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蹤旅跡

    在歷史長河中,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武可打天下、文能安家幫的皇帝。他在位期間,開創了“貞觀之治”,讓歷史的眼睛為之一亮。我們觀察他在位的23年時間,可以把他當皇帝的日子分為前半場和後半場。

    在626年當上皇帝后,李世民讓利於民、虛心納諫、崇尚節儉、勸課農桑,最大限度地釋放了社會生產力,為大唐的發展贏得了寬鬆開闊的空間。對於他在這方面的作為,人們普遍認同杜甫說的“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

    而在636年長孫皇后死亡之後,太宗李世民卻出了幾個昏招。

    插手《起居注》的撰寫之事,把一些歷史細節弄得撲所迷離。按說史官記載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論的這本書,倡導使用春秋筆法,要尊重事實,不虛美、不隱惡,皇帝更不能干預這件事情。可唐太宗李世民心裡有玄武門之變的梗,他居然要看《起居注》,逼得房玄齡、許敬宗等把《起居注》刪改成了“實錄”。這樣,史官們多多少少就會“筆下留情”。

    慢慢聽不進去善言良語,滋長了慵懶習氣。國力強了,日子好了,李世民“漸惡直言”,出現了貪圖奢靡的傾向。637年在東都修建飛山宮,647年修建微宮等,浪費財力,並明確要求不要限制太子的所用之物。

    646年,遼東戰役後不久,李世民生病後相信方士的小把戲。他和當年的秦始皇一樣,尋找長生不老的方子,安排命兵部尚書崔敦禮協助古印度方士煉丹,開始服用所謂的靈丹妙藥。方士們製造的丹藥都是玩技巧,太宗李世民居然給信了,可這並沒有能夠延長他的生命

    就像他本人說的那樣,“吾居位以來,不善多矣,錦繡珠玉不絕於前,宮室臺榭屢有興作,犬馬鷹隼無遠不致,行遊四方、供頓煩勞,此皆吾之深過。”

  • 2 # 東東的魚

    唐太宗千古一帝,貞觀之治,流芳百世,但人老了都會糊塗犯錯,特別是這些帝王都愛求仙問道,幻想長生不老,唐太宗也是。

    貞觀二十二年(648),右衛率長史王玄策(就是一個人滅一國的哪個外交官)討伐天竺國獲勝,擄得一個名叫“那羅邇娑婆寐”的方士,此人自稱有長生之術。王玄策大喜,認為這下討好皇帝的機會來了,皇帝對天竺國的珍奇寶玩可能不感興趣,但他不會不想長生不老。獻給太宗後,太宗讓煉丹,太宗本來有些小病,吃了他的藥後不見好轉,越來越重,於次年暴亡,死時才51歲,雖然51歲在古代屬於高壽,但如果他不吃丹藥肯定能多活幾年,我們知道古時候煉丹一般水銀、硫磺等物,現在來說都是重金屬等毒物,可伶千古一帝,還是逃不脫帝王的俗套長生不老,最後死於此。

  • 3 # 目送歲月

    唐太宗李世民在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帝王中算是佼佼者了,對於盛唐的建立可以說是居功至偉。

    從太原起兵,李世民的戰略格局就體現的比其他反王要高,積極建議高祖李淵進軍關中,佔據長安,爭霸天下。

    在定都長安,建立大唐後,李世民多次率部出征,四處征戰平定逐路反王。

    首先,李世民率軍在淺水原與隴西割據勢力薛舉、薛仁杲父子作戰,此役一舉擊敗薛仁杲,奪取隴西,消除了唐王朝西面的戰略壓力,也避免了唐王朝東西作戰、腹背受敵的局面。

    然後,李世民率軍在柏壁擊潰了劉武周、宋金剛,進而收復了幷州失地,進一步擴大了唐的勢力範圍,增強了唐的國力。

    接下來,李世民的主要對手只有佔據洛陽的王世充和河北的竇建德了。唐軍在李世民的率領下來到了虎牢關,各個擊破了鄭軍(王世充部)和夏軍(竇建德部),把富庶的中原大地併入到了唐王朝的版圖中。

