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陌生的那面

    “大清中興名臣”曾國藩帶領湘軍打敗天平天國,以至功高不賞,權力如日中天,是有條件和能力造反稱帝的。因為有太多的前車之鑑,所以,當左宗棠轉給曾國藩密信時,寫有:“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回信時很乾脆地把“似”改為“未”。

    曾國藩對郭子儀的經歷很是清楚。對大唐有再造之功的郭子儀,雖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但府門總是大開!所以,他雖權傾天下,但光明磊落,所以整個朝廷無人忌恨;雖然功高震主,但君主並不懷疑他的忠心。這讓曾國藩甚是欽佩,他也想做第二個“郭子儀”。

    他懂得居功不傲,讓功於人的道理。所以能把攻佔安慶的第一功勞讓給綠營將領多隆阿,把攻克南京的首功推給任湖廣總督的滿族官員官文。很好地解決了滿漢官員的矛盾,所以,在朝中的名聲很好,很少有人找藉口陷害他。

    滅掉天平天國後,馬上裁撤湘軍。並且自籌遣散費用,妥善安排回家兵士。讓皇帝沒有任何理由懷疑他的忠心。雖然自己沒有了武裝,但卻換來了皇帝的信任。這和郭子儀府門大開有異曲同工之妙。

    還有,印刷家書表明忠誠之心。在《曾國藩家書》中,申明自己對大清誓死效命的無限忠心。如家書中說:“吾輩在自修處求強則可,在勝人處求強則不可。”強調重視個人修為,其他方面不要爭強好勝;又如給弟弟的家書:“阿兄忝列高位,又竊虛名,時時有顛墜之虞。”表明自己在平時是事事小心,處處在意,生怕有什麼不妥的言行。

  • 2 # 叮噹老師

    曾國藩身體狀況:每況愈下。

    擊敗太平天國時曾國藩已經50歲了,到了知天命之年,由於曾國藩常年打仗,常年讀書,身體非常不好,患有白內障、青光眼,高血壓。特別是眼病非常嚴重,“目睛作疼”“眼疼殊甚,不敢治事”“眼蒙殊甚”,十年征戰,已經讓他身心疲憊。況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爭強好勝的個性已經被磨礪的外圓內方。晚年他所想的只是急流勇退,優遊林下。攻下南京後擔心功高震主,先讓他弟弟曾國荃先辭官歸隱,然後他再想辦法歸隱,可是由於捻亂爆發,一直沒有成功。可見他是不可能造反稱帝的。

    曾國藩對大清有感情。

    曾國藩對大清,特別對咸豐皇帝有著很深的感情,他一直認為大清是個不錯的朝廷。同治六年,與趙烈文閒談,趙認為不出五十年會出現土崩瓦解、神州陸沉的情況。曾國藩不以為然,他認為本朝君德甚厚,君主勤政,事無大小當日畢辦。曾國藩在起病後朝廷對待恩賞不斷,有奏必應,要錢給錢,要人給人,從心理上曾國藩是認可大清的。

    稱帝手下將領不會支援。

    即使曾國藩想造反稱帝,手下將領也不會答應。曾國藩手下將領大多數和他一樣,都是他的老師、同道或者學生,如羅澤南、沈葆楨、李鴻章、左宗棠,這些人都是讀書人出身,他們抱著和曾國藩一樣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理念,以天下為己任,怎肯為曾國藩造反賣命。沈葆楨、左宗棠雖然是曾國藩推薦提拔的但是後來還是和曾國藩翻了臉,即使李鴻章,如果曾國藩造反,朝廷讓李鴻章打他老師,李鴻章也會毫不含糊動手。

    稱帝軍事力量不足。

    曾國藩此人長於將將,短於帶兵,他自己帶兵打的幾仗都以失敗而告終,有兩次甚至要抹脖子。而湘軍採用的是募兵制,哪個將領去招募並且訓練的,這些兵就只聽他的,這個將領如果戰死,這些士兵大多遣送回家。由於軍費不足,湘軍人數一直很少。即使是攻下南京後,湘軍人數大增,曾國藩手下能夠指揮的也就十三萬人,憑著這點人要打到北京,要成功是很難的。

    沒有足夠軍費。

    曾國藩征戰的十幾年,軍費一直都是個難題,朝廷是沒錢的,錢都做了賠款給了外中國人。軍費基本靠曾國藩自己籌集,由於連年戰亂,江南各地民生凋敝,軍費一直是很頭痛的問題。攻下南京時,曾國荃的部隊在南京城內燒殺搶奪,沒辦法,已經拖欠軍餉十七個月了,曾國荃也控制不住。後來曾國藩一生氣,認為湘軍暮氣已重,大部分都裁撤回家。湘軍是給多少錢幹多少事,如果曾國藩造反,浙江被左宗棠控制,沈葆楨控制江西,李鴻章佔領傷害。朝廷一旦經濟封鎖,曾國藩從哪裡弄銀子做軍費,沒有軍費,曾國藩怎能稱帝成功。

