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095381356736
-
2 # 詹皇658
潮陽英歌舞屬廣場民間舞蹈。源溯明代中葉,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原先舞者108人,表現梁山泊好漢化妝打大名府的故事。
英歌舞分前後棚,前棚36人,每人手執長約1尺4寸,直徑4釐米的彩色木棒,配合鑼鼓點、海螺號和吆喝聲,兩棒相擊翻轉,邊走邊舞。後棚72人,扮成各式雜耍藝人,敲打鑼鼓伴唱,有的還加上扮塗戲,或加進武術表演。其佇列變化有長蛇挺進、雙龍出海、四虎並驅、粉蝶採花、孔雀開屏等共18套式;棒法有左敲、右敲、上敲、下敲、胯下敲、背後敲等;臉譜有文面、武面之分;節奏有快板、中板、慢板之別。潮陽英歌舞熔戲劇、舞蹈、武術於一爐,表演獨具魅力,它以剛勁、雄渾、粗獷、奔放的舞姿,構成了磅礴、威武、強壯、豪邁的氣勢,給人以力與美的震撼!
潮陽英歌舞這朵既有民族特色,又有時代氣息的民間舞蹈藝術之花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濃郁的生活氣息,醇厚的泥土風味,揚名海內外。
展開全部
“英歌舞”由來的三種說法:
英歌舞的由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及時雨說”,一種是秧歌說,一種是儺舞說。
“及時雨說”就是在明末清初紹興名士張岱的《陶庵夢憶》這本書中“及時雨”一節就有這樣的說法。這一節裡描寫的是求雨的場面。張岱認為,可能是因為水滸英雄的大哥宋江綽號就叫“及時雨”。
秧歌說就是說英歌舞是從山東魯北的“大鼓子秧歌”和魯西的“柳林秧歌”脫胎來的。因為英歌與“秧歌”在潮州話裡的發音是比較相似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現在的英歌是從古代的儺舞進化而來的。儺舞是一種反映宗教意識和藝術特徵的形式。
擴充套件資料
英歌舞是潮汕地區廣泛流行、也是群眾基礎最為深厚的一種廣場舞蹈,極具陽剛之美,表現風格質樸、剛健,從節奏的張力中帶給人們的審美滿足,一直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可以說是潮汕民間舞之王。每逢重大節慶,如沒有英歌舞的參與來營造氣氛,那是不可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