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農曆正月朔,俗稱“年初一”,今為“春節”。一年之始,舊時有“履端”之說,最為重視。凌晨男子開門放火炮後,制素“齋供”,至廳事酬神。點燃香燭,鳴放鞭炮,稱為“拜天地”。鄰里相見,互道“新年恭禧”。是日茹素,不掃地,夜不張燈。初三日起早禮神,始吃除夕“燒年子”的豬頭,俗稱“開戒”。並出門至親友家拜年。齋供禮神之俗,今已改去。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元夜”或“上元節”。城鎮鄉村均以龍燈、竹馬、獅子燈配合管絃鑼鼓,敬神賀年為樂,深夜不休,稱為“鬧元宵”。龍燈、獅子燈等,例在初八日出燈;至元宵後三日即十八日落燈謝神,表示過年結束。
清明
清明主要活動是掃墓,均以五色彩紙剪成紙錢,繫於竹棒,插在墳上。又,各家門前插柳,或以柳條為圈,套在小兒頭上,婦女則結伴至郊外踏青。建國後,每逢清明,機關、學校及各團體都掃革命烈士之墓。
立夏
須先祭祖,並遍嘗新鮮蔬菜,謂“嘗新”。諺雲“三燒、五臘、四時鮮”,是日畢集嘗之。又吃原枝煮熟的細筍,謂可“健腳”。養蠶之家,採須米果,名“繭山米果”。又有稱人體重之舉,謂可免“疰夏”。是日忌坐門檻。
上已
古指農曆三月上旬已日,後專指三月初三。是日舊有臨水修楔,祓除不祥之習。新登地區是日行廟會,酬神演戲,以淥渚周王殿為最著。潘成年《新城雜詠》有“處處來看三月三”之句。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端五”或“端陽”。是日裹糯米粽子,吃“五黃”——雄黃酒、雄黃蠶豆、黃魚、黃鱔和鴨蛋黃。潮 溼陰暗之處撒石灰除蟲,門上插菖蒲和艾葉辟邪,亦有堂前懸掛鍾馗畫像者。小孩胸前掛以內裹有藥物的“香袋”。
中秋
農曆八月半,至今通行吃月餅,看桂花、團聚賞月。前數日親戚中之晚輩均以月餅致送前輩,祝賀中秋佳節。
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亦稱“重九”。古時於是日有登高避災之習,今但吃重陽粽子,觀賞菊花;親友之間多以棕子相互饋送慶賀。
九月十六
農曆九月十六,俗傳為觀音菩薩成佛日,都設香燭禮拜。新登地區是日有廟會,在城隍廟演戲酬神,觀眾大至,稱為“看九月十六”。因此出現臨時集市,生意最多者為金華府屬八縣客商所擺設的生產工具攤。解放後曾多次以是日舉行物資交流大會,盛況空前。
年節
新登地區舊俗,年節始於臘月十二。是日祭灶;十七日撣塵,打掃衛生;廿四晚上送灶君上天;除夕禮神,祭祖,家人團聚吃“年夜 飯”。吃年夜飯須同坐同起,不得獨自離席;肉骨魚刺堆桌上不抹去,稱為積存“元寶”、“銀條”。餐後接灶君回宮。又炒果子,分“壓歲錢”,圍坐守歲。現廢接送灶君之俗,燒年子仍有行之者,已不如前隆重。宋歲改圍坐烤火,或打撲克,看電視等娛樂活動。
春節
農曆正月朔,俗稱“年初一”,今為“春節”。一年之始,舊時有“履端”之說,最為重視。凌晨男子開門放火炮後,制素“齋供”,至廳事酬神。點燃香燭,鳴放鞭炮,稱為“拜天地”。鄰里相見,互道“新年恭禧”。是日茹素,不掃地,夜不張燈。初三日起早禮神,始吃除夕“燒年子”的豬頭,俗稱“開戒”。並出門至親友家拜年。齋供禮神之俗,今已改去。
元宵
農曆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稱“元夜”或“上元節”。城鎮鄉村均以龍燈、竹馬、獅子燈配合管絃鑼鼓,敬神賀年為樂,深夜不休,稱為“鬧元宵”。龍燈、獅子燈等,例在初八日出燈;至元宵後三日即十八日落燈謝神,表示過年結束。
清明
清明主要活動是掃墓,均以五色彩紙剪成紙錢,繫於竹棒,插在墳上。又,各家門前插柳,或以柳條為圈,套在小兒頭上,婦女則結伴至郊外踏青。建國後,每逢清明,機關、學校及各團體都掃革命烈士之墓。
立夏
須先祭祖,並遍嘗新鮮蔬菜,謂“嘗新”。諺雲“三燒、五臘、四時鮮”,是日畢集嘗之。又吃原枝煮熟的細筍,謂可“健腳”。養蠶之家,採須米果,名“繭山米果”。又有稱人體重之舉,謂可免“疰夏”。是日忌坐門檻。
上已
古指農曆三月上旬已日,後專指三月初三。是日舊有臨水修楔,祓除不祥之習。新登地區是日行廟會,酬神演戲,以淥渚周王殿為最著。潘成年《新城雜詠》有“處處來看三月三”之句。
端午
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亦稱“端五”或“端陽”。是日裹糯米粽子,吃“五黃”——雄黃酒、雄黃蠶豆、黃魚、黃鱔和鴨蛋黃。潮 溼陰暗之處撒石灰除蟲,門上插菖蒲和艾葉辟邪,亦有堂前懸掛鍾馗畫像者。小孩胸前掛以內裹有藥物的“香袋”。
中秋
農曆八月半,至今通行吃月餅,看桂花、團聚賞月。前數日親戚中之晚輩均以月餅致送前輩,祝賀中秋佳節。
重陽
農曆九月初九,亦稱“重九”。古時於是日有登高避災之習,今但吃重陽粽子,觀賞菊花;親友之間多以棕子相互饋送慶賀。
九月十六
農曆九月十六,俗傳為觀音菩薩成佛日,都設香燭禮拜。新登地區是日有廟會,在城隍廟演戲酬神,觀眾大至,稱為“看九月十六”。因此出現臨時集市,生意最多者為金華府屬八縣客商所擺設的生產工具攤。解放後曾多次以是日舉行物資交流大會,盛況空前。
年節
新登地區舊俗,年節始於臘月十二。是日祭灶;十七日撣塵,打掃衛生;廿四晚上送灶君上天;除夕禮神,祭祖,家人團聚吃“年夜 飯”。吃年夜飯須同坐同起,不得獨自離席;肉骨魚刺堆桌上不抹去,稱為積存“元寶”、“銀條”。餐後接灶君回宮。又炒果子,分“壓歲錢”,圍坐守歲。現廢接送灶君之俗,燒年子仍有行之者,已不如前隆重。宋歲改圍坐烤火,或打撲克,看電視等娛樂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