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02
回覆列表
  • 1 # 成都潮流街拍

    環境人像拍攝個人認為是要突出人像拍攝,但是環境也不能忽略掉,也就是我們在拍攝人像的時候即需要拍攝人像,也需要兼顧我們環境的拍攝。

    1、如果是室內拍攝環境人像鏡頭,選擇35mm焦距的鏡頭是不錯的選擇,由於室內空間有限,所以我們在選擇鏡頭的時候不宜選擇長焦鏡頭。

    2、室外拍攝環境人像,個人覺得選擇50mm和85mm焦距鏡頭都是不錯的選擇,室外拍攝環境人像比室內更加寬闊,也更加適合我們拍攝環境人像,因為背景內容更加豐富了,這個時候我們選擇鏡頭時就需要選擇焦距將長一些的鏡頭。

    3、50mm焦距鏡頭大家都知道和我們人眼的視角差不多,也是比較適合拍攝人像,而且50mm定焦大光圈更是拍攝人像的一大利器。

    4、80mm焦距鏡頭也是我們經常用到的一個定焦鏡頭,也是我們在環境人像拍攝中需要重點推薦的一個鏡頭,主要是表現在拍攝距離和長焦虛化方面表現非常不錯,因為我們需要拍攝人像,但是也不能忽略環境。這時我們可以採用背景虛化的拍攝方法,但是不能虛化太厲害。

    5、我們人像拍攝景別主要有:全景,遠景,進景,中景,還有特寫,其實我們的環境人像拍攝就應該是全景和遠景的人像拍攝。

    總結:我們在進行環境人像拍攝的時候,也要同時兼顧環境,這樣才能算是環拍人像吧,但是還是突出人像,這點我們拍攝的時候需要特別注意。

  • 2 # 西安曉白

    要想拍好環境人像,你有許多需要做的前期、後期工作,許多必須考慮的問題,許多需要應用的技巧......

    當然,你也可以和被攝者離得遠遠的,照樣能拍出“人小景大”的效果,但由於距離過遠,你和她的交流會很不方便。

    而使用更短焦距的鏡頭,視野很大,但相應地人物的畫面比例就太小了;讓人離鏡頭近點,畫面比例是大了,但變形又會比較嚴重:今天為您整理了一篇環境人像拍攝攻略,一起來看看吧1. 選擇合適焦段

    拍攝環境人像,最好使用 24-70mm 焦段的鏡頭。

    再長一些的焦距,視野過窄,只有人而沒環境,這更像是特寫而不是環境人像:當然,你也可以把人物安排在畫面中央,來減小變形程度;也可以通過裁剪把邊緣變形的部分裁掉,同時增加人物的畫面比例。

    但任何裁剪都會導致畫質的損失,而且,這樣很麻煩不是嗎?

    所以呢,還是老老實實用 24-70mm 焦段的鏡頭吧,人不大不小,拍攝效果不錯還省事兒選取合適地點,十分關鍵。環境人像很重要的一點是創造“帶人入景”的效果,即人物要與背景產生聯絡感。

  • 3 # 陽光海洋_湖北

    拍環境人像用35mm鏡頭為宜,35mm的視角大於50mm和85mm人像頭,可以很容易“交代”人像周圍的環境,而不僅僅是孤立的拍人像,因此35mm鏡頭也是很好的“掃街”掛機鏡頭。

  • 4 # 鴻程視覺9837

    哪些鏡頭可以拍環境人像?

    顧名思義就是環境+人像。環境人像照片大氣,用環境氛圍襯托人物形象,又可理解為人像是點綴,人景融合,環境人像更能表達意境、情緒,體現照片情節,更容易讓讀者看懂拍攝者的意圖。其實拍環境人像的鏡頭可選範圍是很大的,上述提問我認為是廣義的。理論上廣角、中焦、長焦、鏡頭都可以拍很好的環境人像照片。在實際中,常用的廣角鏡頭如16mm、24mm、28mm、35mm、16-35mm、17-40mm、24-70mm、28-70mm(老鏡頭)等等,目前攝影師常用的也就是用的最多的可以說是35mm、I6-35mm、24-70mm等這幾支鏡頭。35㎜、16-35mm,進可攻退可守,室內室外皆可,通用性強,可以在有限的距離內拍出場面巨集大有視覺衝擊的環境人像照片,使用這種鏡頭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畸變對人物的影,構圖時人儘量不要放照片的邊緣。24-70㎜這支鏡頭,是大家公認的好鏡頭,大光圈高素質能變焦,它既能拍出具有震撼力的環境人像,又能拍出非常唯美的人物靜物特寫照片,動靜適合,發揮自如,令很多攝影師特別是影樓攝影地青睞,甚至把它當日常掛機頭。感謝同仁及讀者的觀注支援,你的點贊鼓勵就是我最大的動力,不足之處,共同探討進步!

