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跨時代1782

    波普爾把物理世界稱作"世界1",它包括物理的物件和狀態。

    把精神世界稱作"世界2",它包括心理素質、意識狀態、主觀經驗等。

    波普爾把"世界3"用來指人類精神活動的產物,即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意義上的觀念的世界,或可能的思想客體的世界。它包括客觀的知識和客觀的藝術作品。

    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出生於1902年7月28日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當時屬於奧匈帝國)的一個猶太裔中產階級家庭,畢業於維也納大學。

    1928年,他獲授哲學博士學位,1930年至1936年間在中學任教。1937年,納粹主義勢力抬頭,波普爾移民至紐西蘭。他在紐西蘭克賴斯特徹奇市(即基督堂市)的坎特伯雷大學任哲學講師。1946年遷居英國,在倫敦經濟學院講解邏輯和科學方法論,1949年獲得教授職銜。1965年,他經女皇伊麗莎白二世獲封爵位,1976年當選皇家科學院院士。1969年從教壇退休後,他仍活躍於知識界。

    提出證偽主義的哲學家波普(K.R,Popper)的"三個世界理論"卻是不可證偽的,然而對於他的這個形而上,似乎沒有人認為是偽問題或偽科學,因為它確實是高度提煉後的理性產物。

    在波普的這個理論中,存在著三個世界:物理世界(簡稱世界1)、精神世界(簡稱世界2)和客觀知識世界(簡稱世界3)。"世界1"指的是客觀世界的一切物質客體及其各種現象,如物質、能量、一切無機物質和一切生物有機體,包括人體及其大腦。因此,世界1中又包括了兩個世界:無機界世界(a)和有機界世界(b)。

    "世界2"指的是一切古今中外的主觀精神活動(對個人來說就是他個人的主觀精神活動)。波普認為主觀精神是實在的,因為它對世界1,尤其是對人和動物的軀體能起反饋作用,即它直接支配著人和動物的物質軀體透過其活動表現出來。顯然,世界2也可以劃分為感性世界(c)和理性世界(d)。

    "世界3"被波普定義為人類精神產物的世界(雖然,廣義地說應該是:一切主觀精神活動的產物的世界)。如思維觀念、語言、文字、藝術、神話、科學問題、理論猜測和論據等一切抽象的精神產物以及一切具體的精神產物,如工具裝置、圖書、房屋建築、計算機、飛機和輪船等等。我們把前者記為(e),後者記為(f)。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茅臺到底是怎麼灌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