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藍十字腦科醫院

    頸動脈板塊的穩定性是缺血性卒中危險因素。所謂易損板塊指的是具有破裂傾向、易於發生血栓形成或進展迅速的危險斑塊,早期識別斑塊的特性,對於缺血性卒中的預防與高危人群的風險評估是很重要的。

    檢查一般可以選擇這兩方面;

    超聲診斷

    血管外超聲:B超可根據斑塊回聲的均勻性和回聲強度,診斷對頸動脈板塊穩定性提供參考,B超相對簡單易行,但B超檢查穩定性及重複性欠佳,臨床上作為篩查頸動脈易損斑塊的有效手段之一。血管內超聲(IVUS):血管內超聲是侵入性的以導管技術為基礎的顯像技術,可以區分內膜、中膜和外膜,檢測脂質池容積,確定無回聲的斑塊富脂區域並且可以透過量化壞死核心確定易損斑塊。

  • 2 # 王藥師心血管講堂

    頸動脈斑塊的形成與頸動脈粥樣硬化有關,隨著斑塊的不斷增長,頸動脈管腔隨之變窄,或者頸動脈斑塊脫落形成血栓,會造成顱內動脈栓塞。一般在體檢時,透過頸部B超可以初步判斷是否有頸動脈斑塊,但頸動脈易損斑塊如何判斷呢?

    頸動脈易損斑塊如何檢查?

    其實頸動脈斑塊分為兩種,一種是“硬斑”,這種斑塊相對穩定,不易脫落,相對較為安全,透過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相關藥物治療,一般不會增長,還有可能消退,這種斑塊不必過於擔心。但還有另一種斑塊,相對不穩定,通常稱為“軟斑”,也就是問題裡的易損斑塊,這種斑塊內所含脂質多,內皮薄,如同“皮薄餡多”的餃子,如果患者本身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會加速餃子皮的破裂,一旦血管內皮損傷破裂,斑塊脫落進入血液,就會引起血栓,導致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卒中的發生。

    因此,在藉助B超發現頸動脈斑塊後,需要諮詢醫生藉助CT以及核磁共振共同診斷是穩定斑塊還是易損斑塊,如果頸動脈內膜到中膜的厚度小於1.1毫米,即便發現了幾個幾毫米的斑塊,也不要過度擔心,這種斑塊很可能屬於硬斑。但如果厚度超過1.1,這時要引起重視。

    如何防治易損斑塊呢?

    造成頸動脈斑塊的罪魁禍首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所以首要任務是降低LDL-C的水平,飲食上要少吃脂肪和膽固醇含量高的食物,堅持低脂低糖低鹽飲食,多吃富含膳食纖維的蔬菜、水果等。同時還要加強體育運動,規律作息。必要時要服用藥物治療。

    其次,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年齡(男>45 歲,女>55 歲)、長期吸菸酗酒等高危人群應定期進行體檢,並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總之,發現頸動脈斑塊後,不要聽之任之,不管不顧,但也不必過度擔心,一般經過合理治療後,頸動脈斑塊會縮小甚至消退。

  • 3 # 臭氧介入專家何曉峰

    頸動脈易損斑塊是常見的臨床疾病,通常患者頸部彩超檢查出現類似症狀時,需定期去醫院複診,或根據具體症狀完善更加精細的檢查。

    頸動脈易損斑塊的檢查專案很多,可分為B超檢查、放射性檢查、造影檢查三種類型。

    目前針對頸動脈易損斑塊檢查,最常用、技術手段最成熟的檢查方式為二維灰階超聲檢查。這種檢測方式會透過超聲波反射的頻率與強度判斷斑塊型別。易損斑塊通常會表現為低迴聲斑塊。

    造影術是目前判斷患者體內環境精準度最高,成像最為清晰的檢查方式。動脈存在易損斑塊的患者,可在血管中注射造影劑後於影像學下成像,可以直觀的判斷斑塊的大小、型別與基本形態。

  • 4 # 三高隨便問

    頸動脈易損斑塊如何檢查

    頸動脈斑塊的出現是頸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常見的病理現象,與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尸解研究證實,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的基礎上,易損斑塊不可預測地突然破損、血小板啟用、血栓形成是缺血性腦血管病重要的發病機制。正確地識別頸動脈斑塊及對其進行恰當處理是降低患者腦血管疾病發生及改善患者預後的關鍵。

    超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三歲半過敏症鼻炎應該怎麼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