  • 5 # 小魚大魚看世界

    顧名思義環境人像就是拍攝的作品要有環境和人。

    對鏡頭要求我覺得只要適合自己的鏡頭都可以拍攝出好的環境人像。

    既然提到環境人像,那麼就不得不提的鏡頭就是小廣角,例如:24mm、35mm、50mm、這幾個焦距都是非常知名的環境人像鏡頭,既適合室內又適合室外拍攝,因為帶有一些廣角屬性,這樣拍攝的作品才會將多餘的背景元素帶入,形成好看的環境人像作品。

    但是對於一些新手可能在使用定焦鏡頭拍攝時候有一些不習慣……

    因為定焦拍攝需要攝影師來回走動來回移動找到合適的角度去拍攝。

    對於有一定經驗的攝影師則無所謂,這類小廣角鏡頭使用起來非常順手!

    對於一些沒經驗的新手來說,這些小廣角環境人像拍攝起來就顯得有些侷促。

    除了定焦以外拍攝體驗最好的還有大量的變焦鏡頭可以選擇。

    16-35、24-70、都是非常好的變焦環境人像鏡頭,有人會問16-35也算環境人像?其實這就看攝影師的把控能力,之所以說16-35也是不錯的環境人像鏡頭是因為它方便,其中包含24、35視角,使用起來真好是可以拍攝環境人像。

    都說24是景帶人,35是人帶景,這句話一點不假,16-35正好覆蓋這個焦段。

    24-70則更通用,他也涵蓋24、35、50、使用起來更方便,這就要看個人喜好了

    有些人喜歡16-35因為還可以16拍攝極端的環境人像

    有些人喜歡平淡一些,喜歡24-70。

    16-35、24-70、變焦鏡頭其實我覺得是目前最適合拍攝環境人像的鏡頭

  • 6 # T海瓜子兒

    我的理解環境人像多是空間不會太大和空間不小但光線較柔暗場景里人像攝影。空間和光線的受制還有人像的高畫質及虛化的嚴苛其實就已經決定了要用什麼頭了!定焦大光圈是必須的!多人和空間小建議用24/1.4較合適!空間大用35/1.4.但我都主張1.4以上的大光圈!因為大光圈換來的是低ISO,畫質就會高!還有手持的快門速度也會提高!出片成功率將有保障,50/1,8視角光圈都不理想,那麼標準變焦是不是也行!回答是肯定的!但因為它的光圈最大也就2.8。想有理想的的畫質無法與定焦相提並論,遇到環境光線較暗手持成功率會下降!更不能接受的是ISO值會立馬跟高!出片質量肯定比不了定焦!後期處理也不一定順利!當然光線好不在話下!而虛化對人像來說至關重要!變焦比定焦望塵莫及!35/1.4比24.1.4照片觀感更接近人的眼睛視角!會舒服些,而24/1.4也很好!就看環境了!環境和素材是決定用頭依據!一切隨他!個見!請斧正!謝謝!

  • 7 # 大貓影界

    說到拍攝環境人像,首選鏡頭肯定是35mm f/1.4這個定焦鏡頭,人像鏡頭中,85mm適合拍半身與特寫,50mm適合拍攝帶環境的半身人像,而要更好地交待環境,無疑35mm是最合適的焦段!

    35mm這個焦段有很多的優點,比如平視時畫面不會有畸變效果,而當你採用仰視這種角度時,又能夠恰到好處地有一些畸變效果來表現模特的大長腿,展示模特的身材!

