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302007357927

    在《鴻門宴》這篇文章中,項伯算是個不大不小的人物。說他不大,是因為他不是主角,也不是雙方矛盾的焦點;說他不小,是因為他始終在整個事件中搗亂。我之所以對項伯這個人物感興趣,是司馬遷在文章中並沒有正面描寫項伯,他似乎永遠都在推動情節發展中沒有太多的個性,就連後來出場的張良、樊噲都有大段的語言、動作描寫,而項伯的話語僅寥寥數語,大多用陳述性語言提及他。項伯更能引起我的遐想。

    我認為項伯並不能算作劉邦集團的間諜或項羽集團的內奸。從立場關係上來講,項伯作為項羽的叔父,血緣、情感都該偏向項羽的,若不是為了所謂的道義,他絕對不可能幫助劉邦去損害項羽。所以,我分析項伯是基於以下幾點心裡因素去幫助的劉邦:

    1.項伯認為劉邦不會危害項羽。

    沒準兒是項家人的通病,項伯也許認為劉邦與項羽實力相差懸殊,項羽兵力充足,人才濟濟,擁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而劉邦兵力僅十萬,相差三倍,而項羽又是一個有帥才的人,雖然剛愎自用,不聽人言,但總還會打仗,不至於像劉邦那樣遇到事情只會問:“為之奈何?”所以,項伯是不把劉邦放在眼裡的。

    2.項伯為了道義上的心理平衡。

    張良曾經救過項伯,項伯一直覺得欠了張良的人情,一直在為獲得報恩的心理滿足動腦筋。為了滿足這個慾望,項伯願意幫助張良,而張良的頭兒是劉邦,所以項伯便以幫助劉邦來報答張良。項伯是非常自私的,他為了對張良盡義,就忘了對項羽盡忠 ,而他對張良盡義,其實和為了金錢而出賣主人的人有些相似之處,都是為了滿足一己私慾,那些人的“欲”是利或權,項伯的“欲”就是報恩,境界上或者名義上顯得高一層,實際上是一回事。

    3 .項伯沒有把大是大非搞清楚。

    這一點,不能算是項伯的心理因素,大約算是他的思維混亂罷。項伯作為項羽一方的人,卻幫助劉邦,這本身就是個大非,而他將報答張良作為最重要的事,簡直是迂腐。項伯甚至沒有想到自己正在不忠。像項伯那樣重道義的人,想來也不會有意不忠吧。項伯也不大可能從思想上背叛項羽,因為此事過後項羽沒有處分項伯,而項伯也沒有離開項羽。若他真有背叛之心,出了這事之後,他就算智力低下,也該知道離開這地方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品牌的足球鞋從哪裡可以拿到便宜的貨源,比如阿迪達斯、耐克、美津濃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