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趙在來的路上
-
2 # 未濟
大隱隱與朝,小隱隱於野
古代歸隱者情況眾多。即使歸隱還有山中宰相的存在,還有東山再起的存在
其實,真心想歸隱的人是少數,劉備三顧茅廬能請諸葛亮出山,一些高人藉著歸隱增加神秘感,抬高身價。只要是有明主,自己能發揮所長,就不會歸隱。
決心歸隱者如陶淵明,他是自身價值得不到體現,曾經也是當過官的,總之,沒有人天生就願意歸隱。若是有個明主來請陶淵明估計再也沒有田園詩的出現了。
真正原因歸隱也是功成名就之後,比如張良,范蠡。這是為了自保而歸隱,絕對是真心想歸隱,再也不想出來了。但這也是實現了自己的抱負,也真的沒有遺憾了。
對於歸隱,一句話總結,只有先入世才有歸隱。
關於古代的歸隱,有很多種原因,但是我們看得最多的聽得最多的也就是從官場歸隱,以及名人的歸隱。 古代官場歸隱派的人又可以分為一種是卸甲歸田的還有一種是厭倦官場的黑暗的。 厭倦官場黑暗的代表人物是陶淵明,但是有一種很奇怪的現象,陶淵明在歸隱山林之後反而越來越多的人登門拜訪,名氣越大。 歷史上歸隱山林以致湮沒無聞者數不勝數,緣何陶淵明名垂青史收萬眾敬仰。我感覺這主要與他的成就分不開的。陶淵明的山水田園詩絕對是東晉歷史上的一朵奇葩,自成風格,清新脫俗,如潺潺流水,又如馥郁芬芳,沁人心脾,滲入骨髓。不過陶淵明的卓越成就和他橫溢的才華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廣大人們認可,等他死後才被人們所接受,推崇,直到現在萬古流芳。所以,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金子總會放光的。這並非作秀,這是一種人格操守,這是心靈的抉擇。 歸隱歸隱,迴歸自然,隱身於世,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多少呢,說是逃避也好,說是清高也好,只要內心無雜念,靈臺常空明,到哪裡其實都是隱居。
但我個人覺得只是逃避現實,在現實官場中失意,迫於無奈而隱退,沒有必要誇讚他有多麼高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