    另外這個焦段你不需要離模特太遠,就能夠完美地拍下人物的全身交待背景,這一點在室內拍攝時就能夠體現出來,當你用50mm這種定焦拍攝畫面時,如果室內空間不夠大,你很難拍攝人物全身照,但35mm可以。

    而且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光圈足夠大,在面對一些弱光環境時,也能夠利用大光圈拍攝,以降低ISO的值,提高畫面的畫質。

  • 8 # 人物濰坊

    接觸人像攝影不久的朋友,在面對林林總總的“長槍短炮”時,常常會感到迷惑:“到底用哪一隻鏡頭拍攝人像最合適的呢?”

    一般來說,拍攝環境人像作品,常用的16mm到200mm焦距的鏡頭都能勝任,關鍵是你想營造什麼樣的視覺效果。

    為了讓我們對鏡頭焦距有個直觀的認識,先做一個簡單的實驗:讓模特站在樹林前面約十米的地方,分別用16mm、85mm及200mm這三個代表超廣角、中焦及長焦的焦距拍攝一個在畫面中“頂天立地”的人像,將光圈都開在F/2.8。

    我們會發現:

    16mm的人物變形嚴重,後面的樹木拍到的最多,樹林有一種被“推遠”的感覺,樹葉的虛化微弱;

    85mm時,人物與後面樹林之間的透視關係接近肉眼所看,樹葉被明顯虛化;

    200mm時拍到的樹木最少,人物與後面樹木的距離被拉近了,有一種“壓縮感”,虛化進一步加大。

    由此,我們得出一個規律:

    廣角鏡頭: 視角大,可以拍攝到較大的場景,物體近大遠小,縱向物體彼此之間的距離被推遠,虛化背景的能力弱。

    中焦鏡頭: 透視自然,和人眼所見差不多,虛化能力明顯比廣角鏡頭強。

    長焦鏡頭: 視角最小,可以把遠處物體拉近放大,縱向物體之間的距離“被拉近”,虛化背景的能力最強。

    掌握這個規律,我們便可以在實際拍攝中靈活運用,拍出不同視覺效果的畫面,並藉此突出作品主題。

    廣角鏡頭: 利用其視角廣的特點,表現較大的場景,拍出大氣的畫面。

    為了避免較大的變形,使用超廣角鏡頭拍攝人像時,要避免將人物放在過於邊緣的位置。

    使用16mm焦距拍攝,人物的頭部和手部由於靠近畫面的中心,變形並不明顯。

    利用其透視畸變的原理,讓拍攝主體適當變形,加以突出,強化主題。 使用24mm的鏡頭拍攝,由於鏡頭距離模特的手很近,手和鴿子變得很誇張,具有衝出畫面的視覺衝擊力。

    在廣闊的場景中,利用超廣角鏡頭虛化能力弱的特性,使人物和景物都得到清楚的表現。

    使用28mm焦距拍攝,人物和景物的細節都能夠得到兼顧。

    中焦鏡頭: ·使用中焦鏡頭拍攝人物時,由於其透視自然,視角不大不小,畫面容易顯得“平淡”,因此,最好選擇一些有特點的現場元素,窺一斑而知全豹,交代環境。

    85mm的鏡頭,雖然無法如廣角鏡頭那樣捕捉較多的現場元素,但是,以點帶面,藤葉對環境作了明確的說明。

    85mm的鏡頭是人們常說的“人像鏡頭”,廠商通常為其設計了較大的圓形廣圈,可以獲得如幻似真的焦外效果,在拍攝女性人像時尤其有用。

    長焦鏡頭: 當背景或者前景距離人物較遠而又想強調二者關係時,可以利用較長的焦距將其“壓縮”在一起。

    使用200mm焦距加2倍增距鏡拍攝,隔著賽里木湖的雪山被大大拉近,畫面變得乾淨,主題更突出。

    前景深只有後景深的一半,當使用200mm焦距拍攝,模特身前的植物虛化尤為嚴重。

    長焦鏡頭視角小,攝影師可根據自己需要,對拍攝的物件進行裁剪,形成“緊湊”的畫面效果,直截了當地突出主體。

  • 9 # 鋒芒Lucky

    人像攝影根據題材的不同可以用的鏡頭很多,比較主要的鏡頭總結有一下幾種

    1.24-70(24-105)萬金油的焦段,可近可遠,不用頻繁的換鏡頭,但因為構圖容易帶進去過多環境,又不容易帶來明顯的虛化,容易拍出讓人覺得乏味的照片。

    2.70-200 幾乎是拍人像出鏡率最高的鏡頭,各家這個焦段的鏡頭都有著不錯的畫質,長焦端的虛化,以及空間的壓縮感,讓你很容易拍出自己滿意的照片,而且長焦端拍的夠遠,因此你可以不用頻繁的走動,但過遠的距離也會增加溝通成本,你可能要大聲的給對方指令。

    3.85mm鏡頭,俗稱人像頭,可以提供很棒的虛化,適合半身人像,但室內會有施展不開的情況,而且很多時候85和70-200有一個,另一個就可能要吃灰了,鑑於70-200價格不菲,可以先買個85鏡頭代替70-200。

    4.50mm鏡頭,俗稱標頭,價格便宜,光圈大,畫質好,視角可近可遠,很多大師一個50頭就可以走天下了,但是對於初學者則會有廣不了,又拍不遠,視角乏味的感覺,當你的鏡頭群很完整的時候50可能是很容易被冷落的一個,這個鏡頭適合拍帶一些場景的人像,大光圈可以提供不錯的虛化和暗光拍攝能力,而且各家的50頭畫質都不錯,也適合數毛黨。

    5. 超廣角鏡頭,代表是16-35,其實嚴格來說超廣角鏡頭不太適合拍人像,容易讓人物變形,但強烈的透視容易拉長模特腿部,縮小模特的頭,也容易把婚紗拍的很長,在婚紗外拍,特別是帶有漂亮風景的情況下用的還是很多的。

    6. 135mm鏡頭,曾經和85mm一起並稱為人像鏡頭,但使用的時候可以被70-200鏡頭替代的場景太多,又沒有70-200變焦的優勢,在預算有限的情況下,很少有人能有錢在擁有85和70-200的情況下還擁有這個鏡頭,所以除了部分廠商這個焦段鏡頭太出眾(例如索尼的蔡司135 f1.8,美能達135 stf),會優先考慮這個焦段鏡頭的人不多。

    我沒有刻意強調鏡頭的光圈,是因為光圈還是要結合看你的需求,預算,以及鏡頭素質,在價錢能夠接受,大光圈素質ok的前提下肯定是越大光圈越好,但如果一個鏡頭的光圈能達到1.2,一個鏡頭是f1.4甚至f1.8但是卻有著更好的全開光圈畫質和對焦速度,那麼還是考慮後者比較好,因為虛化上的區別達不到決定性,但是越大的光圈也容易偏焦,畫質再不好,出片成功率會大大降低;此外如果預算只夠買1.8的原廠鏡頭但可以買副廠的1.4鏡頭,那麼儘量考慮副廠的1.4的鏡頭,因為原廠1.8的鏡頭通常都是定位中低端,但副廠1.4的鏡頭基本上已經算是頂級了,各種黑科技用料都用上去了,如果拋開一些對副廠的成見,絕對會讓你覺得物超所值,副廠鏡頭的定焦最推薦的就是適馬的art系列,變焦的話騰龍新出的g2系列變焦鏡頭在成像和做工上都已經很接近原廠,甚至有的會勝出,也可以考慮。

  • 10 # 行者黑劉

    所謂環境人像,就是要有更多環境交代,這種情況應該說35定鏡頭是最佳的,50定也可以。

    定焦鏡頭的成長效果會更好,同時大光圈在弱光環境或在通風情況下的虛化效果更強,更有利於突出人物主體。

    35和50的主要區別就是要看你拍攝的實際空間大小,空間小用35會有更多環境,用50可能帶不上太多環境。

    如果空間大,就只是拍攝距離的調整差別。

    此外,24~70鏡頭涵蓋了這兩個焦段,應用更靈活。

    我是攝影計劃,免費的攝影視訊課程,喜歡就關注一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理解唯有變是不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