  • 3 # 文史老火湯

    這個問題我也考慮過,我覺得可以從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來分析。

    內部原因:曾國藩不想稱帝

    因為他從小接受到的都是儒家忠君報國那一套教育,心裡一直認定清廷是正統,稱帝即是亂臣賊子。他不想擔這個罵名。

    從曾國藩留下來的日記和書信來看,他的畢生志願是做一個書生。只是當時的形勢硬生生把他逼成了一個統帥。他對帶兵打仗並不在行,他親自指揮的戰鬥幾乎就沒有贏的。只是他會識人用人,有堅定的意志,這才成功打敗了太平天國。

    對於稱帝,他不想。

    外部原因:即使稱帝也不一定能成功

    那時候的確有不少人勸他反了清廷稱帝。除了曾國荃、李秀成、石達開這些人之外,有個野史還說左宗棠也寫了個條子給他說“鼎之輕重,似可問焉”,讓他問鼎中原。他給改成了“鼎之輕重,未可問焉”,即是認為清廷氣數未盡。

    對於稱帝,曾國藩肯定也掂量過這個問題,覺得不可能成功,所以才沒有動這個念頭。下面從軍隊實力和人心向背兩方面來看為什麼清朝氣數未盡。

    從軍隊實力來說,當時湘軍已經不像剛開始時那麼強,有暮氣漸深之感,紀律也沒有之前好了。實際上湘軍在南京的劫掠屠殺,並不是曾國藩的主意,只是手下已經約束不住那些軍人了,可見紀律廢馳。

    而左宗棠、李鴻章這些人未必會幫他。左宗棠就不說了,與曾國藩一直都不對付。李鴻章雖然名義上是他的學生,但很有個性,如果清廷給的條件更好,他未必不會打老師。

    還有洋人的洋槍隊,也不一定會向曾國藩這邊。因為洋人慣於和清朝打交道,已經從清朝得到了不少好處。他們當然希望再幫清朝打敗曾國藩,好再拿好處,而不太可能幫曾國藩打一場沒把握的仗。

    再說,清朝的軍隊也並非不堪一擊,有的還有有戰鬥力的。曾國藩如果造反,可能會落得跟洪秀全一樣的下場:前期進展順利,後期陷入泥潭,最後被拖死。

    從人心向背來說,當時多數人還是向著清朝的。畢竟清朝已經統治了二百多年了,老百姓都只知有清朝皇帝,再殺出一個曾國藩來,都會被認為是反賊。而且湘軍在與太平天國的戰爭中也是殺人無數,曾國藩都被稱為“曾剃頭”了,很多地方的人恨透了曾國藩兄弟。

    這樣的群眾基礎,又沒有太平天國宗教忽悠那一套,真的不是那麼容易成功啊。

    這樣看來,對於稱帝,他也不敢。

    不想、也不敢,那當然就不會稱帝啦!

  • 4 # 史不絕書

    曾國藩擊潰太平天國後,掌握了江南半壁江山,手下湘軍有十萬之眾,雖然手下將領曾經勸進,但是曾國藩卻始終沒有自立為帝,最終還將湘軍解散。我認為曾國藩之所以沒有藉機稱帝主要由以下幾點原因:

    01、從小受儒家思想的灌輸,曾國藩滿腦子都是忠君愛國,根本就沒有造反的想法

    曾國藩出生於普通的耕讀家庭,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的薰陶,讓他去造反、稱帝自立,首先在心裡就很難過這個坎。

    湘軍將領胡林翼、曾國荃等人都曾勸過曾國藩自立為帝。當湘軍攻克安慶後,湘軍將領曾建議以盛筵相賀,曾國藩不同意,只准送賀聯,結果李元度題了一個“王侯無種,帝王有真”的對聯。

    曾見後不但立即撕毀並嚴厲斥責李元度,還勃然大怒地訓斥眾將說:“你們只知拉我上草案樹(湖南土話,草案樹為荊棘)以取功名,圖富貴……”

    還有一次,湖北巡撫胡林翼借慶賀曾國藩壽誕之機,書寫一紙條,赫然有:“東南半壁無主,我以其有意乎?”曾國藩隨即回書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委婉地表明瞭自己無意自立的想法。

    不光是湘軍將領勸過曾國藩自立,就連太平天國陣營中也有人勸過曾國藩。石達開降清時曾提醒他,說他當下如同漢時之韓信,舉足輕重,何不率眾獨立?忠王李秀成被俘後也曾表示,願招降長江兩岸數十萬太平軍餘部擁戴曾國藩為帝。結果都被曾國藩一一回絕。由此可見,曾國藩真的是無心自立,也沒有稱帝的雄心。

