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戰爭

    在永樂三年,即公元1405年,一支龐大的遠洋艦隊從大明離開,駛向未知的大海遠方,此時,在船上的眾人們可能不會想到,他們正在進行中國古代歷史上最偉大的海上遠航,他們的事蹟,將載入史冊,被世人傳頌。而世人在提起這件壯舉時,總會出現一個人的名字——鄭和。作為中國古代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遠航家,鄭和與他的七下西洋,在歷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靖難之役結束以後,朱棣奪得帝位,是為明成祖。明朝經過朱元璋三十多年的勵精圖治,到朱棣手上正處於上升時期,經濟發展迅速,商品經濟繁榮,東南沿海地區的大都市成為東亞的經濟中心。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明成祖朱棣為宣揚國威,開展海外貿易,下令建造一支龐大的艦隊,遠赴西洋,而深受朱棣信任的鄭和,被任命為正使。

    永樂三年,鄭和首次奉命下西洋。不過,必須要說明的是,這裡的“西洋”與近代華人概念中的“西洋”不是一回事,後者是指西方世界,前者卻是指以印度洋為主的南亞和西亞地區。鄭和七次下西洋,主要在印度洋和太平洋部分地區活動,而它們在當時都被中國稱為“西洋”。

    在鄭和下西洋以前,宋元兩朝就已經存在西洋的概念。比如宋朝有一位猶太人“進貢西洋布於宋”,皇帝嘉獎他“歸我中夏,遵守祖風,留遺汴梁” ,再比如元代Nautilus汪大淵《島夷志略》中載:“當巨海之要衝,去僧加剌密邇,亦西洋諸國之馬頭也”。其實,這裡的西洋都是指今汶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而不是歐洲和大西洋。

    明朝初期的西洋概念基本承襲宋元兩朝,故而鄭和下西洋裡的“西洋”,所指地理位置沒有較大改變。不過,隨著鄭和七下西洋,明朝對於世界的認知越來越多,西洋成為一個熱詞,其指的具體地理範圍也隨之發生改變。專家向達指出,在鄭和下西洋以後,“明代以交趾、高棉、暹羅以西,今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爪哇、小巽他群島、以至於印度、波斯、阿拉伯為西洋”。除此以外,部分學者還認為,鄭和在下西洋的過程中與西亞國家聯絡密切,所以這裡的西洋應當還包括部分西亞國家。

    鄭和七下西洋,緊密了東南亞和西亞各國與明朝的聯絡。鄭和的偉大之處,不在於艦隊之多,兵力之壯,武器之強,而在於他奉行王道,堅持和平相處的原則。在途徑麻喏八歇國時,正在與東王內鬥的西王將鄭和部分船員誤殺,遠洋艦隊群情激奮,要求攻打西王。然而鄭和極力剋制,最終令西王心悅臣服,明朝的外交政策得以在西洋推行。

    儘管鄭和下西洋是一次政治活動,但它客觀上還是促進了西洋和明朝的來往,有利於明朝和東南亞以及西亞各國的經濟發展。所以,鄭和下西洋,實在是一次偉大的遠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林徽因作為民國時期的奇女子,她的母親是怎麼樣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