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火把節的來歷,路南一帶彝族傳說,古時有個魔玉殘酷迫害百姓,群眾忍無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於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鬥爭勝利,乃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
在火把節上,
每家每戶都要喝杆杆酒,窮的村殺兩三隻雞,富的村殺頭牛.最開心的還是跳達體舞,看賽馬和摔跤,多有味道喲!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煙花差多少,可以將整個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晝.這就是火把節的特色,幾千甚至幾萬人在一起點燃火把這才是壯觀的一幕.
早在火把節的第一天,彝族村寨裡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豎立若干火把,準備活動使用.同時在村寨附近選擇一塊開闊地,在地中央豎立一根長10~20米的青松,青松頂端橫放一根掛滿紅色紙花的木棒,緣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個類似於寶塔形大火炬,作為活動場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戶戶舉著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並且殺牛宰羊.
第二天是傳火,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選擇配偶,展示才藝.所以有人稱為“中國第二個七夕節”.
最後一天是彝族傳統火把節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彝語稱之為“都沙”,意為“送火神”.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火把節這一延續千年的傳統,在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歡、彝族選美、摔跤、“朵洛荷”等彝族特色活動中,在現代社會的不斷撞擊下得以傳承.
傍晚,節日活動的主持人率領鑼鼓隊敲鑼打鼓,寨中各家聞聽鑼鼓聲即出門點燃火把,男女老少舉著火把向活動場所彙集.人們到齊之後,主持人一聲號令,大家舉火把向寶塔形火炬奔去,將其點燃.一時火光沖天,歡聲四起,大家各舉小火把圍著大火炬,跳起“豐收舞”,唱起豐收歌,載歌載舞,熱情奔放.
涼山彝族火把節成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一古老文化傳統的保護與傳承已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
關於火把節的來歷,路南一帶彝族傳說,古時有個魔玉殘酷迫害百姓,群眾忍無可忍,便群起而攻之.但魔王堡壘久攻不克,於是改為用羊群火攻,就是在每隻羊的雙角和後腿綁上火把,驅羊進攻,結果獲勝,人們為了紀念這次鬥爭勝利,乃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四日耍火把相慶,由此形成了火把節.
在火把節上,
每家每戶都要喝杆杆酒,窮的村殺兩三隻雞,富的村殺頭牛.最開心的還是跳達體舞,看賽馬和摔跤,多有味道喲!
火把的亮度可不比煙花差多少,可以將整個地方照亮的如同白晝.這就是火把節的特色,幾千甚至幾萬人在一起點燃火把這才是壯觀的一幕.
早在火把節的第一天,彝族村寨裡家家戶戶都要在門前豎立若干火把,準備活動使用.同時在村寨附近選擇一塊開闊地,在地中央豎立一根長10~20米的青松,青松頂端橫放一根掛滿紅色紙花的木棒,緣青松四周用易燃柴草堆砌成一個類似於寶塔形大火炬,作為活動場所.
第一天是祭火,家家戶戶舉著火把遊走于田邊地角、並且殺牛宰羊.
第二天是傳火,這一天男男女女聚集在一起選擇配偶,展示才藝.所以有人稱為“中國第二個七夕節”.
最後一天是彝族傳統火把節的第三天,也是最後一天.彝語稱之為“都沙”,意為“送火神”.在中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火把節這一延續千年的傳統,在一年一度的火把狂歡、彝族選美、摔跤、“朵洛荷”等彝族特色活動中,在現代社會的不斷撞擊下得以傳承.
傍晚,節日活動的主持人率領鑼鼓隊敲鑼打鼓,寨中各家聞聽鑼鼓聲即出門點燃火把,男女老少舉著火把向活動場所彙集.人們到齊之後,主持人一聲號令,大家舉火把向寶塔形火炬奔去,將其點燃.一時火光沖天,歡聲四起,大家各舉小火把圍著大火炬,跳起“豐收舞”,唱起豐收歌,載歌載舞,熱情奔放.
涼山彝族火把節成為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這一古老文化傳統的保護與傳承已引起各級政府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