    02、李鴻章的淮軍勢力對曾國藩的湘軍形成了制衡之勢,曾國藩沒有必勝的把握

    在平定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崛起的不光有湘軍,李鴻章的淮軍也趁機強大起來。尤其是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後,和上海的外國勢力和地方勢力一勾結,一躍而成為當時中國最強大的軍事集團,軍隊的人數從5500人擴增到7萬之眾,而湘軍巔峰時也不過12萬人。

    最重要的是受到外國勢力和上海地方勢力的資助,無論是糧餉還是武器裝備,財大氣粗的淮軍都遠遠超過湘軍。經常欠餉的湘軍甚至常常向淮軍乞討施捨。

    另外,淮軍的人才優勢也是湘軍不能比的。淮軍中不僅擁有傳統的軍事、政治人才,而且還擁有一大批湘軍所沒有的“科技精英”、“洋務精英”、“現代軍事精英”。

    雖然李鴻章和曾國藩有師徒情分,但並非是一條心,而且淮軍與湘軍的矛盾也比較深,因為淮軍中的太平軍降軍比較多,與湘軍多有仇怨。

    種種原因,導致淮軍成為湘軍的掣肘,其強大的軍事實力更是導致湘軍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曾國藩不敢或者不想自立的一個重要原因。

    03、北方的八旗軍隊依然存在較強實力,太平天國北伐軍和捻軍的先後覆滅就是明證

    湘軍在巔峰時達到了12萬人,且常常以少勝多戰勝數倍於己的太平軍,但事實上湘軍並非像我們想象的那麼強大。

    湘軍之所以能夠屢勝太平軍,主要是因為它有一支強大的水師,通過水師掌握對長江的絕對控制權,然後再實施曾國藩制定的“掃清江面,直搗金陵”的戰略,最終擊潰了太平軍。

    控制了長江,不但能掌握戰略主動權,同時還可以保證水路的糧道補給。在長江水域作戰的湘軍和太平軍之間,可以說誰掌控了長江,誰就立於不敗之地。

    但是,如果曾國藩稱帝,姑且不談位於長江下游的淮軍,光是北方的八旗軍隊就是擺在湘軍面前的一座大山,以水軍為主的湘軍如何在北方平原地帶面對八旗騎兵?糧道從水路換做陸路如何保證暢通安全?

    雖然八旗軍隊此時已經腐朽不堪,但是依然葆有較強戰鬥力,太平軍北伐軍和捻軍在北方先後被剿滅就是明證。雖然湘軍在長江流域混得風生水起,但是一旦來到北方的平原地帶,以湘軍的實力和打法卻難保勝利。

    綜上所述,曾國藩本沒有自立為帝之心,即便有,李鴻章湘軍的掣肘,八旗軍隊的阻撓,都是曾國藩無法把控的因素,使得他根本沒有自立為帝的信心。

  • 5 # 調侃歷史的幻苦君

    一,曾國藩瞭解自己,沒有那麼大的野心,也沒有爭霸天下的能力。

    曾國藩從小就接受了非常嚴格的“程朱理學”教育,“誓死忠君”一直是他的人生信仰之一,而且曾國藩的性格相對內斂,身上沒有那種捨我其誰的王霸之氣。說他對滿清有多忠心談不到,哪怕初期有,後來隨著見識到滿清高層的色厲內茬,無能之極的表現,實在是辦法騙自己繼續鐵忠下去了。不過,曾國藩明白自己的能力,跟太平軍打仗就是靠著結硬寨打呆仗一點點熬出頭的,最後打個南京費了老勁了,自己各方面能力都不突出,真要去爭奪天下,沒這心,沒這本事。

    二,與湘軍的宗旨不符

    曾國藩當年是以“忠君愛國,保衛名教”為信仰組建並改造湘軍的,這也是湘軍強大戰鬥力的重要來源,要是突然說,兄弟們,我要當皇上,跟我衝啊,殺清妖,估計沒什麼人能跟上來。人生觀價值觀混亂,湘軍的腦子得一陣迷糊,會問,大人,您靠譜嗎?早知道你這樣,還剿滅啥太平軍,跟他們聯手多省事。

    三,湘軍僅有5萬人是聽曾國藩指揮的,另外3萬人在沈葆楨手中,還有4萬人在左宗棠麾下,由於曾國藩與王鑫不和,最後王鑫率部投入到左宗棠麾下。雖然同為湘軍,卻各為其主。曾國藩造反的大旗一舉,弟弟曾國荃肯定跟著反,不過能力差點,就怕左宗棠和李鴻章這些人調轉槍口衝他開火,而且這種可能性大大的。

    四,清朝中央沒有那麼軟弱,雖然清朝此時已經沒有“康乾盛世”時期那麼強大,但還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清廷的官文據長江上游;富明阿、馮子才分守揚州、鎮江;增格林沁屯兵粵皖之間,這分明是清政府對湘軍早有防

    五,最重要的原因,請問什麼人會造反?答案只有兩種,實力大到可以支撐野心,被飢餓逼迫鋌而走險的人。造反是要掉腦袋,連累九族的,曾國藩一把年紀,已經身居高位,他何必冒這風險呢?滿清雖然愚蠢黑暗,但曾國藩可沒有清初時漢人的那種刻骨仇恨,從小就留著辮子已經習慣,又不是餓肚子走投無路,算盤打的清楚的老曾怎麼可能出昏招?