    最後,李世民又消滅了竇建德餘部劉黑闥和山東的徐圓朗,基本完成了全國的統一。

    後來,李世民透過玄武門之變,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

    在位期間,唐太宗對百官虛心納諫,最有名的就是容忍魏徵的強辯,甚至於魏徵拉扯皇帝衣服也得到了寬宥,可見唐太宗的胸襟。在魏徵死後,太宗曾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對待百姓,太宗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使國家在戰亂之後休養生息,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開創了唐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

    不過在唐太宗晚期,在一批諫臣退出朝堂,尤其是賢明的長孫皇后去世以後,他也開始大建宮殿、廣選宮女,生活日漸驕奢淫逸,只是太宗還沒來得及大肆享樂便駕崩了,享年51歲。如果唐太宗再長壽一些,多活個十幾二十年,誰又知道他還會一如既往的盛明賢德嗎?畢竟歷史上前明後昏的君王比比皆是。

  • 4 # 高成兒

    唐太宗到了晚年,的確不如貞觀初年那麼賢明。我們可以從貞觀二十二年徐惠的《諫太宗息兵罷役疏》看出一二。在這篇文章中,徐惠指出了李世民晚年幾大不足之處。

    “竊見頃年以來,力役兼總,東有遼海之軍,西有昆邱之役。士馬疲於甲冑,舟車倦於轉輸。且召募役戍,去留懷死生之痛;因風阻浪,往來有漂溺之危。一伕力耕,卒無數十之獲;一船致損,則傾數百之糧。是猶運有盡之農工,填無窮之巨浪,圖未獲之他眾,喪已成之我軍。雖除兇伐暴,有國常規,然黷武玩兵,先哲所戒。”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失敗後,下令在巴蜀建造大船,準備於貞觀二十三年再發兵三十萬一舉滅之。當時官府制定的期限很緊,蜀地許多百姓由於無法及時完工,傾家蕩產、賣兒賣女,眉州等地的少數民族甚至起義。老宰相房玄齡臨終前,就上表請求唐太宗停止造船,不要再騷擾百姓。

    “妾又聞為政之本,貴在無為。竊見土木之功,不可兼遂。北闕初建,南營翠微,曾未逾時,玉華創制。雖復因山藉水,非無架築之勞;損之又損,頗有工力之費。終以茅茨示約,猶興木石之疲;假使和僱取人,不無煩擾之弊”。

    第二是大修行宮,靡費國庫。唐太宗晚年飽受心腦血管疾病折磨,非常怕熱;而皇宮地勢低窪,散熱不易。於是他修建了翠微宮、玉華宮等皇家行宮,耗費了不少民脂民膏。

    “夫珍玩伎巧,乃喪國之斧斤;珠玉錦繡,實迷心之酖毒。竊見服玩纖靡,如變化於自然;職貢珍奇,若神仙之所制。雖馳華於季俗,實敗素於淳風。是知漆器非延叛之方,桀造之而人叛;玉杯豈招亡之術,紂用之而國亡。方驗侈麗之源,不可不遏。作法於儉,猶恐其奢,作法於奢,何以制後?”

    第三是奢侈腐化,喜歡那些珍寶、漆器,不像年輕時那麼節儉了。還有一點很有意思,以前身體健康的時候,李世民批判秦始皇、漢武帝,說他們迷信丹藥,幻想長生不老,可世界上哪有不死之人?等到他病重的時候,自己反倒吃起了丹藥,結果病情越來越重。

  • 5 # TANGTANG俠

    還有就是李世民一共四個一個爹媽的兄妹,個個都能打仗,同父異母的兄妹會打仗的也不少,其實在他們那個家庭,那個歷史背景,假如真的需要打仗。

    估計他們全家都能上戰場打仗,只是每個人打仗的自身素質天分可能有高有低,李世民長大之後常年在外打仗,渾身殺氣,劉黑闥這貨後來的再次造反成功,和李世民殺人太多,造的殺孽太重有直接的關係。

