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積弱積貧的時代,政治、經濟的發展都不及前代,但北宋中後期的三次宰相興學把宋代教育推向了頂峰,使宋代教育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道閃亮風景。這三次宰相興學分別是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由范仲淹主持的“慶曆興學”;熙寧四年(1071年)到元豐八年(1085年),由王安石主持的“熙豐興學”;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到宣和三年(1121年),由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這三次興學從學校建設、科舉制度改革、教學方法變革等幾個方面作出了新的嘗試,使宋代教育面貌煥然一新。本文將從四個部分入手來研究這三次宰相興學: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這三次興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包括宋初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和學校教育發展狀況兩個方面。 第二部分將分別介紹三次宰相興學的具體內容及其結果,包括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教育思想,三次興學中州縣學校建立、科舉制改革、專科學校形成的過程。此外本部分還將重點介紹范仲淹在興學過程中採用的分齋教學法,王安石創立的三舍法等內容。 第三部分將從三次興學的主導思想、教學管理、科舉制度的改革等方面來論述三次宰相興學之間的聯絡,並從三次興學的實踐活動中分析其各自的特點,總結這三次興學對後世教育影響。 在前三部分基礎之上,第四部分將從人才的培養方式、教師隊伍的建設、課程和教材的潛在功能等幾方面來論述宋代三次宰相興學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宋代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積弱積貧的時代,政治、經濟的發展都不及前代,但北宋中後期的三次宰相興學把宋代教育推向了頂峰,使宋代教育成為歷史長河中一道閃亮風景。這三次宰相興學分別是北宋慶曆四年(1044年),由范仲淹主持的“慶曆興學”;熙寧四年(1071年)到元豐八年(1085年),由王安石主持的“熙豐興學”;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到宣和三年(1121年),由蔡京主持的“崇寧興學”。這三次興學從學校建設、科舉制度改革、教學方法變革等幾個方面作出了新的嘗試,使宋代教育面貌煥然一新。本文將從四個部分入手來研究這三次宰相興學: 第一部分主要研究這三次興學產生的社會背景,包括宋初的社會政治經濟狀況和學校教育發展狀況兩個方面。 第二部分將分別介紹三次宰相興學的具體內容及其結果,包括范仲淹、王安石等人的教育思想,三次興學中州縣學校建立、科舉制改革、專科學校形成的過程。此外本部分還將重點介紹范仲淹在興學過程中採用的分齋教學法,王安石創立的三舍法等內容。 第三部分將從三次興學的主導思想、教學管理、科舉制度的改革等方面來論述三次宰相興學之間的聯絡,並從三次興學的實踐活動中分析其各自的特點,總結這三次興學對後世教育影響。 在前三部分基礎之上,第四部分將從人才的培養方式、教師隊伍的建設、課程和教材的潛在功能等幾方面來論述宋代三次宰相興學對現代教育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