  • 6 # 六福雅士

    “祁門被圍”,看透芸芸眾生相——曾國藩從此不想再造反

    前言:祁門被圍,是曾國藩一生軍事生涯最凶險的一次。期間,忠心耿耿的李鴻章藉故溜號,鼓吹造反的王闓運偷偷跑路,身邊的隨從小吏溜之大吉……使得曾國藩看透了“芸芸眾眾生相”,恐怕他“不願造反”的心理就在此時此地種下了種子!

    一、祁門被圍的歷史背景。

    公元1860年6月,湘軍包圍安慶。為了便於指揮,曾國藩將大營遷移到安徽南邊的祁門。

    祁門四周皆是山,只有一條路,東連徽州,南達景德鎮。靠近一條小河,但河水只能通行那種只能坐兩三個人的小船。

    來到祁門後,第一時間,李鴻章很機警,帶領眾幕僚勘察了一週地形後,建議曾國藩立即移營,因為祁門地勢像一個鍋底,如果那唯一的一條路被堵住,就是兵家所說的絕地。

    曾國藩雖然心裡也暗自後悔,但因移營祁門一事已上報朝廷,不便輕易變動,因此固執己見,不同意移營,於是,大營就安扎在了祁門。

    誰料到,公元1860年12月,太平軍李秀成突然率部攻入皖南。

    曾國藩派遣的大將李元度,未能把守住祁門的東大門,即徽州。

    於是,李秀成兵峰直指祁門。

    祁門立即告急!因為戍守祁門的部隊只有3000多人。

    故事由此展開了……

    二、祁門被圍後,曾國藩身邊的各色人等,上演了一出出的逃跑“生死時速”,曾國藩親眼看透了他們的“芸芸眾生相”,不禁黯然神傷!

    (一)心腹幕僚李鴻章藉故溜號。

    李鴻章一來就看出祁門是一個“死地”,是故內心一直就惴惴不安。此時一看祁門果真被圍了,他“聰明的腦瓜”可就閒不住了。

    當然,他可不是在替自己的曾老師想什麼退敵之策,而是想如何才能“神不知鬼不覺”的來個全身而退,既不能讓曾老師認為自己是“臨陣脫逃”,也不能讓其他幕僚看出什麼“破綻”,而且是越快越好!

    機會馬上就來了。

    由於李元度丟了徽州,曾國藩要上奏參劾他,眾幕僚紛紛說情,李鴻章也認為這樣太過絕情了,會傷了湘軍將士的心。

    但曾國藩為了嚴肅軍紀,執意要參劾李元度,不僅如此,還命令李鴻章親自草擬參劾奏摺。

    李鴻章拒絕說:曾大帥,我不會寫這個參劾奏摺的。

    曾國藩不以為然,淡淡的說:你不寫,那我就親自寫!

    李鴻章為了逃跑,藉機發飆了:曾大帥,如果你不聽我們的勸諫,執意要參劾李元度,而且還要親自擬寫參劾奏摺,那作為幕僚,我在這裡也就沒有什麼用了,請大帥準我辭職告退。

    曾國藩一眼就看穿了李鴻章的“小伎倆”,但強忍怒火,只是淡淡的說:悉聽尊便。

    於是,李鴻章便“就坡下驢”,溜之乎也。

    (二)鼓吹造反的王闓運偷偷跑路。

    曾國藩移營到祁門沒幾日,有一天,號稱胸懷“帝王之學”的王闓運,前來拜訪。

    曾國藩將其請進書房,在一張桌子的兩邊,兩人坐下來暢談。

    王闓運雄辯滔滔,唾沫星子亂飛,中心思想就是建議曾國藩“豎旗造反,自立為帝”,由他”傾心輔佐,大事必成“”云云。

    曾國藩側耳傾聽,但笑而不答,只是用手指蘸著茶水,在桌子上不停的寫一個字。

    王闓運定睛一看,乃是一個“妄”字……

    王闓運也很識趣,立即打住,換了個話題,稍談幾句,緩解一下尷尬的氣氛,便訕訕告退了。

    但他沒有立即走,住在了大營裡混吃等喝呢。

    不想祁門大營被圍,無日不戰,形勢極為危急,逃也?留也?這是個問題。

    對於這個自稱“腹有縱橫之學,胸有百萬兵甲”,上躥下跳,想攛掇自己造反的王闓運,曾國藩倒想“認真的”看一看他的笑話。

    他讓自己的親兵,偷偷去察看,看看這個“王大忽悠”在幹什麼?

