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習慣辦法84458

      炒菜是中國菜區別於其他菜餚的基本特徵,用碟形薄生鐵鍋,旺火熱油,分熗炒、生炒、小炒、熟炒等,中國古代實際上沒有炒菜,在六朝以前基本的烹飪方法和現在的歐洲差不多,直到宋朝才有。並且,其初興時期,僅存於宋都汴京(今開封),而且是酒肆、飯館首屈一指的絕活。後來才慢慢普及開來。 炒是最基本的烹調技術,是應用範圍最廣的一種烹調方法。炒菜,關鍵在這個炒字上,就是說菜品入鍋後,需要不斷地翻炒。

  • 2 # 大兵228

    宋代

    邱龐同教授於2003年發表在《揚州大學烹飪學報》上的《炒法源流考述》一文所說,炒法起源有5說:

    1、商代說,林乃燊。證據:出土青銅工具已能滿足炒的需求。

    2、春秋戰國說,曾縱野。證據:文獻中有煎。必然應當同時出現炒、烹、炸等技法。

    3、漢代說,許倬雲。證據:出土雙耳銅鍋,類似今天的炒鍋。

    4、魏晉說,篠田統(日)。證據:鐵器普及。《齊民要術》中有“炒”的萌芽的記載。

    4、宋代說,《大不列顛百科全書》說中國重要烹飪技法成形於公元十一世紀之後。

    @無不散席 還提到過炒源自“石上燔谷”法,這甚至都沒有用到金屬器具。不過據陶文臺教授的《中國烹飪史略》裡的說法,這種做法實在太過粗糙甚至還不能稱作烹飪,而且也與現代的炒差距過大,只能說人類烹飪起源於此

    比較詳細記錄烹飪技法的要數《齊民要術》了。一般上認為,齊民要術裡記載有關“炒”這一技法的有以下兩條:

    炒雞子法。打破,著銅鐺中,攪令黃白相雜。細擘蔥白,下鹽米、渾豉。麻油炒之。甚香美。

    炒雞子法

    鴨煎法:用新成子鴨極肥者,其大如雉,去頭,爛治(按,爛疑為爓之誤),卻腥翠、五藏(同髒),又淨洗,細銼如籠肉。細切蔥白,下鹽鼓汁。炒令極熟,下椒薑末,食之。

    鴨煎法

    邱龐同教授引用的有銅字,但貼圖的這個本子沒有,所以他在《炒法源流考述》裡說《齊民要術》證明銅器可以用來炒的論斷可能還需要再研究一下。

    但不管怎麼看,北魏記載的炒雞蛋這一炒法,實與現代炒雞蛋幾乎沒有分別。

    炒鴨肉碎的這個炒法,跟現代滑炒肉絲肉片或者爆炒腰花則非常不同,類似乾煸的做法。

    《齊民要術》裡其餘的二十餘個“炒”字更像是熬的意思。稍微讀一下就知,不再細述。

    《故訓匯篡》裡對炒的解釋如下:炒 㷅 煼 ,基本上來說以幹煎和熬為主。宋代的《集韻》對炒的解釋仍然是引自說文,熬也。

    邱龐同教授的看法是,在宋代以前,已經發展出炒的技法。但是並沒有文獻證明人們已經廣泛將這個技法獨立出來運用。另外也沒有產生類似現代滑炒或者爆炒這樣的技法。但是到了宋代,炒菜開始大量出現,技法也蓬勃發展。浦江吳氏《中饋錄》中記載的“肉生法”,已經與現代炒肉片成熟的要求相同了。

    用精肉切細薄片子,醬油洗淨,入火燒紅鍋、爆炒,去血水、微白,即好。取出,切成絲,再加醬瓜、糟蘿蔔、大蒜、砂仁、草果、花椒、桔絲、香油拌炒。肉絲臨食加醋和勻,食之甚美。

    從邱龐同教授的文中引用的來看,宋代炒菜,仍然集中在動物上,肉、水產和內臟等等。

    至於元、明、清,烹飪發展越來越快,菜品越來越多,在明代已有一道八寶齏是全素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溝通可以快速拉進彼此之間的距離?