    咱們史書上看到的記載說李世民很溫和很仁慈,那只是片面的記載,李世民征戰沙場那麼多年,他自己骨子裡都有一種殺欲。

    後來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急著趕緊做出一些功績,以用來證實自己是未來皇帝的最佳接班人選,極致壓抑自己骨子裡的暴虐性格是必然的。

    還有就是題主提的李世民晚年是否賢明一事,其實李世民晚年的昏庸只是李世民骨子裡壓抑了很多年的爆發,就像火山爆發一樣。

    當年他推翻魏徵的墓碑,征討高麗難道不是這個原因嗎,只不過李世民昏庸的時間不長,大概是長孫皇后去世後到征討高麗。

    其實主要昏庸的方面還是立皇儲的問題上,在國家政治管理上倒不是太嚴重,還說得過去,到了嚴重的時候,李世民恰恰的在高麗受了傷,回來不久就掛了。

    總的來說李世民晚年昏庸,但危害並不大,最大的也是征討高麗,結果也是把自己給弄死了。

  • 6 # 野叟雜談

    唐太宗在位二十多年,在中國古代的皇帝中算是比較長的一位了。他是中國歷史上比較有名的明君,開創了貞觀之治的輝煌。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的。唐太宗也一樣。

    唐太宗在後期也不能避免出現了一些懈怠驕奢的情況。這大體可以以貞觀十年為界限來劃分,後期大不如前。僅就納諫方面來看,用魏徵的話說:“陛下貞觀之初,恐人不諌,常導之使言,中間恱而從之,今則不然,雖勉從之,猶有難色,所以異也。”在其他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變化。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首先,他們君臣在貞觀前期所取得的成就成為了唐太宗驕傲自滿的本錢。其次,唐太宗個人有著過人之才:“逺夷單使,一見不忘,小臣之名,未嘗再問。箭穿七札,弓貫六鈞。加以留情墳典,屬意篇什。筆邁鍾張,詞窮賈馬。文鋒既振,則宮徵自諧。輕翰暫飛,則花葩競發。”(貞觀政要)這又為他提供了自我驕傲的條件。所以他後來就常說:“朕年十八便舉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為天子。此則武勝於古也。少從戎旅,不暇讀書,貞觀以來,手不釋卷,知風化之本,見政理之源,行之數年,天下大理,而風移俗變,子孝臣忠,此又文過於古也。昔周秦已降,戎狄內侵,今戎狄稽顙,皆為臣妾,此又懐逺勝古也。”自滿之情溢於言表。

    貞觀後期還出現了爭奪太子之位的情況。他原來所立的太子李承幹因為看到兄弟們都蠢蠢欲動而有點著急,他想老子趕快到另一個世界裡去,自己早一天接班,也就萬事大吉了。最後,陰謀洩露而被唐太宗所廢黜。後來唐太宗立了晉王李治為太子,這就是後來的唐高宗。

    後來唐太宗聽信別人的讒言,下令推倒了魏徵的紀念碑,還讓自己的女兒與魏徵的兒子離婚。後來唐太宗在出徵高麗遭到很大損失,他就說如果有魏徵在,今天不會這樣的結果。於是立即派人用少牢來祭祀魏徵,又重新給魏徵立了紀念碑。這說明,唐太宗在晚年雖然有一些過失和自滿,但畢竟頭腦還是十分清醒的。所以,他後期雖然出現了一些問題,但貞觀之治的良好局面大體上還是延續下來了。

    唐太宗在貞觀二十三年去世,他的死因很窩囊的。他是吃長生不老藥而中毒的。唐太宗本來也有點老毛病,恰巧有一個印度來的方士,自稱已經二百多歲了,懂得長生不老之術,而唐太宗就相信了這樣的謊言,“深加禮敬,館之金颷門內,造延年之藥,令崔敦禮監之,發使天下,採諸竒藥、異石不可稱數。”(太平御覽)。最後吃了所謂的長生不老藥而中毒,唐朝就有人說:“文皇帝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唐太宗不是第一個吃長生藥而死的,也不是最後一個。一代明君以這樣的方式謝幕,也真是讓人感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刺蝟索尼克》聽說要延遲上映,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