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子紅2020

    李白生在唐朝的盛唐時期,一般吟詩作賦,歌頌祖國的大好河山,詩人的特質又讓李白有憂國憂民,傷感的情懷。例: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耳熟能詳。至於: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我行不記曰,誤作陽春時,蠶老客未歸,白田已繅絲,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是詩人李白來杼發自己浪跡在外,連時節都覺得自己不記得清楚了,已是五月,蠶已吐絲,而他競誤覺在陽春,過得有些渾渾噩噩,心中徒生傷感,憂鬱讓詩仙李白用詩來寄託自己的情思。個人理解,說得不好,請見諒。

  • 2 # 華夏山河

    這是李白為數不多的愁苦之作。卻也真實反映了生活中的李白,並不全是詩歌中體現出來的天才和瀟灑,他也有和常人一樣的苦悶和憂愁。

    對詩仙李白的印象記憶,經常會是這樣的。

    一,往往會湧現出很多朗朗上口的詩歌,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再如被網友玩壞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靜夜思等。

    有很多人認為,學習中國古典詩歌,李白的詩必不可少,他用自己的詩歌作品,完美展示了天賦在詩歌創造上,能夠達到的高度。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獨樹一幟的典範和榜樣。

    二、歎服於李白在詩歌中呈現出來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抱負,習慣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的天才一樣的想象力。膜拜於這些與眾不同,又信手拈來,並且與詩歌意境完美契合的天賦。

    三、崇拜於他“人生得意須盡,莫使金樽空對月”的快意人生,習慣了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高度自信。即使是跨越千年,即使是時代環境已經是滄海桑田的改變,我們仍然能夠從這些詩歌中感受到大唐盛世裡,文人們昂揚向上,意氣風發的氣息。

    李白的這些詩歌可以說是最能代表大唐盛世時期,作為當時世界中心的文化氣象和社會心態。也許正因為如此,他的這些反映內心愁苦的作品,往往被人們忽略。

    結合題主的問題,應該是指李白的這首《白田馬上聞鶯》:

    黃鸝啄紫椹,五月鳴桑枝。我行不記日,誤作陽春時。蠶老客未歸,白田已繅絲。驅馬又前去,捫心空自悲。

    詩歌內容並不複雜,寫李白在羈旅途中,看到黃鸝在桑樹枝上啄食桑椹,而自己由於旅途奔波,以前記不清楚何年何月了。時光荏苒,桑蠶已老,一如詩人這樣的遊子仍然是歸期漫漫,只能繼續騎馬前行,空嘆自己內心的愁苦和悲傷。

    唐代文人多喜好漫遊山水,但是漫遊的目的,絕不是遊山玩水那麼單純。一是當時的社會風氣使然,就像現在考駕照一樣。二是多數漫遊的文人,內心仍然飽含著建功立業的渴望。

    一旦鬱郁不得志,要不借漫遊消愁,要不思鄉,甚至直接回家。李白的這首詩非常正常的反映了他在江南漫遊時,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又身居他鄉,不免一番思鄉之苦上心頭的心理狀態。

    這些為數不多的,容易被忽略的詩作和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歌結合起來,能夠呈現出一個更真實、更接地氣的詩人李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端午節,除了紀念屈原,還有別的習俗嗎?每個地方的習俗都一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