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編劇演繹法

    《圓桌派》和《十三邀》雖然同歸類為談話節目,但在氣質上剛好相反。

    節目每一期受邀人選組合大多都是“專業性+博學”的設定,這保證了一個問題的核心說透後還可以移植進各種語境下繼續展開,不冷場、不失控。同時使看的人也被打開了很多思路。

    而《十三邀》剛好相反,同樣是跨各領域話題類節目,鏡頭下的許知遠更顯得單槍匹馬,在完整版兩三個小時裡,他要層層剝開的是大時代下因緣際會站在風口浪尖的人,步步決擇時所依靠的內心著力點。

    做到這點,不可控更多。在社會層面這個大的生態系統下,每一個人內心的什麼東西一直在起作用,使他處在了今天這個位置。許知遠所有問題最後的落點都會回到個人內心。

    以前看過一個牆畫師的釆訪,講的是把握一個非常大尺幅的作品想要完成它,只站在它腳下或遠處都不行,而是要把兩個角度同時放在心裡,觀此及彼。《圓桌派》和《十三邀》這兩個節目都能讓人學習到這種微觀宏觀之間縮放的調焦能力。

    豆瓣上兩個節目《圓桌派》評分略高,但《十三邀》有種難得一見的真。被網友們奉為尬聊界尬神的許老師某些情況下完全是在直言不諱的提問題,這個節目珍貴的地方其實也正在於此,畢竟聚光燈下琴瑟和鳴容易卸下面具更難。

    科技炫目發展生活變得應接不暇,對於一個人的本真,大多數情況下人們哪裡有時間耐下心來細細探尋。所以在許知遠的執拗下,當大眾名流們跳出自己以往人設的範圍願意給出不流於客套作答,多少讓人感到了一絲小小的安慰。

    -------------------

  • 2 # 愛聊愛想有料有思

    圓桌派和十三邀我覺得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是擴散性的,後者是聚焦性的。

    比如關於講現在的“爛片”,全過程交流丟擲了幾個觀點:

    1.票房、收視率這一切都是可操縱的。

    2.小鮮肉+大IP=爛片。

    3.事實上,我們的很多觀眾,他們的趣味更適合看爛片。

    ……

    最後上升總結,國家文化建設應該要清醒的區分什麼是主流文化,什麼是邊緣文化,如何處理二者之間的關係。

    相比圓桌派輕鬆活潑、循序漸進的過程,十三邀則更像是許知遠一個人的探索,這份探索顯得孤獨,是站在普通人上的。

    十三邀每期選擇一個知名公眾人物,這可能更多是許知遠本人感興趣的人。他透過觀察、對話等方式探尋這個人的內心,想要挖掘他(她)的價值觀、性情、識智或者他為什麼紅,他為什麼選擇目前的狀態等等。

    例如他在採訪林志玲時就帶著好奇,為什麼林志玲在眾人面前呈現出一些不太正面固有印象,好奇這樣自然而然的一個人為什麼透過媒體就成了另外一副面孔。

    我從十三邀裡看到的更多是許知遠作為一個知識分子而沒有理解和融入現在大群體後產生的種種“好奇”,他的犀利、直接都是來源於此,也正是因為他的智識水平比一般人高許多,而且他堅持用自己的語言體系做節目,使得《十三邀》和其他訪談節目比更尖銳也更晦澀。

  • 3 # 隨風信步

    我覺得十三邀許知遠是想求得受邀者的一些真實的想法和內心純粹的東西,把他做成受訪者人生記錄的一部分,但是,不是每一個受訪者都足夠真誠,不管多私密的空間,只要有鏡頭,人總是習慣性的會包裝自己;而圓桌派剛開始挺好的,慢慢感覺做的越來越滑頭,受邀者都是些很瞭解觀眾痛點又不逾矩的資深媒體人,有時偶爾能點醒觀眾的認知面,但總是感覺有點切不斷、不夠深入,還是感覺有點敷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鄱陽湖是地震陷下去形成的嗎?只看見山頭,山腳有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