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給醫生退路,病人才有活路,醫生的退路越多,病人的活路也就越多!
術前或治療的風險告知,都不是開玩笑的,更加不是推卸責任,而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患方可能慣性地堵死醫生的退路。他們其實不是有意的,他們只是想要得到最好的結果,他們只是不希望聽到失敗的訊息,他們也不希望看到任何不願意看到的風險和併發症的發生。
其實,醫生的想法也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當這些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事情一旦發生的時候,如果沒有在處置之前雙方達成資訊對稱,患方可能將罪責歸咎於醫生。而事實上,醫生也不願意看到這些事情發生,醫生又將罪責歸咎於誰呢?
這就好比兩個人組隊殺怪。小怪沒殺完,還引出了更厲害的大怪,大怪追著甲方打,甲方就開始責怪乙方,然後怪不用殺了,甲乙雙方打起來了。
術前或者治療前的知情同意書,必須寫明治療相關的風險,不是為了推卸責任,主要是要拉低患方的期望值,給醫生足夠的可操作空間,也就是我開篇所說的——退路!
醫生如果給患者不留退路的溝通,這後果可能是自殺性的,而死的卻可能是病人。
都知道產科有死人的風險。知道產科死人的第一位原因是什麼麼?大出血!
一位產科教授總結,在基層醫院,孕產婦大出血 死亡,往往是因為醫生手軟,捨不得切子宮。
其實不是醫生捨不得切,是誰都捨不得切。
尤其是基層醫院,面對的農民居多,切子宮這件事,對於基層老百姓來說,可能更加敏感。在這個大背景下,醫生的退路會更短。
手術之前,跟病人和家屬說好,如果大出血,切子宮的風險會很高。家屬如果理解,並接受,那麼大夫在真正遇到大出血的時候,就沒那麼大心理壓力。大夫心理壓力小,判斷問題的時候會更冷靜,做決定的時候自然就更果斷。如果術前溝通時,病人和家屬表現出死活都不同意,不接受的態度。那真正遇到問題 的時候,醫生會很為難,關鍵時刻,醫生不得不想如何去跟家屬溝通,畢竟切子宮是大事兒,必須要有家屬同意才行。術前不簽好字,術中危及關頭重複溝通,這堵的是誰的路,害的是誰的命?
為什麼要降低患方的期望值?
因為醫生是人,手術是人在做,人其實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因素。病人也是人,人是很複雜的,病也是很複雜的,病人和病本身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都是不穩定的因素,任憑醫生技術再高超,都不敢把話說太滿。也許他10個手術,9個都達到了A目標,1個只達到了B目標,如果他在給病人溝通的時候,說他一定能達到A目標,最後只實現了B目標,病人會不會很失望,萬一情況特殊,只實現了C目標呢?病人會不會很絕望?
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醫生技術好不好,並不取決於醫生真的技術有多好,而取決於術前醫生能把患方的期望值拉低到什麼程度,取決於術前溝通中,醫生能讓患方配合到什麼程度。其實,操作好的大夫,和操作差的大夫,在療效上差別並不是那麼大。人品好的大夫,和人品差的大夫,在療效上才能體現顯著性差異。而,這些,都和簽署知情同意書無關,因為知情同意,一定是必須的。沒有這一環,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又談何療效?
要給醫生退路,病人才有活路,醫生的退路越多,病人的活路也就越多!
術前或治療的風險告知,都不是開玩笑的,更加不是推卸責任,而是在資訊不對稱的情況下,患方可能慣性地堵死醫生的退路。他們其實不是有意的,他們只是想要得到最好的結果,他們只是不希望聽到失敗的訊息,他們也不希望看到任何不願意看到的風險和併發症的發生。
其實,醫生的想法也是一樣的。不同之處在於,當這些大家都不願意發生的事情一旦發生的時候,如果沒有在處置之前雙方達成資訊對稱,患方可能將罪責歸咎於醫生。而事實上,醫生也不願意看到這些事情發生,醫生又將罪責歸咎於誰呢?
這就好比兩個人組隊殺怪。小怪沒殺完,還引出了更厲害的大怪,大怪追著甲方打,甲方就開始責怪乙方,然後怪不用殺了,甲乙雙方打起來了。
術前或者治療前的知情同意書,必須寫明治療相關的風險,不是為了推卸責任,主要是要拉低患方的期望值,給醫生足夠的可操作空間,也就是我開篇所說的——退路!
醫生如果給患者不留退路的溝通,這後果可能是自殺性的,而死的卻可能是病人。
都知道產科有死人的風險。知道產科死人的第一位原因是什麼麼?大出血!
一位產科教授總結,在基層醫院,孕產婦大出血 死亡,往往是因為醫生手軟,捨不得切子宮。
其實不是醫生捨不得切,是誰都捨不得切。
尤其是基層醫院,面對的農民居多,切子宮這件事,對於基層老百姓來說,可能更加敏感。在這個大背景下,醫生的退路會更短。
手術之前,跟病人和家屬說好,如果大出血,切子宮的風險會很高。家屬如果理解,並接受,那麼大夫在真正遇到大出血的時候,就沒那麼大心理壓力。大夫心理壓力小,判斷問題的時候會更冷靜,做決定的時候自然就更果斷。如果術前溝通時,病人和家屬表現出死活都不同意,不接受的態度。那真正遇到問題 的時候,醫生會很為難,關鍵時刻,醫生不得不想如何去跟家屬溝通,畢竟切子宮是大事兒,必須要有家屬同意才行。術前不簽好字,術中危及關頭重複溝通,這堵的是誰的路,害的是誰的命?
為什麼要降低患方的期望值?
因為醫生是人,手術是人在做,人其實並不是一個穩定的因素。病人也是人,人是很複雜的,病也是很複雜的,病人和病本身也是一個不穩定的因素。都是不穩定的因素,任憑醫生技術再高超,都不敢把話說太滿。也許他10個手術,9個都達到了A目標,1個只達到了B目標,如果他在給病人溝通的時候,說他一定能達到A目標,最後只實現了B目標,病人會不會很失望,萬一情況特殊,只實現了C目標呢?病人會不會很絕望?
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醫生技術好不好,並不取決於醫生真的技術有多好,而取決於術前醫生能把患方的期望值拉低到什麼程度,取決於術前溝通中,醫生能讓患方配合到什麼程度。其實,操作好的大夫,和操作差的大夫,在療效上差別並不是那麼大。人品好的大夫,和人品差的大夫,在療效上才能體現顯著性差異。而,這些,都和簽署知情同意書無關,因為知情同意,一定是必須的。沒有這一環,基本的信任都沒有,又談何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