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秋波渡月

    1、俚曲是指通俗的歌曲。每個時代都有屬於那個時代的通俗歌曲,通俗歌曲容易上口,易於傳唱,詞好曲好的便成為其時的流行歌曲。俚曲的創作人按照相關歷史考證看,基本還是有些知識文化的人(在過去也叫做文人)創作的,譬如在山東,很多傳下來的俚曲,都是由蒲松齡當年編排整理創作的。 2、至於俚曲的作用,我認為現在通俗歌曲能起到的作用,也就是當年俚曲能起到的作用。

  • 2 # 一夢憶浮生

    俚曲說白了就是社會底層互相傳唱的一種小調

    現在總是有人罵什麼窯歌俚曲難等大雅之堂 其實這種曲子壓根就沒打算登堂入室也沒打算自稱高雅

    早年間大都是一些文人根據某個事件改編的,確實有一些是為了哄哪個當紅的頭牌而作,起初也並沒有過於色情的詞彙,只是到了民間口口相傳加入了一些葷詞

    民智不高,識字的更少,底層百姓的業餘文化生活很枯燥,平仄韻律難以拿捏的詞牌好曲很難在他們之間傳播,倒是這種情情愛愛的小調朗朗上口,還有一些腦子靈光的,可以往裡加一些佐料,這樣流傳的速度就很快。

    但可惜這些人大都是社會底層,沒文化,很難把這些東西付諸於筆端,只是口口流傳,這樣就難免變形或遺失,這也是我們無法全窺一貌的原因

  • 3 # 夭夭灼灼

    俚,《漢字典》解為:民間的,通俗的。《古代漢語詞典》解為:(形容詞項下)鄙俗,不文雅。

    看似兩本字、詞典解釋不太一致。其實是區別不大的,《漢字典》解釋的是“俚”字本意,而《古代漢語詞典》則是將字的本意引申了。由此可見,俚曲,就是民間的曲,或者說就是如鄉間小調之類的,都應該是俚曲範疇。

    既然是民間的,鄉下的,自然是通俗的了。想想看,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鄉間田野之中的底層民眾,何曾有讀過很多書的大知識分子?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自然是“鄙俗,不文雅”,也就是被有大“學問”的高層們看不起。這是統治階級看不起底層百姓,歧視廣大人民。

    其實,說人民創造歷史,文化和文明也是人民創造的。中華民族浩瀚的文化和文明,不只是一些知識分子創造的,當然,在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他們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可是人民群眾的作用是不能被抹滅的。

    俚曲,就是普通的百姓在生活中,在勞動中,創造出的數不清的小調、鄉音,久而久之,再經人整理,或許就成了什麼河北梆子,沂蒙小調。也難說那些現在出名的大戲種如京劇、評劇等,最初就不是來自鄉音俚曲。如《詩經》,說詩三百,始終於周。西周時政府有專門到鄉間百姓中調查民情的官員,稱為“採風”,《詩經》中的《風》就是採自民間,這些詩嚴格說就是俚曲,大部分應該是基層百姓創作的,只是被整理過。再如,本人去過陝西南部商洛山中,那裡死人了晚上要唱孝歌,發喪期間每晚都要唱。孝歌曲調優美,歌詞也多是教化後人的,也有即景編詞,隨口唱的。這可就是現存的俚曲無疑了。

    所以說,俚曲,就是基層的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創作的,是典型的民間的藝術形式。民間為婚喪嫁娶,祭祀,節日慶典等活動,都會需要這種俚曲。同時,俚曲也是中華文化和文明發展的重要營養源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解淨水機的工作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