    不一會兒,親兵回報:大帥,很怪呀,王先生很淡定,一邊喝著小酒,一邊看著《漢書》,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呀。

    哦!《漢書》?嘿嘿,我知道了,你們看吧,不出三天,王先生就要跑了!曾國藩信心十足的對親兵說。

    第三天,親兵來報:大帥,真神了,你真算的準!今天早上,我看到王先生帶著身邊那幾個小廝,偷偷坐了個小船,跑了。

    哈哈哈,曾國藩不無譏諷的大笑起來,心想:神什麼神呀,我這幾天,也是“心驚膽戰”的,但我不能表現出來呀?我也得“裝淡定”呀,咋裝呀?我是假裝看《紅樓》呀。所以,你一說這“王大忽悠”在看《漢書》,心同此理,我就知道他也是在表面上裝裝樣子,心裡在暗自盤算“跑路了”……

    (三)身邊的隨從小吏,個個面色慌張,紛紛上演逃跑“生死時速”。

    膽小的,已經不告而別了。

    稍微顧及點臉面的,也已經私下裡僱好船隻,將“鋪蓋卷”先放在船上,只待太平軍攻進來,就立即坐船逃走。

    曾大帥看在眼裡,氣在心裡。他原想按“動搖軍心”將他們一一治罪,但轉念一想,“非常時期,非常手段”,怎麼辦呢?“反其道而行之”:

    曾大帥親擬了一份告示:大營危急,凡想回家者,一律可以先預支三個月的餉銀,待大營安全後,想回來的,不計前嫌,隨時可以回來。

    嘿!這招兒,有點效果。

    但仍然有一小部分人,還真的領了三個月的餉銀,還真的走了!

    剩下一大部分人,覺得大帥如此有情有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再偷偷地往船上搬東西了,但已經搬到船上的東西,倒也沒有拿回來…..

    (四)、危在旦夕,生死在即,曾國藩身心受到強烈刺激,自己內心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已經從心裡厭惡戰爭,盼望戰爭早一些結束,不再有什麼“非分之想”了。

    1、四面楚歌,苦苦支撐,曾國藩肝膽俱裂,在日記中說:文報不通者五日矣,餉道不通者已二十餘日矣……是以憂灼特甚,夜竟不能寐,口枯舌燥,心如火炙,殊不知生之可樂,死之可悲矣。

    2、奇險萬狀,心如死灰,曾國藩內心絕望,在給其兒子曾紀澤的遺囑中說:此間局勢危急,恐難支援。目下值局勢萬緊之際,四面梗塞,接濟已斷,如此一挫,軍心尤為震動。爾等長大以後,切不可涉歷兵間,此事難於見功,易於造孽,尤易於貽萬世口實。餘久行此間,日日如坐鍼氈。

    三、在經歷了“祁門被圍”之險後,曾國藩肯定看清楚了他身邊人的“芸芸眾生相”,所以,攻破南京後,當諸多文臣武將,苦勸曾國藩“造反稱帝”之時,我們可以“腦補一下”當時的畫面,試著還原一下曾國藩當時的內心活動:

    (一)好,現在你們個個說的振振有詞,可是想當年,祁門被圍之時,正當老夫危難之際,李鴻章開溜,王闓運跑路,身邊隨員個個猶如驚弓之鳥……關鍵時刻,有誰靠得住呢?要不是隨後鮑超拼死救援,吾命休矣……

    打勝仗了,個個邀功請賞;打敗仗了,每每臨陣脫逃。

    現在南京攻破了,又到勝利的時候了,你們個個義正辭嚴,想讓我“當出頭鳥”?至於造反可行與否,先另說,但你們中間,會不會再出現第二個李鴻章?會不會再出現第二個王闓運?

    你們現在肯定是不會,但你們再看呀,湖廣總督官文,坐鎮武昌,在長江中游監視我們;淮軍馮子材駐守揚州,在長江下游監視我們;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駐紮在鄂皖交界,監視我們。

    一旦重開戰端,他們從幾個方面,都可以直撲南京,到時候,誰敢保證我們每戰必勝,如果稍有挫折,朝廷再稍微拉攏一下,那恐怕第二個、第三個李鴻章、王闓運都要紛紛跳出來了吆……到那時候,我身邊還能有幾個人呢?老夫可不想把“南京”,再變成第二個” 祁門”呀!

    (二)再者說了,李鴻章這小子,現在率領淮軍,當年在祁門就不與我一心,現在要造反,就以這小子那“花花腸子”,我還敢指望他能與我們同甘共苦?

