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鄧海春

    嘉慶皇帝是清仁宗顒琰,清高宗弘曆第十五子。他生於乾隆二十五年(1760),初名永琰,母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被密建為皇儲,乾隆五十四年(1789)被封為嘉親王,乾隆六十年(1795),被正式宣佈立為皇太子。第二年正月,受乾隆帝禪位繼帝位。其後,朝政仍被太上皇乾隆帝控制,顒琰暫時居住在毓慶宮。嘉慶四年(1799),乾隆帝駕崩,他才開始親政。

    這件事要從乾隆自身說起。清朝的康乾盛世中,乾隆可以說是將清朝的發展推到了封建社會歷史的頂峰,他在文治武功上都有頗為不凡的造詣。文治上,乾隆重視社會的穩定,關心百姓,繼續施行雍正帝的“攤丁入畝”制度,同時五次普免天下錢糧,三免八省漕糧,減輕了農民的負擔,起到了保護農業生產的作用,使得清朝國庫日漸充實,人口大幅增長,乾隆六年(1740)中國歷史上人口首次破億大關,乾隆五十七年(1790)更是突破3億。 盛世的皇帝都有一個癖好:編書修史。明朝的朱棣就曾組織編撰《永樂大典》,為了彰顯太平盛世,他也不例外,組織進行了《四庫全書》的編撰。

    武功上,他平定了準噶爾和大小和卓叛亂,正式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反擊廓爾喀入侵,捍衛了西藏的主權完整;平定林爽文叛亂,無懼沙俄武力威脅,保護歸國的赤子漠西蒙古—土爾扈特部,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等等。

    乾隆在位六十年,他實際掌握最高權力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僅次於其祖父清聖祖康熙帝)、年壽最高的皇帝。既然年壽高,這就導致了一個“白髮人多次送黑髮人”的問題,他的許多繼承人都沒能活過他,最後讓嘉慶撿了便宜。這是原因之一。

    面對乾隆末年危機四伏的政局,嘉慶帝打出“鹹與維新”的旗號,整飭內政,整肅綱紀。誅殺權臣和珅,罷黜、囚禁和珅親信死黨。詔求直言,廣開言路,祛邪扶正,褒獎起復乾隆朝以言獲罪的官員,要求地方官員對民隱民情“纖悉無隱”,據實陳報,力戒欺隱、粉飾、怠惰之風。但其對內政的有限整頓,未能從根本上扭轉清朝政局的頹敗。最後,清朝這一大馬車漸漸走向了衰亡的道路。

    乾隆聰明一世,卻在老年選擇繼承人時或因出身或因私心而犯了錯誤。這也讓不那麼優秀嘉慶坐上了皇帝寶座。

  • 2 # 大國布衣

    可是大家對於乾隆為何把皇位給了能力比較平常的嘉慶存有疑問。對於這個問題疑問,我來分析一下。

    乾隆的兒子們

    眾所周知,乾隆是一個風流皇帝,不但嬪妃滿宮,連民間也有他的風流傳說,光是其兒子就有十幾人。嘉慶則是他最小的一個兒子,在他前面還有十四個哥哥,按正常來說這個皇位怎麼樣也不會輪到他坐的。但偏偏命運之神就眷顧了他,最終皇位給了這個十五阿哥。

    其實,在乾隆選擇繼承人之初,是想立嫡長子永璉,永璉乃孝賢皇后富察氏所生,至幼聰明伶俐,不但乾隆喜歡,就連雍正皇帝也是對這位皇孫喜歡的不得了。乾隆早已將七歲永璉的名字放在“正大光明”匾後面,只等他長大成人。但世事總不得人意,永璉從小體弱多病,到九歲是便病死了,皇帝的寶座也就此失去。

    永瑛受此刺激後便一病不起,與乾隆十五年病死,享年23歲。乾隆對於永瑛的死一直心懷愧疚,在永瑛死後,富察氏還有個兒子叫永琮,是永璉的弟弟,乾隆想立他為太子,只可惜永琮也是短命,還未滿兩歲便出痘而死。

    皇三子永璋,他於永瑛犯的錯誤一樣,也是在富察氏的葬禮中表現欠缺,也是被乾隆責罵後鬱鬱而終,26歲就死了。皇九子和皇十子,兩人分別與一歲和兩歲就死了。皇十三子永璨,三歲便夭折;皇十四子永璐,是永琰的同母兄弟,四歲夭折,在永琰出生時,只有六位兄長還活著,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五子永琪、皇八子永璇、皇六子永瑢、皇十一子永瑆及皇十二子永璂。

    還有比永琰還小的兩位親兄弟,一個是皇十六子,但在四歲時也死了,剩下一個皇十七子永璘是最小的一個皇子,其中永珹和永瑢被過繼出去沒有繼承資格。

    永琪死後接下來就是八阿哥永璇,但此人整日沉迷於酒色,雖好詩文,但性情古怪,並且腳也有問題,經常不顧乾隆斥責偷偷出宮遊玩,很不得乾隆喜歡。十一阿哥永瑆,此人也算是天資聰明,且在書法上造詣很深,但過於吝嗇。取了大學生傅恆的女兒做福晉,但每天只喝粥過日子,將女方的陪嫁物品都藏在庫中不捨得拿出來。有次,他家的馬死了,他竟命令將馬殺了煮來吃,然後全家人就吃馬肉,別的菜都沒有,這樣的人乾隆怎麼可能把天下給他。

    接下來是十二阿哥永璂,永璂是被廢的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乾隆與她夫妻不合,不會將其放在候選人範圍。

    一半機緣、一半奮鬥的嘉慶

    直到乾隆二十五年,皇十子字永琰出生,雖然乾隆看似兒孫滿堂,但能活下來都是一些無法擔當大任的,所以到後面只有這個永琰了。

    永琰性格內向,做事穩重,平日裡讀書也很勤奮,算是一個文物全才,尤其在忠孝方面表現的很好。乾隆最為心儀的三個兒子都沒能活到當皇帝,等待傳位之時,相對比較,嘉慶更懂得孝道,所以他就成為了皇位的最佳人選。

    乾隆之所以選擇嘉慶,主要還是有幾個方面因素:

    其一、嘉慶的母后,是其他四位皇子的母親中最得寵的,她掌管著後宮,所以位份最好。

    其二、乾隆如果傳位給嘉慶,就是太上皇,但他並不想這麼快放棄權利,而嘉慶則配合的很好,一切聽從乾隆安排,所以乾隆覺得很容易掌握這個以後的皇帝。

    乾隆三十八年冬天,乾隆將永琰的名字寫在木匣之內,藏在“正大光明”匾後面。至此,一半的命運安排,一半自己的聰明勤奮,永琰最終當上了大清皇帝。

    乾隆兒子們列表:

    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孝賢皇后葬禮之事被譴責,鬱鬱寡歡而死。

    皇次子:愛新覺羅.永璉,九歲病死。

    皇三子:愛新覺羅.永璋,同老大一樣,鬱鬱寡歡病死。

    皇四子:愛新覺羅.永珹,過繼

    皇五子:愛新覺羅.永琪,26歲病死。

    皇六子:愛新覺羅.永瑢,過繼。

    皇七子:愛新覺羅.永琮,兩歲便夭折。

    皇八子:愛新覺羅.永璇,品行不好,不受乾隆待見,但最長壽。

    皇九子:早殤

    皇十子:早殤

    皇十一子:愛新覺羅.永瑆,極度吝嗇,不受乾隆待見,也比較長壽。

    皇十二子:愛新覺羅.永璂,乾隆夫妻不合,排除皇位候選人。

    皇十三子:愛新覺羅.永璨,早殤

    皇十四子:愛新覺羅.永璐,早殤

    皇十五子:愛新覺羅.顒琰,清仁宗,嘉慶皇帝

    皇十六子:早殤

    皇十七子:愛新覺羅.永璘,風流王爺,終身不成器,嘉慶帝護著,一生無憂。

    綜上所看,乾隆心儀兒子們都死病了,剩下都是不成品乾隆不喜歡的,所以嘉慶能得皇位很大一部分也是由運氣來的。

  • 3 # 三觀粉碎機

    這個故事只是告訴我們,一個人即使再牛逼,再努力,也比不上出生好。

    嘉慶是在乾隆三十八年,也就是1773年被立為皇儲的,此時的乾隆已經62歲,已經到了必須立儲的時候,那留給乾隆的選擇都那幾位皇子呢?

    雖然乾隆兒子不缺,但是由於清朝皇室實行八旗內部政治聯姻的策略,所以導致生出來的廢兒子特別多,也就是容易死。所以你可以看到清朝皇室的嫡長子基本是死絕的,乾隆也不例外,兒子雖多,可選擇並不多。有:

    八皇子永璇,是個瘸子;十一皇子永瑆,生母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十二子皇子永璂,生母前皇后輝發那拉氏;十五皇子永琰;生母皇貴妃魏佳氏;十七皇子永璘,年紀太小,是永琰的同母弟弟。

    其中瘸子八皇子、小皇子永璘都是不考慮的人選,而永璂的母親是乾隆最恨的女人,當然也pass了,所以一般我們說能力比嘉慶好,卻沒被立皇子的就是十一皇子永瑆。雖然永瑆的生母也是皇貴妃,但是嘉慶的生母魏佳氏是乾隆繼富察皇后之後最寵愛的女人,更是在輝發那拉氏死後替乾隆掌管後宮,結果可以說非常顯然啦。有魏佳氏在,永瑆根本不可能會被立為皇子的。

    有人說永瑆瘋瘋癲癲,非常摳門,是個荒唐王爺。但是請注意的就是,關於這些傳聞大多數都是發生在嘉慶繼位之後,不過是自保之策罷了。

  • 4 # 九零後說書人

    乾隆五十六年的最後一天,已經81歲的乾隆觸景生情,對敬事房的太監吩咐道:“你去通知一下愉妃娘娘,今晚朕去她那兒,由她侍寢。”太監先是一怔,隨後提醒說:“萬歲爺,愉妃娘娘已經79歲了……”

    還沒等他說完,乾隆大喝一聲:“79歲怎麼了?今晚就去那兒!”

    太監連忙前往愉妃的寢宮傳話,愉妃有些不可置信,問道:“公公,您莫打趣我了,我知道今兒個過年,這有紋銀20兩,綢緞5匹,您拿回去……”

    小太監立馬跪下,誠惶誠恐的回答:“愉妃娘娘,老奴怎敢打趣您,確實是萬歲爺的吩咐。”

    等傳話的太監走後,愉妃連忙叫來丫鬟替自己洗漱打扮。此時她不知道乾隆究竟安的什麼心思,難不成過年之際,又想五阿哥了?

    她陪伴乾隆已經六十五年了,一直都不得寵。之前生下五阿哥永琪的時候,過了一段時間的好日子,可好景不長,永琪英年早逝,留下她一個人孤苦無依。

    話說,乾隆對五阿哥永琪是真的好,曾一度傳出讓永琪接班。自從永琪病逝之後,乾隆每次過來愉妃這裡,都是思念兒子的。

    晚飯過後,乾隆如約而至。好一會兒,他摟著愉妃說:“這些年是朕對不起你,要是咱們的孩子永琪還在,那就好了……”

    愉妃心裡苦哈哈的,心想果然是想你兒子了。

    聽到乾隆提起自己的兒子,她也傷心的直掉眼淚。這些年,如果永琪活著,自己的地位定然比現在好千百倍。

    隨後,乾隆又問道:“愉妃,在宮中就數你不爭不搶,如今朕年紀大了,可還不知道立誰為儲君呢,愁啊!”

    愉妃不接乾隆的話,她知道“後宮不得議政”的規矩,即便乾隆自己提出來,她也不便回答。更何況,自從兒子永琪死後,愉妃已經吃齋唸佛幾十年了。

    有人說嘉慶的能力比哥哥差上百倍,為何乾隆還是選嘉慶為接班人?

    在很多人看來,乾隆選嘉慶做皇帝絕對是看走了眼。

    其實,乾隆皇帝也沒有辦法。他本來就是一個追求完美的人,肯定希望儲君是一個符合自己期望的人。

    可是,怪就怪乾隆自己太長壽了。等到他想選儲君的時候,那些有才能的皇子都沒能繼承乾隆長壽的基因,一個個已經離開人世。

    最後乾隆沒得選了,只能在剩下的孩子裡面挑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好的做下一任皇帝,也叫“鯽魚裡面挑鯉魚”,選來選去,只有嘉慶這個平平無奇的皇子最為合適。

    在清朝的十二位皇帝裡,乾隆算是最圓滿的君主。在位時間60年,做太上皇時還執政了四年。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還是最長壽的皇帝,在平均年齡39歲的皇帝中,乾隆竟然活了89歲高齡。這放在現代來講,乾隆也算長壽老人。

    乾隆皇帝一共有17個兒子和10個女兒,當他73歲時,就已有了玄孫。

    “五世玄孫,一堂衍慶”,是歷代帝王不曾有過的大喜事。乾隆覺得自己慶幸,便在雍和宮、景福殿以及承德避暑山莊等處,寫了幾塊“五代五福堂”的匾額,並自封為“十全老人”。

    不過,自稱“十全老人”的乾隆一生也有遺憾,就是自己親眼看著自己一個個喜愛的皇子先離自己而去,白髮人送了多位黑髮人。

    01,兩位嫡子:永璉,永琮先後夭折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都一直深愛著他的髮妻孝賢皇后富察氏。

    公元1736年,乾隆皇帝剛登基的時候,他已經有3個兒子了,嫡長子永璉,正是乾隆和一生摯愛富察氏所生,所以,當時乾隆就秘密立下永璉為皇太子。

    首先嫡長子繼位,在情理之中,其次,乾隆皇帝愛屋及烏,讓富察皇后的孩子做皇長子最好不過了。

    可惜,這個永璉是短命之人。還在很小的時候,永璉因為一場病夭折,這件事讓乾隆皇帝非常痛心,不僅追封永璉為端慧太子,還為他破例,修建了清朝唯一一個皇太子墓。後來,嘉慶帝也要去祭拜自己的老大哥。

    從這也看出,乾隆皇帝對於永璉當初多麼在意。永璉在乾隆皇帝心裡有多麼重的分量。但是,永璉去世已經成為事實,儲君之位空出來了,下一位備選人會是誰呢?

