥薪嚐膽出處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裡僅有"嘗膽",沒有提到"臥薪",這是蘇軾發揮想象,戲說孫權"臥薪嚐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

  • 2 # 小超164724499

    描寫的是勾踐。原文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意思是有志向的人,做事都會成功。就像項羽破釜沉舟,最後的百二秦關都歸屬於楚國。苦心人,天也不會辜負他。就像勾踐臥薪嚐膽,僅以三千越甲,吞併了吳國。越王勾踐(約前520年�D前465年),姒姓,本名鳩淺,古時華夏文字不同,音譯成了勾踐,又名�I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因其“臥薪嚐膽”的典故,勾踐如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不懼怕失敗與屈辱,敢於拼搏的楷模形象。擴充套件資料歷史典故前496年,越王勾踐即位,同年,在�d李大敗吳師。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三年後被釋放回越國,返國後重用范蠡、文種,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起來。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以彰顯武力率精銳而出。越王勾踐抓住機會率兵而起,大敗吳師。夫差倉卒與晉國定盟而返,與勾踐連戰慘敗,不得已與越議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勾踐再度率軍攻打吳國,在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滅吳稱霸,以兵渡淮,會齊、宋、晉、魯等諸侯于徐州(今山東滕州南),遷都琅琊,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 3 # 使用者4520626945846

    描寫的是越王勾踐。這是蒲松齡對聯:上聯: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下聯:有志者事競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終屬楚。勾踐完成的這一舉世無雙的豐功偉業,就叫做“吞吳”。人們把勾踐的成功稱為“吞吳”。這一個“吞”字非常傳神地表達了勾踐所取得的成功的僥倖與不可思議。當我們比喻人心不足時,往往用“蛇吞象”來表達。一條小蛇和一頭大象,相差何其之大,但是小蛇竟然想要吞象,這顯然是不可能的。而“越吞吳”就等同於“蛇吞象”。因為長期以來,就實力而言,吳國不啻是一頭大象,而越國只是一條不折不扣的小蛇。勾踐之所以能夠完成舉世罕見的“蛇吞象”,也是和他自己的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分不開的。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勵志故事“吞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現在想換手機,5g還不能用,只能買4g,該換哪種?多少價位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