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來解釋.此說認為: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熱地幔物質沿脊軸不斷上升形成新洋殼,故中脊頂部的熱流值甚高,火山活動頻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實際上是脊下物質熱膨脹的結果.在地幔對流帶動下,新洋殼自脊軸向兩側擴張推移.在擴張和冷卻的過程中,軟流圈頂部物質逐漸冷凝,轉化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隨遠離脊頂而增厚.冷卻凝固伴隨著密度增大、體積縮小,洋底岩石圈在擴張增厚的過程中逐漸下沉,於是形成軸部高兩翼低的巨大海底山系.
海溝是岩石圈板塊的匯聚型板塊邊界(消亡邊界),大洋岩石圈板塊在此俯衝、消亡.主要分佈於環太平洋地區,也見於印度尼西亞之西的印度洋和加勒比海域.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溝與島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東部,海溝與陸緣火山鏈相伴隨.海溝有以下特徵:①海溝長一般在500~4500千米,寬40~120千米.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海溝在平面上大多呈弧形向大洋凸出,橫剖面呈不對稱的V字型,近陸側陡峻,近洋側略緩.②海溝兩側普遍具階梯狀的地貌,地質結構複雜,發育藍閃石片岩相高壓低溫變質帶.海溝中的沉積物一般較少,主要包括深海、半深海相濁積岩.海溝是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之間的接觸過渡帶.③海溝的兩面峭壁大多是不對稱的"V"字型,溝坡上部較緩,而下部則較陡峭.平均坡度為5度到7度.偶爾也會遇到45度以上的斜坡.④海溝為重力負異常帶,自由空間異常值低達-200 毫伽以下,熱流值僅為1HFU左右,低於地殼平均熱流量.⑤沿海溝分佈的地震帶是地球上最強烈的地震活動帶.震源通常自洋側向陸側加深,構成自海溝附近向大陸方向傾斜的震源帶
關於大洋中脊的成因,大多采用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來解釋.此說認為:中脊軸部是海底擴張的中心,熱地幔物質沿脊軸不斷上升形成新洋殼,故中脊頂部的熱流值甚高,火山活動頻繁.中脊的隆起地形實際上是脊下物質熱膨脹的結果.在地幔對流帶動下,新洋殼自脊軸向兩側擴張推移.在擴張和冷卻的過程中,軟流圈頂部物質逐漸冷凝,轉化為岩石圈,致使岩石圈隨遠離脊頂而增厚.冷卻凝固伴隨著密度增大、體積縮小,洋底岩石圈在擴張增厚的過程中逐漸下沉,於是形成軸部高兩翼低的巨大海底山系.
海溝是岩石圈板塊的匯聚型板塊邊界(消亡邊界),大洋岩石圈板塊在此俯衝、消亡.主要分佈於環太平洋地區,也見於印度尼西亞之西的印度洋和加勒比海域.在太平洋西部和印度洋,海溝與島弧平行排列;在太平洋東部,海溝與陸緣火山鏈相伴隨.海溝有以下特徵:①海溝長一般在500~4500千米,寬40~120千米.地球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深達11034米.海溝在平面上大多呈弧形向大洋凸出,橫剖面呈不對稱的V字型,近陸側陡峻,近洋側略緩.②海溝兩側普遍具階梯狀的地貌,地質結構複雜,發育藍閃石片岩相高壓低溫變質帶.海溝中的沉積物一般較少,主要包括深海、半深海相濁積岩.海溝是大洋地殼與大陸地殼之間的接觸過渡帶.③海溝的兩面峭壁大多是不對稱的"V"字型,溝坡上部較緩,而下部則較陡峭.平均坡度為5度到7度.偶爾也會遇到45度以上的斜坡.④海溝為重力負異常帶,自由空間異常值低達-200 毫伽以下,熱流值僅為1HFU左右,低於地殼平均熱流量.⑤沿海溝分佈的地震帶是地球上最強烈的地震活動帶.震源通常自洋側向陸側加深,構成自海溝附近向大陸方向傾斜的震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