    往後數年,乾隆皇帝心裡也沒打算過立儲之事,反正乾隆還很年輕,立儲之事不必太著急。

    轉眼間到了乾隆十一年,富察皇后再次懷孕生下一位皇子,取名為永琮。乾隆皇帝大喜,又是個皇子,那麼下一任儲君非永琮莫屬。

    乾隆皇帝高興的把富察皇后抱在懷裡:“感謝你又為我生下一個孩子,這下我再也不用發愁了。”

    誰知,命運弄人,乾隆皇帝還沒來得及把永琮的名字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上,永琮就因為出痘早早離世,當時永琮僅僅是一個2歲的小孩。

    這次,富察皇后受不了接連喪子的打擊,一直鬱鬱不樂,最終因病離開人世。乾隆皇帝對於永琮離世更是痛徹心扉,在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想立嫡長子的願望徹底破滅。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在餘下的阿哥里挑選儲君。

    02,庶長子永璜,三阿哥永璋:因“不孝”失去立儲資格

    沒有了嫡長子,還有庶出的皇長子永璜。

    當時,永璜已經20歲,在清朝已經算是一個不小的年齡了。現在,富察皇后去世,根據立嫡立長的原則,儲君之位很有可能就是永璜的。

    只是,還沒等他摩拳擦掌好好表現一番,直接就被乾隆皇帝一腳踢出局。

    公元1748年,富察皇后去世,在眾多阿哥中,永璜最年長,所以以大阿哥身份迎喪。但是在葬禮過程中,永璜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哭的死去活來,甚至都沒有掉眼淚。這一點細節讓正在傷心的乾隆皇帝看見了,他上去一腳把跪著的永璜踹到在地。

    乾隆生氣地怒吼:“孝賢皇后好歹是你的皇額娘,你怎麼如此心如磐石,她去世了你一滴眼淚都沒有嗎?”

    永璜嚇得不敢作聲,“你放心,像你這樣的人,沒有一點感情,你一輩子都做不了太子。”乾隆皇帝當場表明不會立永璜為太子。

    乾隆四處看了看,13歲的三阿哥永璋也沒哭出來,乾隆上去也是一腳:“還有你,永璋,你和你大哥一樣,都是不懂得孝順的人。”言語之中,三阿哥的立儲資格也被取消。

    說實在的,讓兩個孩子哭一個不是自己母親的人,確實有些困難,但是這兩個人都沒有表現出傷感,哪怕是假裝哭一哭也算。正好富察皇后又是乾隆最愛的女人,兩個倒黴的皇子就這樣因為一件小事丟掉了立儲資格。

    03,四阿哥永城和六阿哥永瑢:被過繼給他人

    剩下的皇子中,四阿哥永珹和六阿哥永瑢,從小就不受乾隆皇帝喜歡,所以就將他們分別過繼給了和碩履懿親王允裪和慎靖郡王允禧當兒子。這樣一來,這兩位皇子就沒有了繼位可能性。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晚年的時候,對六阿哥永瑢又非常器重,當然這和六阿哥的才學分不開。

    六阿哥擅長星曆,還擅長作詩和畫畫,所以深得皇帝喜愛。

    有傳言,乾隆皇帝當時有想法想要傳位給六阿哥永瑢。但是,六阿哥永瑢也是個短命之人,走在乾隆皇帝前面,先一步去了極樂世界。所以,六阿哥也沒當上皇太子。

    04,五阿哥永琪:文武雙全,卻在26歲時因病去世

    永琪是乾隆和愉妃海佳氏生的孩子,從小就精通滿蒙漢等語言,在書畫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詣。

    除此之外,永琪最擅長的就是騎射和摔跤。他是一個勤奮的人,經常和善撲營裡的侍衛一起練摔跤。從一開始的屢屢戰敗到最後的無人能敵,期間永琪吃了不少苦頭,但都憑藉頑強的意志堅持下來。

    所以,後來乾隆皇帝有打算立五阿哥永琪為儲君。

    尤其是在圓明園著火事件發生後,乾隆更加看重永琪。

    乾隆二十八年,乾隆帶著兩位弟弟和親王弘晝和果親王弘曕,還有永琪在內的幾位阿哥在圓明園小住。

    到了晚上,乾隆皇帝居住的九州清晏殿到了晚上突然起了大火。

    當時和親王弘晝正在和乾隆皇帝一起喝茶,看到起火了,撒丫子就往外跑,連頭也不回,把乾隆皇帝留在了火海之中。

    雖然果親王弘曕當時不在九州清晏殿,但是他的住所是距離乾隆最近的。乾隆當時滿懷希望,等待弟弟弘曕來救駕,誰知左等不來,右等也不來。

    就在乾隆皇帝心灰意冷的時候,永琪一個人衝進了火海,一把背起乾隆就往外跑,等到救出來乾隆,大火也被宮人撲滅了。但是九州清晏早已燒得不成樣子。

    經過這件事之後,乾隆對永琪讚賞有加,一直誇他是個孝順的人。

    而且,五阿哥永琪是唯一一個活著就被封為榮親王的人。在被封之後,朝中上下也就明白了乾隆皇帝的意思,五阿哥就是將來繼承大統的人。

    可惜的是,永琪因為附骨疽不治身亡,年僅26歲。乾隆皇帝悲痛欲絕。“怎麼朕相中哪位皇子,老天爺就要帶走他啊!”

    那時,已經是乾隆三十一年,除了上述幾個因各種原因失去繼承資格的皇子們外,還有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皇十四子以及皇十六子,都因病早夭。

    因此,有資格被立為儲君的,也僅剩五人。

    他們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05,皇十二子永璂:受母親牽連,錯失立儲資格

    在剩下的幾位皇子中,最具有競爭能力的就是皇十二子永璂。

    因為她的母親是那拉皇后,按照立嫡立長的規矩,很有可能就是皇十二子永璂來繼承大統。

    但是,乾隆三十年,乾隆帶那拉皇后南巡過程中發生了很不愉快的事情,皇后甚至當著乾隆皇帝的面剪短頭髮。

    在古代,只有為去世的人才可以剪短頭髮,所以乾隆皇帝很生氣,回宮之後就收回了那拉皇后的冊寶,雖然沒有下旨廢掉皇后,但是那拉皇后的地位一落千丈,第二年就鬱鬱而終。

    被母親牽連,皇十二子永璂也不被乾隆皇帝喜歡,所以他也失去了做儲君的資格,多少有些可惜呀。

    06,皇八子永璇:因形象不好,無緣儲君

    那麼剩下的幾位皇子中,就只剩下皇八子永璇是老大哥了。

    但是,皇八子永璇有個硬傷,他天生殘疾,就算文韜武略再好,形象上作為一國之君有點拉胯,

    更是對於凡是追求完美的乾隆皇帝來說,皇八子永璇直接被pass。

    不過皇八子永璇對於不能做一國之君這事也比較坦然,後來就沉迷於煙柳之處,整天想著風花雪月之事,雖然乾隆皇帝多次嚴厲批評,但是皇八子永璇依舊破罐子破摔。

    07,最後三個皇子:嘉慶平庸但沒有致命的缺點

    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是一母同胞的親兄弟,兩人皆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所生。不過永璘太小,而且從小調皮搗蛋,頑劣不堪,品行方面風評也不好,因此乾隆皇帝認為不能委以大任。