    (三)還有那頭“倔驢”左宗棠,原來都好嘲笑我,挖苦我,就他那脾氣,能聽我的調遣?

    (四)哦,差一點忘了,還有那洋槍隊,那洋毛子也不好惹,弄不好,也夠我們喝一壺的。

    (五)另外,太平天國荼毒江南已甚,江南民心厭戰已久,大家都盼望過幾天安生日子,這時如果再繼續打仗,肯定會民怨沸騰的。

    (六)還有一點,我本不想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算了,但現在你們逼我,我不得不點破了:

    你們進入南京,從將領到小兵,每個人掠奪多少金銀財寶?現在每個人都是“腰包鼓鼓”的,都想趕緊回家,買房子置地,娶媳婦安家,還有誰願意再跟著我們拼命了?軍心已經渙散了,這一點,你們心裡應該比我更清楚!

    唉,我從小讀聖賢書,一心只想當個“聖賢”,根本不想當什麼“梟雄”,至於能走到現在這一步,那都是時勢造英雄,是歷史的巨浪拍打著我,一步一步把我這隻“小船兒”推到這裡的,現在我已經身心俱疲,已經可以功成身退了……總之一句話,你們,你們都散了,散了吧……

    後記:有歷史愛好者稱,如果曾國藩想造反,其最好的機會,是與太平天國一道,與清廷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然後徐圖進取……此說法如何,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研究一下。

  • 7 # 宋老師82856216

    當席捲天下的太平天國終於被湘軍送上了“天國”之後,作為湘軍的統帥,曾國藩就步入了人生的頂峰,同時,他也站在了人生的一個十字路口上。

    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是身兼兩江總督、欽差大臣、協辦大學士數職,手握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個膏腴之省的軍權,封疆大吏中的第一人了。他的門生故吏也遍佈天下,全國八名總督,有三名都出身湘軍,十五名巡撫中有七個都曾是他的弟子或者和他關係密切。可以說,此時的曾國藩只要跺一跺腳,大清國就會發生地震。他想取代滿清愛新覺羅氏,想來也不是一件難事。

    然而,面對部將的紛紛勸進,曾國藩卻淡然地寫出了這樣一副對聯:“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向眾人表明自己根本無意造反。

    這是為什麼呢?難道說曾國藩沒有野心嗎?曾國藩當然是一個有野心的人。沒有野心,他就不會發奮攻讀,以中等智商而在科舉之路上過關斬將,實現鯉魚跳龍門的理想。沒有野心,他就不會書生從容儒將率軍,從一名書生,一個文官,華麗轉身成了統率千軍萬馬的湘軍大帥。沒有野心,他根本不會在一敗再敗幾欲自殺的情況下,苦撐危局,苦心孤詣,終於扭轉乾坤,再造社稷,成為中興第一名臣。而一個人的野心基本上是和自己的實力成正比的,實力越大,野心當然也越大。

    可如今,實力如此龐大的曾國藩為什麼就不造反呢?

    有人說,和宋江一樣,作為一個讀書人,曾國藩的骨子裡永遠是一套忠君愛國的思想。他讀的是聖賢書,奉的是孔孟道。他只會做一個順民,而絕不會當叛徒。那樣,會留下千秋萬代的罵名。讀書人嘛,最在乎的始終是一個名節。

    事實果真如此嗎?未必。

    曾國藩之所以不造反,首先,是因為,倘若造反,他根本就毫無勝算。因為朝廷,那個工於心計工於權術的慈禧太后,為了對付湘軍,為了防範曾國藩,早就開始佈局了。

    為了牽制曾國藩,慈禧太后破格提拔了一個只有舉人身份的左宗棠為閩浙總督。不錯,左宗棠亦出自湘軍,是曾國藩給了這個直到49歲還默默無聞的三湘才子出頭之機,可是,那自號“今亮”目高於頂的左宗棠從來就看不起曾國藩,他認為自己遠比曾國藩能幹。脫離曾國藩之後,他帶著部隊創立了楚軍。曾國藩是兩江總督,他是閩浙總督,曾國藩有湘軍,他有楚軍,此時的左宗棠已經完全可以同曾國藩分庭抗禮了。假如曾國藩造反,他非但不會響應,而且會起而攻之。因為,他對曾國藩有很深的“瑜亮情結”,如果他能打敗曾國藩,那不是證明他最強嗎?

