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瑞華春風
-
2 # 細五子
由於近幾代人生活的時間剛好處在我們國家一個很特殊的時期,短短几十年造就了特徵明顯不同的幾代人。因此父輩與子輩之間的很多觀念都是互相嫌棄和不理解的。
父輩與子輩最明顯的不同,首先是婚姻觀的不同。由於父輩在三觀形成時期剛好是他們自身生存威脅最嚴重的時期,對於他們來說什麼理想自由尊嚴都比不上果腹的食糧來的實在,這也是人性的本能。有句老話說“飢不擇食,飢不擇妻”因此他們的婚姻觀就比較樸實:只要對方勤勞肯幹、會過日子、孝敬老人就行。因此他們一出生就衣食無憂的後代,衍生出的另一種婚姻觀,他們無論如何都無法理解。子輩們有了經濟基礎,自然就開始上層建築了。脫離了生存困境的子輩,遇上的是跟父輩不同的發展帶來的一系列問題:開放多元的資訊時代帶來的諸多誘惑和攀比,壓抑的慾望無限膨脹......浸於這種大環境下的子輩們更喜歡追求自由發展自我實現,婚姻觀也隨之不斷髮展進化,不再認可安安分分過日子就是好的這種價值觀,更關注的是與自身個性發展相關,關注婚姻裡的兩個人是否能相互促進相互完善彼此忠誠。比如,對父輩來說,他們更傾向於到年紀就該結婚,遵循人類社會最原始的規律。對於子輩們來說,年紀已經無所謂,最主要是靈魂契合了才會選擇結婚等等。兩種價值觀互相看不順眼,偶爾有互相讓步的時候也是遷就隱忍,最終兩敗俱傷。
然後就是消費觀不同,又是兩種不同時代造就的產物。父輩認為節約是傳統美德,喜歡用現在的不吃不喝的節約來為將來的好日子存蓄。而子輩卻對節約有更多元的解釋,他們更願意享受當下,他們大多認為父輩的節約屬於“自虐”,而父輩認為子輩的節約叫“超前消費”。發展觀也不同,父輩認為平凡的鐵飯碗就是好,子輩卻不甘於平凡,大都向往詩和遠方。還有很多不同,真要一一說出來就太多了。
寫了一大堆,其實都是時代的產物,對於我來說沒有什麼無法忍受和看不慣的。相信人都是發展的,父輩和子輩都會互相理解彼此,並且期待未來的人們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到時候會不會也有對於我們來說無法忍受的“毛病”出現呢。總之,認真生活,珍惜眼前就好。
回覆列表
題主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我估計你應該在18歲以上吧。父母或長輩與子女或晚輩之間存在矛盾是正常現象,至於你說的封建和錯誤思想我把握不準,但雙方之間存在“代溝”是肯定的。代溝是兩代人之間,世界觀、人生觀、生活理念和生活經歷不同產生的差異。為什麼隨著子女的長大,父母與孩子的交流越來越少,無法理解子女的想法,父母的思想也不能被子女接受。所以,兩者之間的隔閡順理成章的把彼此距離拉遠了。如“節儉習慣”,父母那一輩生活在物質短缺的年代,過慣了窮日子,在吃、穿、用方面仍然是管的緊、抓的嚴,捨不得。天熱開空調怕費電,天冷用暖氣怕花錢,天天饃菜湯,買點肉不啥得吃。又如“衛生習慣”,輕易不洗澡,輕易不洗衣服怕用水浪費;沒有刷牙習慣,讓其刷時說什麼農村幾輩子不刷牙,人家不是照樣過?最後希望“子女”圍著自已轉,捨不得子女到遠處去、到大城市去,總是希望在自己的視野內活動,特別是在農村守住“二畝地”奔生活。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