    於是最後只留下永琰和永瑆對決。

    永琰和永瑆在文采和品德上不相上下,其中永瑆與大學士劉墉、鐵保、翁方綱並稱乾隆時期書法四大家。大臣們也紛紛猜測,儲君之位不是永琰就是永瑆。

    最後,乾隆皇帝選擇了永琰,也就是後來的嘉慶帝。至於沒選永瑆,是因為他不擅長馬背之術。

    本來清朝就是在馬背上打下來的江山,做皇帝的最起碼要文武雙全才行,而永瑆身上文人的酸腐氣息太重,乾隆皇帝覺得他難以擔當大任,所以最後永瑆落選了。

    而笑到最後的永琰呢?雖然不是很擅長某一領域,但是樣樣都懂一些,就像一個木桶一樣,沒有短板,也沒有長處,他贏就贏在均衡發展。所以在對比之下,永瑆的不擅長馬背之術就成了致命的缺點。

    這樣我們分析完,也就算明白了,乾隆那麼多孩子,比嘉慶帝優秀的多的是,為什麼最後選擇了平庸的嘉慶。

    乾隆皇帝沒有選擇,雖然有17個兒子不錯,但是優秀的都一命嗚呼,只能在剩下的“鯽魚裡面挑鯉魚”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乾隆皇帝去世以後,嘉慶帝把後宮嬪妃都照顧的不錯,對待自己的兄弟姐妹也還行。所以,嘉慶在親情這方面是做的不錯的。

    寫在最後:

    倘若乾隆皇帝的17個兒子都健在,怎麼排都不會輪到嘉慶。所以,這也告誡我們,身體健康是一切的基礎根源。

  • 5 # 小文觀史

    嘉慶皇帝永琰是乾隆的第15個兒子,在一眾皇子中,嘉慶帝各方面確實都比較平庸。乾隆選嘉慶為接班人,純屬矮子裡面挑將軍,沒得選了。

    乾隆的兒子並不少,他一共有17個兒子,不過很多都在幼年時夭折,再加上乾隆皇帝十分高壽,很多兒子也沒能熬到他退休。

    所以,一直到公元1773年,63歲的乾隆第三次正式決定立儲的時候,候選的兒子只剩下5個,他們分別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經過數年的深思熟慮,乾隆帝最終決定,將皇十五子永琰立為皇儲。

    換作以前,這5位皇子選統統都入不了乾隆的眼。

    在立儲這件事上,乾隆思想比較傳統,他有很深的“嫡長子”情結,也就是立儲以嫡長子優先。

    在乾隆63歲立儲之前,他已經有兩次秘密立儲經歷。於乾隆而言,那簡直就是兩把辛酸淚。

    乾隆的第一次立儲,是在他登基的第二年。

    那時候的乾隆才26歲,正是謂風華正茂的年紀,他就下定決心,立6歲的嫡子永璉為儲君。

    永璉是乾隆與富察皇后所生的嫡長子,在乾隆的兒子中排行老二。

    乾隆對富察皇后深情一片,再加上永璉嫡長子的身份,也註定了永璉的不平凡。

    永璉一出生,就被他的爺爺雍正皇帝親自賜名“永璉”,飽含繼承皇位的寓意。

    永璉不僅擁有嫡長子的尊貴身份,他從小又表現得聰明伶俐,氣宇不凡。這讓乾隆打心底決定要從自己這代開始,將嫡出的皇子選作繼承人。

    1736年7月,永璉剛滿6歲,年輕的乾隆皇帝悄悄地寫下立儲書,藏在乾清宮“正大光明”的匾後。

    可惜,天不遂人願,乾隆秘密立儲不到兩年的時間,不滿9歲的永璉竟然病逝了。

    永璉的病逝,對乾隆猶如晴天霹靂,他還沒來得及將立儲事宜公告天下,永璉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

    深受打擊的乾隆連續五天都無心朝政,他整日沉浸在無際的悲傷之中。

    思來想去,乾隆決定將當年的密旨公之於眾。

    他寫下了一道御旨: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也是從這兒開始,眾人方才知曉乾隆當年的秘密計劃。

    永璉被乾隆封為“端慧皇太子”,乾隆還以皇太子的儀制給永璉辦了隆重的喪禮。

    永璉去世後,乾隆的妃子們又陸續為他生了幾個兒子,但這幾個兒子都沒有走進乾隆的內心,一直到皇七子永琮的降生。

    1746年,富察皇后又生了一個兒子,乾隆終於又等來了他的第二個嫡子。

    乾隆欣喜若狂,自永璉去世後,他等了整整8年,才終於等來了他和富察皇后的第二個兒子,並給他取名永琮。

    永琮還未出生之前,就受到乾隆的格外重視,富察皇后懷孕的時候,他破例取消了一切宮中節慶的外出計劃,全心全意地陪伴著富察皇后養胎。

    永琮出生那天,正是農曆四月初八。正逢久旱之後大沛甘霖,篤信佛教的乾隆十分欣喜,倍感天恩眷顧。

    乾隆帝是本著“愛屋及烏”的原則,準備將永琮立為皇太子。

    不過,沒等乾隆皇帝把詔書寫好,這個永琮就在出生的次年,出水痘而死。

    這樣一個出生即站在巔峰的孩子,還是沒有讓乾隆如願以償。

    乾隆十二年臘月二十九日,不滿兩歲的永琮因出痘而亡。

    連續兩個嫡子早夭,乾隆既悲痛又自責。他沉痛地寫下:

    "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

    永璉、永琮的去世,富察皇后因此一病不起,在永琮去世一年後,富察皇后也在東巡途中離世。

    富察皇后一死,乾隆皇帝想要立嫡子為儲君的這個想法算是徹底破滅了。

    儘管乾隆在接二連三的打擊中不願再立新儲君,但事實已擺在眼前,他必須將目光轉向了其他皇子。

    繼永璉、永琮早夭之後,乾隆對立儲之事閉口不談。直到永琪的優秀和恭順,再次打開了乾隆對立儲塵封已久的心。

    五阿哥永琪,並不是嫡皇子出生,他的生母是愉妃。

    儘管沒有子憑母貴,但永琪卻是靠自身實力贏得了乾隆的喜愛。

    永琪屬於全能型的才子,他工於書畫,精通各種少數民族語言,而且還善於弓馬騎射,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品行還非常高尚,最關鍵的是還非常孝順。

    公元1763年的夏天,乾隆帶著皇宮成員前往圓明園避暑,他居住的九州清宴殿意外著火,永琪第一時間衝進大殿背出了父親乾隆。

    這事讓乾隆心中十分感動和震撼,他認為永琪乃是至純至孝之子,他後來還將永琪封為碩榮親王。

    碩榮親王這個爵位不一般,順治帝曾經想追封董鄂妃夭折的兒子為皇太子,結果被孝莊皇后所阻攔,順治只得追諡其為榮親王。

    在這之後,清代的榮親王爵位都象徵著與皇太子之位掛鉤的王爵。

    而永琪才25歲,就獲此殊榮,可見乾隆對永琪早有立皇太子的意思。

    只可惜永琪福薄,他於1766年得了骨結核病,年僅25歲就英年早逝了。

    這可謂是乾隆的第三次遺憾。

    一直到1773年,63歲的乾隆再也找不到理由迴避立儲事宜,他終於決定再次立儲,從還在世的七個皇子中選一個做皇子。

    當時乾隆還有七位兒子健在,但是這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經被乾隆分別過繼給兩位叔叔允裪和允禧為孫子,繼承了乾隆這兩位叔叔的爵位。