    除了提拔左宗棠外,慈禧太后還特意扶植了李鴻章的淮軍。李鴻章本來是曾國藩的學生,但是這個在20歲就寫下了“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的李鴻章,同樣志向巨集大,不甘久居曾國藩之下,一旦有機會讓他單飛,他會翻然翱翔,扶搖直上,不可遏制。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嘛。

    到達上海後,僅僅兩年時間,李鴻章的淮軍便由6000人擴增至70000人。在洋人的支援下,淮軍全部配備上了洋槍洋炮,成為大清國軍隊中裝備最精良、火力最威猛的一支鐵血之師,不但成為太平軍的一支勁敵,而且也是湘軍的一支勁敵。曾國藩若有異動,李鴻章是絕不會念及師生之情的。他愛老師,但他更愛朝廷,更愛權力。

    在湘軍攻破天京城的前後,朝廷已派欽差大臣官文率領20萬大軍扼守武昌,控制長江上游。又派富明阿等鎮守鎮江、揚州,堵住長江下游。又派蒙王僧格林沁在安徽、湖北一帶重兵佈防,死死盯著湘軍。可以說,成大功之日的曾國藩已經陷入朝廷的包圍圈了。他若有異動,立刻會陷入十面埋伏之中。

    其次,湘軍雖有30萬之多,但曾國藩直接指揮的大約只有12萬人,而真正的嫡系也就只有其弟曾國荃指揮的5萬人,其餘各部和曾國藩都有著不同程度的矛盾。比如沈葆楨,他是林則徐的女婿,在曾國藩的提攜下,他很快平步青雲,升任江西巡撫。可是,後來,他和曾國藩便發生了矛盾。當曾國荃的十萬湘軍圍困天京軍資告急,曾國藩為此夜不成寐的時刻,沈葆楨卻將原定移交湘軍的半數江西厘金全部扣除,如此雪中潑冷水的行為讓曾國藩很是耿耿於懷。後來,面對太平軍的反撲,曾國藩故意不守皖南的廣德和宣稱,將戰火引向江西。曾國藩和沈葆楨的交惡,直接導致江西已經脫離了曾國藩的控制。如果曾國藩有異動,沈葆楨只會是他的敵人,而絕不會是他的朋友。

    最後,打了十多年的仗,湘軍的將士們很累,他們已經疲乏了,他們已經沒有幹勁了。打仗是為了什麼?不就是為了吃喝穿嗎?攻破天京城,他們燒殺搶掠,已經裝滿了自己的布袋。再打下去,他們不會幹了。

    而曾國藩更累。十多年來,他不但在同敵人戰鬥,還要同朝廷戰鬥,還要同自己人戰鬥。戰爭,讓他痛失了兩個親兄弟。戰爭,讓他曾經幾次寫好遺書,準備殉難。戰爭,把他折騰得已經心力交瘁了。他哪裡還有心思去造反呢?

    既然不能造反,聰明絕頂的曾國藩就選擇了功成身退,不但主動大幅度裁撤湘軍,而且還讓其弟曾國荃回家養病,打消朝廷的顧慮。

    曾國藩這樣做,無疑避免了國家的再度動亂,避免了人民再度陷入水深火熱之中,當然也就順應了歷史,是一件有利於天下蒼生的大功德。o

  • 8 # 峰迴路轉sgyf

    曾國藩是挽救大清王朝最重要的一人,與其說太平天國敗給了清朝,不如說是洪秀全敗給了曾國藩。那麼打敗天平天國 ,手握重兵的曾國藩為什麼不學歷史上的趙匡胤直接把積貧積弱的清朝奪過來自己稱帝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曾國藩出生於封建地主家庭,從小就研習四書五經,他雖然資質不聰明,但由於是穩紮穩打的學習,對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理解得更深刻。哪怕是要了他的命,他也會忠於朝廷的。

    二、曾國藩性格嚴謹,做事考慮後果,考慮到嚴峻的局勢 他也不可能造反

    太平天國被湘軍消滅以後,整個江南地區是十室九空,哀鴻遍野,老百姓需要的是安穩,是修養生息。曾國藩若是此時造反,江南會再起狼煙,他就會不得民心,註定也不會取勝。權衡利弊,他不會造反。

    三、慈禧太后的猜忌,使曾國藩不敢造反

    俗話說“狡兔死,走狗烹”,曾國藩飽讀詩書,他知道一個人手握重兵、功勞最大之時,就是自己遭到猜疑最重,最不安全的時候,所以他在天平天國被鎮壓以後,把軍隊解散,打消了慈禧太后的猜忌。他的這一點最值得學習,不擁兵自重,保護一家老小的平安才是第一位的。

    總之,曾國藩是一位大智慧之人,他眼光獨特,看問題很透。從歷史的眼光來看不稱帝是他最明智的選擇。

  • 9 # 經典守望者

    沒有必要,《甄嬛傳》中有一句話說的很好:“當皇帝未必是天下第一得意事”,這句話很有道理。就當時的曾國藩而言,稱帝不是不可以,而是實在沒有那個必要。

    首先,清朝不是紙老虎,當時的恭親王和慈禧太后都還在位,而且僧王僧格林沁也還活著,如果曾國藩的軍隊和滿蒙聯軍硬碰硬,那麼鹿死誰手還很難說。而且清政府的政治手腕很高,湘軍的後勤糧餉都在清政府的手中。清政府當時還刻意扶植李鴻章的淮軍就是為了與曾國藩相互牽制,一旦曾國藩稱帝,那麼他的四面八方立刻就會湧現出大量的敵人。這足以擊垮曾國藩的後方。

