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邯山文旅
-
2 # 二呆的悠閒時光
我以前學校也舉辦過這樣的活動。我覺得它的意義在於:
第一,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希望,而現在大多數學生比較推崇於西方的文化,比如聖誕節,萬聖節,有時候比中國傳統節日更加隆重熱鬧。傳統文化進校園可能讓學生了解我們自己的國家的文化傳承。
第二,可以帶動學生對傳統文化探索的積極性。當學生透過老師或者指導人講解具體化的傳統文化作品,並加以展示,可能不僅讓學生了解它們並對它們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學習的衝動。
第三,可以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與協作能力,傳統文化走進校園是進行指導與展示。例如剪紙,當學生對這個有一定的興趣並具有天賦時,你不能否認是否他就是那個以後能傳承這項文化的人的其中之一。走進校園也可以挖掘人才。
-
3 # 途途時道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決定:從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的“文化遺產日”。
該活動最早是在國家頒佈《非遺法》、第一個“非遺日”時,主題是《非遺進校園》。宗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搶救、傳承、保護和發展。
之後因為《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檔案出臺,也是因為“非遺”一詞相對於“傳統文化”專業性較強,不太親民,就改為“傳統文化進校園”了。
給予傳統文化以更加尊崇的地位,自豪地將中國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富有魅力的傳統習俗推向全世界,這是中國成為一個大國尤其是文化大國的標誌。
作為華夏子孫,將傳統文化繼承下去,是全世界華人的共同責任!@產經智庫 #產經智庫#
這是一項戰略工程,是必須堅持下去的!
傳統文化進校園,是提高我們下一代文化自信的重要一環。青少年是祖國的花朵,青少年時代接觸的教育內容會伴隨著一生的認知。
改革開放以來,西方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衝擊很大,大批的年輕人對傳統文化一知半解,有的甚至到了不認同的地步,認為傳統的就是老掉牙的,是要拋棄的。我們看八零後九零後,買房裝修一定是歐式風格的,從這一點就可窺見一斑!當然,我們不能以一概全,至少這是一種需要改變的現象吧!
我們以南韓日本為例,這兩個國家意識形態認同西方文化,尤其是日本人,早在明治維新就脫亞入歐,認同西方文化經濟學,但是,他們的傳統節日、傳統習俗仍然沒變,結婚喪事仍然著傳統服飾,舉傳統禮節,看過韓劇日劇的都有感觸吧,不信你看看日本人如何參拜靖國廁所的就明白了!而我們國家呢,結婚大喜本該是紅紅火火的大喜事,早已以白色婚紗黑色西裝革履代替的舉行四不像的婚禮,這不得不令人擔憂!
目前我們文化部門已經發現這一問題了,國家對傳統文化的普及提高了高度,基層文化部門開展了一系列的傳統文化專案,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群的宣傳活動,像剪紙,春聯,地方戲劇展演等等的活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我們華人引以為傲的恰恰是五千年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進步,去除一些文化糟粕肯定有道理,但是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一代一代傳下去的!丟了祖宗的文化遺產,我們的文化哪來的自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