    所以,實際上可供乾隆選擇作為繼承人的兒子只有5個。

    這五位皇子,也就是文章開頭提到的: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也許有人會說,五選一這有什麼難的?但偏偏這五個皇子,讓乾隆大傷腦筋。

    他左看右瞧,實在選不出一個理想中的未來皇帝。

    從嫡庶低位上比較,這五個皇子中,當屬十二阿哥永璂的地位最高,他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那拉氏所生。

    按照清朝立嫡的宗旨,永璂的勝算應該是最大的。

    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永璂的勝算來自於他有個當皇后的母親,但他落選失敗也是因為他的母親。

    乾隆三十年,乾隆與繼後那拉氏發生了尖銳的矛盾,至於什麼原因,史料目前也無從查證。而矛盾的結果就是,皇后那拉氏被冷落,第二年便鬱鬱而終。

    永璂作為皇后那拉氏的兒子,乾隆一看到他就氣不打一處來,他是再沒有機會入圍儲君了。

    拋開嫡子光環,永璂資質平平,而且他的壽命也很短,在乾隆秘密立儲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再來說說皇八子永璇。

    永璇的生母是淑嘉皇貴妃金氏。身為皇子,他毫無德行。永璇有兩個最大的毛病:一是沉湎酒色,二是腿腳殘疾。

    沉湎酒色尚且能改,但是腿腳不靈便,實在是有損天子威嚴,乾隆也是個愛面子的人,他無法接受這個走路一瘸一拐的兒子當皇帝。

    永璇倒是樂觀,他明白乾隆對他沒有立儲之意,他也繼續他放浪形骸的生活,面對乾隆的呵斥,他也無所畏懼,依舊我行我素。這種處事態度也使他活到了87歲的高齡,成為清朝最長壽的皇子。

    與永璇一母同胞的,還有十一皇子永瑆。

    與哥哥永璇的瀟灑肆意不同,永瑆十分穩重,德行也很不錯。

    永瑆最突出的才華,便是書法字畫。他的書法一絕,頗有大家風範,以至於當時,士大夫以能得到永瑆一帖字為榮。

    楊翰在《息柯雜著》評價他的書法:"王得窺內府所藏,而自藏又甚富,故書法大備如是,大抵皆從”。

    永瑆極具文人雅士的風流,但卻不對乾隆的胃口。

    永瑆的為人性格有點像三國時期曹操之子曹植,雖然才華橫溢,心地純善,他身上那股書生的酸腐之氣非常嚴重,且他專攻文學,不重弓馬,體質羸弱不堪。

    作為一個帝王候選人,光有氣度文雅是不夠的。滿清最早是在馬背上打天下,對騎射一向十分重視。而永瑆骨子裡有著很嚴重的漢族儒生文人習氣,這一點是最讓乾隆反感。

    乾隆曾經多次嚴厲呵斥永瑆端正習性,但永瑆比較固執,依舊故我。因此在立儲這件事上也徹底被乾隆淘汰。

    話說回來。雖然永瑆沒能成為下一任皇帝,但他能自由發揮特長,延續自己的愛好,成為一個優秀的書法家,這個結局也挺不錯的。

    淘汰了永璂、永璇和永瑆之後,剩下的二位候選人,便是永琰和永璘了。

    永琰和永璘也是同一個爹媽生出來的親兄弟,他們的親媽是孝儀純皇后魏佳氏。沒錯,就是火爆熒屏的清宮劇《還珠格格》、《延禧攻略》裡面的令妃。

    令妃這個角色也不簡單。自從乾隆和繼後那拉氏鬧翻後,乾隆雖然沒有廢后,但實際上她已經徹底失勢和失寵。這時候乾隆的後宮,最得寵的就是令貴妃魏佳氏。

    乾隆雖然沒有將令貴妃立為皇后,但實際上令貴妃卻行使著後宮之主的權力,在令妃去世後,乾隆追諡她為孝儀純皇后,算是給了她名分。

    說到這兒,乾隆的立儲名單也有了答案。

    同樣都是令妃的兒子,永琰和永璘不用拉出來比較,就已經高下立判。

    作為旁觀者,我們已經知道了,永琰便是乾隆的立儲人選、未來的嘉慶帝。

    殊不知,永琰和永璘這對兄弟,乾隆最寵愛的還是小兒子永璘。

    十七阿哥永璘出生的時候,乾隆已經56歲的“高齡”了。老來得子,老當益壯的乾隆心裡樂開了花,他十分寵愛這個小兒子。

    在永璘18歲的時候,乾隆帶著他南巡出遊;23歲的時候,乾隆封他為貝勒。分府的時候,又額外賞他當鋪良田。

    乾隆對兒子們的好脾氣,全部都用在了永璘身上。慈母多敗兒,慈父乾隆也不例外。

    正是因為乾隆的寵溺,永璘過得十分隨性。他不學無術,十八般武藝樣樣不精通。文不喜詩詞韻律,武不善騎射劍舞。總之,妥妥的一枚“學渣”。

    學渣也不是沒有優點。永璘最大的優點,就是活得清醒,認得清現實。乾隆寵他,他沒有恃寵而嬌。他自知沒有治國之志,便也不趟這立儲君的渾水。

    當乾隆決定立儲君的訊息出來,一些大臣便來拍永璘的馬屁,支援他入選。永璉當即表示:“皇位對我來說太沉重了,我這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得到和珅的府邸。”

    原話在《嘯亭雜錄》裡記載:

    ”純廟末年,或有私議儲位者,王曰:“天下至重,何敢妄覬,唯冀他日將和珅邸第賜居,則願足矣。”

    永璘這番“愛豪宅不愛江山”的話一出,他的哥哥永琰的心也就踏實了。

    他的主動棄權,避免了兄弟相爭,既成全了哥哥,也成全了自己。哥哥永琰繼位後,果真替弟弟永璘實現了夢想,將和珅的豪宅賜給了永璘。

    最後,來說說嘉慶帝本尊,也就是永琰。

    永琰自小勤奮好學,六歲學於兵部侍郎奉寬,從工部侍郎謝墉學今體詩,十三歲就通讀四書五經,很受乾隆的喜愛。

    少年時期的永琰,學習成績頗佳,"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年長後,尤喜讀諸史、通鑑,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

    1773年,按照雍正皇帝立下的“秘密立儲”的規矩,乾隆寫下立儲諭旨,將諭旨藏在一個錦匣內,再命人將匣子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完成了整個立儲工作。

    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舉行了盛大的禪位大典,愛新覺羅·永琰繼承帝位,成為了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嘉慶皇帝。

    根據史料的記載以及後世的評價,這位嘉慶皇帝,不管是在政治手段方面還是在政務能力方面,其整體表現著實一般,大清朝也在他的手裡,逐漸開始走向下坡路。

    嘉慶皇帝說是在位25年,實際執政21年。他十分勤政,一直到去世前一天,他還在孜孜不倦地處理政務。

    其實,嘉慶皇帝的勤奮已經成為了一種慣性,一種“懶惰”著的勤奮。

    表面上,他一天到晚地操勞。實際上,他已經習慣於不動腦子,讓祖宗為自己動腦子。

    “體皇考之心為心,本皇考之治為治。”這話可以說是嘉慶皇帝的座右銘。只要祖宗說過或做過的,他都依樣畫葫蘆地執行貫徹。

    所以,嘉慶是一位既沒有政治膽略又缺乏革新精神,既沒有理政才能又缺乏勇於作為性格的平庸皇帝。

    再加上他在位期間,國內爆發了天理教起義和白蓮教起義,清朝國力日趨衰退。

    嘉慶皇帝難以扭轉這種局勢,他的統治生涯也是在抱怨、迷惑、痛苦、尷尬中渡過。這也是他留給歷史的印象:碌碌無為,平庸至極。

  • 6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嘉慶帝顒琰並不是乾隆帝的第一選擇,這只是無奈之舉。

    乾隆帝一共有十七個兒子,按道理來說,選擇繼承人這事,應該是一種幸福的煩惱才對,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立儲之事困擾了他三十多年,直到乾隆三十八年才秘立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儲。

    這是為什麼呢?