    第二,當時的曾國藩是以儒家道統存亡來號召天下的士紳領袖共同對抗太平天國。而儒家的根本核心就是忠義。在當時滿漢一體的情況已經出現,百姓的心中對於驅夷排滿的心態已經不像是明末清初的時候。所以,一旦曾國藩造反,他的形象就會立刻崩塌,他的號召力很快就會反噬他。到最後連保證曾氏一門的性命都很難。

    第三,人貴知足。當時的曾國藩已經是漢臣之首,炙手可熱,榮華富貴享之不盡。這樣的富貴面前,曾國藩當時已經年近六旬,已經沒有爭奪天下的野心和鬥志。加上身邊還有一個春秋鼎盛,野心勃勃的九弟曾國荃希望利用自己的威望逐鹿天下。即使曾國藩稱帝也難免宋太祖燭影斧聲的結局。所以,曾國藩不稱帝是正確的。

  • 10 # 良人說史

    你問我來答,我是良人。

    曾國藩不稱帝是因為他有更大的野心。

    皇帝算什麼?至高無上,一言九鼎撐死傳不過三百年。

    中國第一個主動不爭帝位的世家是東晉王家。

    王家非常牛逼,沒有王家的鼎力支援司馬睿根本建立不了東晉。

    既然這樣為什麼王家不索性自己稱帝呢?

    皇帝雖然顯赫,但是也遭人羨慕。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全國上下不知有多少眼睛盯著皇帝這個位置,皇子、叔父、權臣、宦官、后妃……

    也有太多無奈,天天操勞國事心力憔悴,歷史上的皇帝大多都是英年早逝,二三十歲死的一大把,像康熙、乾隆這樣超長待機的少之又少。

    相反還是世家大族好,流水的皇帝,鐵打的“王謝”家族。

    即便是改朝換代,對世家大族也是拉攏政策,而皇族就是被屠戮的物件。

    比如說吳越錢氏,近代就誕生了三位大師——錢鍾書、錢穆、錢學森。

    其次是東晉面臨的環境,北方遊牧民族咄咄逼人,南方叛亂不斷,一句話不是一個太平盛世,甚至很可能隨時完蛋。

    國家完蛋,皇帝是要為此背鍋的。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王家必然不會再進一步,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曾國藩有更大的野心,他要成為的是萬古不滅的聖人

    兩千多年的儒家社會,誕生了無數人才。

    在曾國藩的年代,公認的聖人只有兩個,孔丘、王陽明,曾國藩決心做下一個。

    聖人不是誰想做就行的,聖人的評選有一套標準,這就是“三不朽”。

    《左傳.孫豹》:“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

    做到“三不朽”才能成為聖人,立德、立功、立言少一個都不行。

    曾國藩進入官場之後就開始自己的偉大事業,自己給自己造勢。

    給大家講個故事,我想很多人都聽過:曾國藩小時候很笨,一篇文章背了很久還不會。一個小偷一天光顧曾國藩的家,遇到曾國藩背書。小偷見曾國藩讀了很多遍,背的還不流暢,於是大怒,跳下房樑,把曾國藩正在背的文章流暢的背了一遍,揚長而去。

    曾國藩笨嗎?實際上他很聰明。

    這個故事出自曾國藩自己的日記,日記這種私密的東西怎麼會流傳出去呢?

    把自己的隱私暴露給同僚,意欲何為呢?分享祕密不就是為了拉近關係!

    還有那個關於“好色的故事”,也是出自曾國藩的日記。

    曾寫日記的目的是給別人看,裡面能有多少真的東西?

    說白了都是自吹自擂,曾得到了名聲。

    平定太平天國又立了大功,距離聖人就差一步了。

    曾國藩不可能為了當皇帝,讓自己前功盡棄。

    皇帝算什麼,比得上聖人嗎?

    其次,清末的皇帝實在窩囊。與其說是九五至尊,不如說是在火上烤。

    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開始,清朝很明顯的在走下坡路了。

    太平天國這麼一鬧,明眼人都知道清朝沒幾年活頭了。

    外有列強,內有騷亂,活脫脫一個爛攤子。如果做皇帝就要收拾爛攤子,這個頭疼的問題還是讓八旗人自己解決吧!

    曾國藩不做皇帝,第一是有更大的目標——成聖人。曾國藩成功了,公認的“半聖”。

    第二這個國家真是太爛了,列強、不平等條約、租界、起義……曾國藩不會把自己放在火上烤,這樣的皇帝做著沒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據美媒透露,沃爾建議奇才簽約受傷的考辛斯,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