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河東來
-
2 # 無風雅處有風雅
先來分析秦朝時期當時的時勢,秦朝統一六國之後,秦始皇推行新的制度,但是遭到儒家人士代表的反對。比如說郡縣制,而儒家代表卻提倡恢復分封制。當時推行新律法制度的丞相李斯和儒家代表博士淳展開激烈的辯論。當然結果是李斯笑道了最後。
為了防止儒生背後議論,在李斯的建議下,秦始皇下令除秦國的歷史書籍之外,其他史書及《詩》,《書》等百家語之類全部燒燬。除博士官掌管的圖書和農書,醫書及求神問卜之書外,各地所有藏書交到當地官府燒燬。
法家獨尊,也成了秦朝治理國家的理念。儒家的思想遭到壓制。
這邊分享一個小故事就是“坑儒”,在頒佈焚書政策第二年,有兩個儒生在背後議論秦始皇,說秦始皇看他的相貌就知道他不是什麼好東西。議論完之後,兩個人就逃離了咸陽。這兩個人跑掉之後,讓秦始皇大為震怒,不僅僅因為這兩個人背後罵他,還因為他這兩個人是他派出去尋找長生不老藥之人。於是秦始皇把咸陽城所有儒生都召集到一起,先問這兩個人的去處,大家都說不知道。然後秦始皇安排專門負責審訊的人,審問的內容是:兩個尋找長生不老藥的儒生,是不是和你們聯合起來欺騙寡?結果一用大刑,全部都招供了,這些儒生的確籌劃了很多辦法來欺騙秦始皇。當然權威者在盛怒之下,懷疑你做了什麼,你肯定就得招供什麼,哪怕你真的沒有做!
最終這些儒生,全部都坑殺!也就有了史上有名的“坑儒”。
接著來看看漢朝,漢朝當政者總結了秦朝為什麼不過二世,就覆滅。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沒有施仁政!
這裡還要提到在古代中國是以血緣為紐帶的家族社會作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國家。而儒家關於宗法制和宗法思想理論,複合中國封建社會的實際狀況。儒家是以家庭,家族作為價值本位,以社會和諧為價值準則,來實現“天下大同”。
以當時的儒家代表董仲舒為例,他提出三綱五常:“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目的是以道德來束縛天下百姓,以便名正言順地服從上天,就是君主們規定的社會秩序。因為這種思路有利於中央集權,可以鞏固國家的統一,穩定社會的秩序。漢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思想主張,就有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使得儒家的學術地位得到極高的提升,也成了皇權的統治手段。也將專制集權推向頂峰,使得人治政治成了兩千年不變的定式。
總結為:秦朝時期:法家獨尊,焚書坑儒,儒家思想遭到迫害。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儒家思想進行了發揮,整添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思想。
-
3 # 你寫蠟燭
先秦時期是百家爭鳴的時代,沒有哪一家思想獨大的局面。在秦代主要是講究嚴刑峻法,而儒家思想講“仁”,不適合秦代統治者的需要。所以,此時儒家思想並沒有受到重視。到了漢代,從秦到漢經過了連年的戰爭,國家已是面目瘡痍,急需休養生息,而此時的黃老思想正是適合漢初統治者的需要。到了,漢代的文,景兩代皇帝的休養生息之後,國家逐漸恢復起來。到了武帝時代,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此時被確立為正統思想。到此時還沒有達到獨尊的地位,大致到了漢代末儒家才處於獨尊的地位。所以,在秦代和漢代,由於國家大環境的需要,對儒家思想有所差別。
回覆列表
秦王朝總體來說是以儒教道家法派,即法家為“官”,擔任政務型人才,以儒教的儒家為“吏”,“以吏為師”,擔任事務型人才,坑殺了當時的領導核心儒教道家道派方士,意圖建立政教合一的新型法教國家,由於儒教本質上是無神論者創造的宗教,所以秦王朝的整體佈局實際上就是中央集權。
漢王朝總體來說是以儒家為“官”,特別是漢武帝“罷黜(儒教)百家,獨尊(儒家)儒術”且一度以儒家為“師”,導致了王莽作為優秀儒家代表人物進行篡權,基本上使得東漢費盡千難萬苦方能重新上臺,造成其後的儒家只有再次居於“官”的身份,服從帝王的絕對領導,再也不敢輕言造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