    最開始,乾隆帝是堅持立嫡子為皇儲的,富察皇后所生的永璉和永琮都是他心意的物件。

    雍正五年,當時還是皇子的乾隆帝,娶了沙濟富察氏為妻,即後來的富察皇后,那時候乾隆帝不過十六歲,他很喜歡富察氏,婚後兩人感情也很好。

    雍正八年,富察氏生下了乾隆帝的第一個嫡子,即次子永璉,乾隆帝非常疼愛這個兒子,再加上永璉這個名字是雍正帝親自取的,隱示承宗器之意,因此他一出生就備受關注,乾隆帝也將其當做繼承人培養。

    乾隆元年,乾隆帝決定確立皇嗣了,永璉作為嫡長子,也是乾隆帝最喜愛的孩子,自然應該被立為皇嗣。

    其實,乾隆帝這麼做,還有更深層次的考量,那就是清朝入關之後的四位皇帝,即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本人,都是庶子繼承皇位的。

    乾隆帝作為一位受儒家文化薰陶長大的皇子,立嫡立長的觀念在他心中根深蒂固,因此他堅持要立嫡子為嗣,而那時候那只有永璉這一個嫡子,雖然年紀還很小,但也要立其為儲君。

    乾隆元年七月二日,乾隆帝親自草擬了秘密立儲詔書,藏於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然後安心地開始了他的皇帝旅程。

    但是,僅僅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為偶感風寒,於乾隆三年病逝了,死時年僅九歲,這對乾隆帝和富察皇后的打擊非常大,尤其是富察皇后,因為悲傷過度而生病,之後身體一直不太好。

    永璉去世後,乾隆帝悲傷地向外界公佈了立儲詔書的內容,毫不掩飾他對於立嫡子為皇儲的堅定想法:

    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

    既然沒有嫡子,乾隆帝也還年輕,因此永璉去世之後,他沒有著急立嗣,而是選擇等等看。

    乾隆十一年,好訊息傳來,富察皇后又生下一個兒子,即皇七子永琮,這是乾隆帝的第二個嫡子,他感到非常高興,為了慶祝永琮誕生,乾隆帝特意在紫禁城主持各種祭祀活動,還宴請了文武百官及宗親貴族。

    在宴席上,乾隆帝意氣風發,毫不掩飾自己對永琮的疼愛,他對大臣們說,“丙寅年亦曾於宮中慶元宵,蓋彼時以孝賢皇后將有弄璋之慶”。

    尤其是,永琮出生的日期剛好是佛誕日(四月初八),又是久旱逢甘霖之時,乾隆帝就感到更加高興了,為此還寫了好幾首詩,詩的內容就不說了,因為水平不怎麼高。

    總之,因為永琮的到來,讓乾隆帝大喜過望,他將所有的寄託全部放在永琮身上,心裡也在盤算著,等永琮稍微長大一點點,就馬上秘立其為皇嗣。

    其實,那時候乾隆帝有好幾個兒子,皇長子永璜也已經十八歲了,似乎更適合成為儲君,但他眼裡只有永琮,他一心一意只想立永琮為嗣。

    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乾隆帝就是如此,正當他沉浸在喜得嫡子的愉悅之中的時候,一個壞訊息傳來了,永琮因病去世了,死時只有一歲多。

    永琮的去世,對乾隆帝的打擊是沉重的,但更傷心的還是富察皇后,她在永琮去世的第二年就在疾病和悲傷中去世了。

    可以說,先後失去兩位嫡子和一位皇后,讓乾隆帝心力交瘁,一度十分消沉,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又失去兩位優秀的皇位繼承人。

    事情是這樣的,乾隆十三年富察皇后去世後,乾隆帝讓皇長子永璜迎喪,在此過程中,由於他跟三弟永璋表現得不夠悲傷,沒有痛哭流涕,這讓乾隆帝大怒,痛斥二人沒有體統,不懂禮節,並當眾表示二人將永遠失去繼承人資格。

    事實上,那時候永璜只有二十歲,永璋更是隻有十三四歲,年紀還不是很大,再加上富察皇后並不是他們的生母,所以乾隆帝對他們的要求實在太苛刻了。

    其實,永璜是個好孩子,他性格恬靜,喜好讀書,也很孝順,原本乾隆帝很喜歡他,但因為他在富察皇后葬禮上表現得不夠悲傷,就莫名其妙地失去了繼承人資格。

    這件事之後,永璜一直鬱鬱寡歡,生活在惶恐不安之中,不久就病倒了,乾隆帝這才意識到自己太嚴格了,於是將永璜接到宮中居住,並讓名醫給他治病,但他最終還是在乾隆十五年去世,臨終前對乾隆帝說,“不能送皇父了”。

    乾隆帝痛心疾首,很懊悔當初的舉動,於是追封永璜為和碩安定親王,而同樣遭受訓斥的永璋也過得不太好,也因為憂懼而鬱鬱寡歡,最終在乾隆二十五年去世,死時年僅二十六歲。

    永璋也是個優秀的孩子,雖然是漢女蘇氏所生,但為人謙和,好學,只要稍加培養,未來必定是個人才,但可惜也早早去世了。

    話分兩頭,乾隆帝在痛失兩位嫡子之後,並沒有放棄對立嫡子為皇儲的追求,他於乾隆十四年立烏拉那拉氏為皇后,烏拉皇后後來連續生下兩位嫡子,那乾隆帝的如意算盤得逞了嗎?

