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eapzu43784

      實驗音樂很多都是不好聽的。以噪音而言(例如題主提到的「非常階段」(緊急逃生樓梯的意思)、Masonna 等),有的噪音音樂聽了讓人熱血沸騰(例如 Helmut Schäfer),有的讓人覺得放鬆自己沉浸在噪音海里是件樂事,但也有很多根本就很難聽,也沒有任何藝術性和技術含量——絕大多數藝術類別裡都充斥著大量此類的平庸之作,實驗音樂也不例外。要真說起來,實驗音樂的劣作很可能比例更高,因為大部分實驗本來就是會失敗的。  有的實驗音樂會好聽,會讓你有美學上的感動,會讓你驚歎於藝術家是多麼超前(prescient),但那只是意外之喜。實驗音樂和實驗藝術的意義在於我們討厭千篇一律,討厭 boredom,討厭被歸類,討厭和別人一樣。實驗音樂的意義就在於實驗,沒有實驗就不會有進步。  你今天用上了 iPhone,但你看不到的是蘋果做 iPhone 的過程裡被否決掉的成千上萬次實驗。聽實驗音樂就是去看那些東西。或者可以說,聽實驗音樂是在實時地書寫音樂野史。  【注意】以上指的是真正具備實驗性的音樂。如今很多時候實驗音樂已經成了一個 genre,有自己的套路(題主列舉的幾張唱片多屬此類)。上述說法不適用於它們。  【更新】題主補充了問題說明,這裡也補充一下答案。無論是噪音,harsh noise,還是後搖,都只是一個 genre 標籤。和「奏鳴曲」「歌劇」「崑曲」沒有區別。很多人可能覺得欣賞不了 harsh noise,但這些人很可能也同樣欣賞不了歌劇和貝多芬的晚期絃樂四重奏。常識似乎告訴你不喜歡聽 harsh noise 是 harsh noise 有問題,而不喜歡聽貝多芬則是你自己有問題。那麼,只能說這則常識阻礙了你的聽覺健康,還是忘掉為好。  我認為 Gerlach 的答案是很好的。《Dark Side of the Moon》肯定不屬於實驗音樂這個 genre,但它有無比的實驗性,比大多數實驗音樂都更實驗。這才是我們應該去膜拜的東西。1960、1970 年代,音樂是顯學,所以大家願意嘗試新東西,主流的音樂作品也會具有實驗性 。如今,技術是顯學,所以我們看到網際網路領域有很多實驗,音樂界則是保守得一塌糊塗。Zeitgeist 使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還記得小時候吃的豬蹄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