    乾隆十七年,烏拉皇后生下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即皇十二子永璂,乾隆帝雖然不像之前兩位嫡子那樣高興,但對永璂也是抱有很大的期望的。

    但是,由於之前兩位嫡子,都在被乾隆帝確定為儲君之後就去世了,這讓那個他不敢再輕易立嫡子為皇嗣了,所以他並沒有著急行動,而是準備等永璂稍稍長大一點再說。

    乾隆二十年,烏拉皇后再接再厲,生下了皇十三子永璟,只不過這個孩子很快就去世了,之後她就再也沒生孩子了,因此乾隆帝的嫡子就只有永璂一人。

    鑑於之前的教訓,乾隆皇帝沒有格外疼愛永璂,只是讓烏拉皇后精心撫養,永璂也在相對平靜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但在永璂十五歲這一年,發生了一件大事。

    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帶著皇太后、烏拉皇后、令貴妃等人下江南遊玩,眾人來到杭州的時候,烏拉皇后不知何故剪斷了自己的頭髮,還揚言要出家,這讓乾隆帝大怒,將烏拉皇后押送京城,關押在宮內,身邊的太監宮女多人被處死。

    我們已經很難知道烏拉皇后為何這麼做了,但剪短頭髮這事有違滿人傳統,滿人只在大喪之時才剪頭髮,乾隆帝因此認為烏拉皇后在詛咒自己。

    當然了,烏拉皇后失寵,跟乾隆帝自始至終都不太喜歡她有關,也跟令貴妃越發得寵有關。

    烏拉皇后失寵之後,於乾隆三十一年去世,乾隆帝下令以皇貴妃利益下葬,同時宣佈不舉行國孝三年,可見他對烏拉皇后依然心存不滿。

    由於烏拉皇后因罪而死,所以他的兒子永璂自然就失去繼承資格了,而且不被乾隆帝所喜。

    至此,乾隆帝一個嫡子都沒有了,而且因為種種原因,他不打算再立皇后了,只是將令貴妃封為皇貴妃,讓其代替皇后職責,統攝六宮,這也意味著他也不可能再有嫡子了,因此他也改變了思路,準備從庶子中選擇一人立為皇儲。

    如果要從庶子中選擇繼承人,那這個人毫無疑問就是皇五子永琪了,因為他是乾隆帝兒子之中最優秀的一個。

    永琪出生於乾隆六年,母親是愉妃珂里葉特氏,史書說他少時聰慧,長大後文武齊全,不但博學多才,會滿漢蒙及多國語言,熟諳天文、地理、歷算,而且弓馬騎射無不精通,最讓人稱道的是他的書法,乾隆帝時常稱讚他。

    更難能可貴的是,永琪恪盡孝道,他所具備的一些品質,無不是乾隆帝畢生推崇的,因此乾隆帝很喜歡他,曾公開說他“貴重”,暗示除了嫡子之外,他是乾隆帝皇位最有力的競爭者。

    還有一件事,讓乾隆帝對永琪格外看重,有一次乾隆帝居住在圓明園九州清晏殿,晚上突然發起了大火,宮女太監們都各自逃命去了,乾隆帝被困在大殿中。

    值此危機時刻,永琪不顧個人安危衝入大殿中,將乾隆帝給背了出來,過了很久,乾隆帝的弟弟弘曕才帶著一群人緩緩趕來。

    事後,乾隆帝大發雷霆,責怪弘曕沒有及時救火,將其罰款一萬兩白銀,由郡王降為貝勒。

    但對於永琪,乾隆帝則大加讚賞,也對永琪更加疼愛,這件事之後最近的一個封王年份,也就是乾隆三十年,乾隆帝將二十四歲的永琪封為和碩榮親王,“榮”字是光榮、榮耀的意思,由此可見乾隆帝為有永琪這個兒子而感到光榮。

    正是在永琪封王這一年,烏拉皇后因為斷髮而失寵,永璂因此失去繼承人資格,雖然令貴妃以皇貴妃身份統攝六宮,還有兩個兒子顒琰和永璘,但乾隆帝最想立為儲君的人選,還是永琪。

    可以說,除了嫡子之外,乾隆帝最喜歡也最看重的就是永琪了,以至於他在晚年會見英國使使節的時候,也毫不避諱地流露出對永琪的喜愛和懷念,甚至明確說他最想將皇位傳給永琪,搞得當時已經知道自己是皇儲的顒琰十分尷尬。

    那乾隆帝為何沒有立永琪呢?答案其實很簡單,永琪在乾隆三十一年去世了,死因是他患了一種叫“附骨疽”的病,再加上風寒導致“虛寒骨冷”,最終不治身亡。

    對於永琪的死,乾隆帝表現出的悲傷不亞於永璉之死,這件事讓他感到心灰意冷,尤其他已經見證了太多白髮人送黑髮人之事了,他的兒子越來越少,所以對永琪的思念也就越來越強烈。

    永琪死後,乾隆帝為立儲之事發愁,一直到乾隆三十八年,乾隆帝這才秘密立令貴妃所生的皇十五子顒琰為皇儲,當時顒琰只有十三歲而已,那乾隆皇帝為何要立這麼小一個孩子呢?

    其實,在乾隆三十八年的時候,乾隆帝活著的兒子只有七人,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被過繼給乾隆帝的兩個叔叔允裪和允禧當孫子,以繼承家業,因此不具備皇位繼承人資格。

    除此之外,永璂因為是烏拉皇后所生,也被排除在外,因此有可能成為皇位繼承人的只有四人,即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顒琰和皇十七子永璘,我們一個個來說。

    皇八子永璇是嘉妃金佳氏所生,金佳氏也算是個寵妃了,但生的兒子卻不爭氣,從小就頑劣,長大後舉止輕浮,做事不得體,而且與眾皇子歡喜不睦,人緣非常差,常常被乾隆帝批評,因此他雖然十七歲了,卻沒有半點要被立為儲君的苗頭。

    皇十一子永瑆也是嘉妃金佳氏所生,與哥哥永璇不同的是,他還比較優秀,書法造詣與永琪不相上下,是當時四大家之一,在他十四歲的時候,乾隆帝就讓他娶了大學士公傅恆之女富察氏,後來乾隆帝又將康熙朝權臣米明珠的府邸賞賜給他,可以說十分恩寵了。

    但是,隨著永瑆逐漸長大,他的毛病就凸顯出了,有兩點不被乾隆帝喜歡,第一是他不愛熱衷於騎射,要知道這可是皇子的必備課,他卻只能勉強騎馬;第二是他刻意仿效漢族儒生的文人習氣,顯得太過做作了,這也被乾隆帝所不喜。

    因此,雖然永瑆還算是比較優秀,但依然無法讓乾隆帝滿意,被排除在皇儲人選之外。

    再就是皇十七子永璘了,他雖然越是寵妃令貴妃的兒子,但出生得比較晚,是乾隆帝最小的兒子,當時剛剛出生不久,因此也不會被考慮。

    反觀顒琰,雖然當時只有十五歲,但德才兼備,而且十分孝順,綜合素質在乾隆帝活著的幾個兒子中是最好的。

    當然了,與永琪相比,顒琰自然是差很多了,但可惜他早早就死掉了,乾隆帝只能從矮子裡挑將軍,顒琰就是最合適的人選。

    如果非要從顒琰身上找一個過人之處,那就是好學不倦,十分上進了,他的老師朱珪曾評價他說,“好學敏求,誦讀則過目不忘,勤孜則昕夕不怠”。

    當然了,後來我們知道顒琰其實只是個平庸皇帝,並沒有很強的治國才能,但這都是後話,當時他就是乾隆帝活著的兒子中最優秀的一個,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然了,顒琰能被立為皇儲,跟他的母親令貴妃也是有關係的,令貴妃因為出身原因,無法被立為皇后,但乾隆帝最喜歡的女人,除了富察皇后之外就是她了,因此將她封為皇貴妃,成為實際上的皇后。

    所謂愛屋及烏,乾隆帝喜愛令貴妃,自然對顒琰高看一眼了,顒琰的所有才能也會在無形中被拔高,再加上那時候乾隆帝已經六十多歲了,到了必須要立儲君的年紀了。

    可以說,顒琰之所以被乾隆帝立為儲君,是因為他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是當時最佳選擇,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顒琰雖然勤奮,但缺乏改革精神,沒喲革除乾隆朝的弊病,因此與西方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走向滅亡。

  • 7 # 嗔痴歷史官

    在研究清朝歷史的時候,很多人都對康雍乾盛世十分感興趣,尤其是鼎盛的乾隆時期,更加讓人們充滿興趣,很多人覺得清朝在乾隆之後走下坡路,主要原因就是乾隆選擇了一個平庸的皇子嘉慶作為繼承人。

    人們十分好奇,乾隆也算一個比較聰明的皇帝,為何會選擇能力一般的嘉慶當皇帝的,嘉慶明明還有很多厲害的哥哥,為何乾隆卻偏偏不願意選擇呢?事實上這個問題其實也十分簡單,瞭解真相後你會發現乾隆很無奈。

    乾隆在嘉慶之前已經選過三個繼承人

    事實上,嘉慶並非乾隆第一個選擇的繼承人選,同時嘉慶也不是乾隆最開始就中意的皇子,不信我就跟你慢慢分析一下。古代的皇帝對皇子的出生十分看重,那些出生好並且皇子母親受皇帝重視的,自然皇子的地位也就要高很多。

    所以古代皇帝的正妻,也就是皇后,通常不管是寵愛的程度還是身份的高貴,都是最佳的,所以皇后所生的嫡子,也就是皇位繼承人的最佳人選,乾隆當然也是按照這樣的祖制來進行安排的。

    既然是按照這樣的祖制來安排,我們就只需要來看一看乾隆有過幾個皇后,還有就是乾隆格外喜愛過的皇子是誰,從而問題的答案就會十分清晰明瞭。

    乾隆的第一個皇后是孝賢純皇后富察氏,所以乾隆的首要皇位繼承人選擇,肯定是圍繞著富察氏的兒子來進行的,根據史料顯示,富察氏也確實為乾隆生過兩個兒子,分別是二子永璉和七子永琮。

    根據《清史稿》對乾隆的記載當中,提到乾隆在富察氏去世多年後,曾經提及過當年秘密立儲的事情,並且清楚表明自己曾經分別把富察氏的兩個兒子老二和老七都秘密立儲過,可惜這兩個兒子都早夭了,因此乾隆的前兩個最佳繼承人人選匆匆落幕。

    既然已經有兩個落幕了,那接下來乾隆由會選擇誰呢?乾隆總結了上兩次的經驗教訓,打算選一個年齡稍微大一點的兒子來繼承皇位,但是這個兒子要求必須符合乾隆所謂的忠與孝,還要聰明有膽識。

    乾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覺得老五永琪很不錯,完全符合自己的繼承人選擇標準,要說忠與孝,當年圓明園縱火,乾隆被大火圍困在裡邊,當時永琪不顧一切去把乾隆從火海中背出來。所謂患難見真情,這樣的兒子絕對是忠孝兩全的。

    要說聰明與膽識,就更不用說了,永琪琴棋書畫、騎馬射箭樣樣精通,在皇子當中,絕對是找不出第二個永琪這樣的全才了,所以乾隆在內心已經默預設定了永琪的繼承人位置。奈何乾隆最後還是無奈的,因為永琪生病去世了,真是天妒英才啊。

    在永琪去世之後,乾隆深受打擊,久久無法平息內心的哀傷,已經連續選擇了三個皇子作為繼承人,都去世了,乾隆甚至懷疑是這個繼承人位置對自己的兒子不利,所以乾隆將立儲一事暫時擱置,無人再提。

    乾隆為何選擇嘉慶為繼承人?

    可是隨著乾隆的年齡逐漸增加,朝廷中的大臣越來越擔心繼承人問題,就多次建議乾隆立儲,乾隆一開始也很不耐煩,到了後來大臣實在追得太緊,乾隆只能開始有意無意對繼承人問題進行一下思考了。

    到了這個時候,實際上乾隆真正尚且在世,可以選擇成為繼承人的人選已經只有7個了,其餘皇子要麼早夭,要麼已經被乾隆熬死了,畢竟乾隆活了89歲,在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中,都算是年齡最大的那種了。

    此時的7個繼承人人選分別是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顒琰、皇十七子永璘,這7人當中,老四和老六已經被乾隆過繼給了允裪和允禧,因此失去了繼承皇位的權利,這樣一來繼承人選瞬間變成了5個。

    在剩下的這5人當中,我們先來看一看乾隆有沒有特別寵愛的,類似於之前永琪那樣的人選,從史料記載來看,很明顯乾隆是沒有特別寵愛的人選的。既然沒有特別寵愛的人選,那乾隆就需要從自己的皇后當中選擇,當時乾隆的皇后是那拉氏,可惜在乾隆帶著那拉氏下江南的時候,不知道什麼原因那拉氏把頭髮剃了,因此惹怒了乾隆,乾隆從此對那拉氏失去寵愛。那拉氏失寵了,她的兒子永璂也就被自動放棄了,這樣就只剩下另外一個皇后的兒子了。

    在那拉氏失寵之後,令妃成為了實際上的六宮之主,雖然在後來去世後乾隆才追封為孝儀純皇后,可是在那拉氏失寵之後,乾隆對令妃的寵愛已經十分明顯。

    因此令妃的兩個兒子顒琰(嘉慶)和永璘就成為了乾隆繼承人人選的最後兩位合適人選了,不過當時永璘年齡太小,就直接被乾隆給略過了,這樣一來,自然只剩下嘉慶一人了,乾隆不選他也只能選他了。

    有人覺得當時乾隆還可以選擇皇八子永璇和皇十一子永瑆為繼承人,實際上我們前邊已經說過,要想乾隆選擇皇后的兒子之外的人選,除非這個皇子有過特殊的表現以及特殊的才華,比如永琪那樣,救過乾隆一命,並且文武雙全之人。

    永璇和永瑆不僅沒有特殊表現,能力也實在沒有什麼可圈可點的記載,在記載中反而有很多兩人性格不好的記錄,這樣的人,要是換做普通人,也不會選擇讓他們繼承家業的,更何況是皇帝選繼承人了。

    嘉慶雖然比較平庸,但是在當時的盛世來看,這樣的皇子是最合適的繼承人,因為在盛世當中,能夠做到守住祖宗的家業,無所為就是最大的有所為,從嘉慶後來的很多行為來看,確實如乾隆所期待的那樣,嘉慶工作勤勤懇懇,所有事情都要借鑑先祖是如何做的,自己再依葫蘆畫瓢。

    可惜對於歷史和時代的發展來看,嘉慶就成為了守舊派的典型代表,也因此阻礙了清朝時代的發展,導致後來越來越落後了,可是在乾隆的時候,就已經足夠守舊了,這個鍋也不該讓嘉慶去背啊。

    結語

    乾隆雖然兒子很多,但是在那樣的年代,能夠活到乾隆退位去繼承皇位的,簡直就是一個奇蹟,因此從時間上就已經淘汰了乾隆一大批兒子,再從能力以及乾隆個人喜愛、出生等等綜合評估的話,繼承人人選就更少了,可以說最後乾隆選擇嘉慶,已經是沒有選擇的選擇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玩時間長會發熱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